天天看點

【紅軍長征過雲南】在歸朝 憶紅軍

【紅軍長征過雲南】在歸朝 憶紅軍

歸朝原來寫作“皈(讀guī)朝”,為友善閱讀,就将“皈朝”寫成了“歸朝”。

歸朝古鎮,背靠布音山,懷抱普廳河,是雲南18大土司之一的沈土司府衙舊址所在地。沈土司憑借歸朝險要地勢,統治富州(今富甯縣)長達624年。歸朝鎮後面的布音山和碧波蕩漾、四面彎環的普廳河,構成了一道天然的山水屏障。在軍事科學還不甚發達的古代,歸朝堪稱“進可攻、退可守”的隘口,兵家的必争之地。當年紅軍曾經在這裡頻繁活動,留下了歸朝“青年會”舊址、“兄弟會”代表會議舊址、大田壩阻擊戰遺址、甘美伏擊戰遺址、歸朝包圍戰遺址、“洞樓慘案”遺址等革命遺址遺迹,是滇黔桂邊區紅軍遊擊隊活動的中心區域之一。

【紅軍長征過雲南】在歸朝 憶紅軍

歸朝“青年會”舊址

1932年11月,中共右江下遊黨委派李家祺、趙敏、李著軒、黃香山、農明英、陸定安、李紹楚等第3批紅軍分别到富州縣城、歸朝、百油等地進行秘密串聯。歸朝陳太清的妻子和李家祺都是廣西田東平馬人,李家祺利用同鄉關系,在歸朝隐蔽下來,以幫人縫衣服為職業,後來當上了歸朝鎮錄事員、副鎮長,秘密開展地下革命活動。同來的陸定安以幫人解木闆為掩護,在百油、尾洞、甘美一帶活動;李紹楚、李著軒以刻私章為掩護,活動于富州縣城;農明英在城郊的那力村當上門女婿,與黃香山一道,以趕馬幫為掩護,奔走于廣南的砂鬥、八寶和富州一帶。他們雖然在不同地點開展革命活動,但時常到歸朝交流工作資訊。

1934年8月,對敵鬥争已由半公開的鬥争轉為公開鬥争。同時,紅軍帶領隊伍到歸朝建立“勞農會”“赤衛隊”“青年會”等組織。“青年會”的主要任務是幫助紅軍宣傳共産黨上司的紅色政權,動員青年加入紅軍隊伍,團結各民族力量,開展武裝鬥争,共同打倒地主和土匪惡霸,推翻剝削和壓迫人民的國民黨統治階級。通過多形式、多管道的串聯,廣大群衆被發動起來,富州革命鬥争的熊熊烈火被點燃,建立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革命根據地具有了廣泛的思想基礎和群衆基礎。

1934年11月,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委員會、滇黔桂邊區革命委員會、滇黔桂邊區勞農遊擊隊第三聯隊和滇黔桂邊區勞農會等黨政軍群組織相繼成立,以七村九弄為中心的革命鬥争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12月中旬,中共滇黔桂邊區臨時黨委決定将紅軍隊伍集中到歸朝整編遊行,以擴大紅軍影響。紅軍抵達歸朝後,指揮部設在國民黨區政府的所在地——粵東會館。附近群衆紛紛趕來觀看一睹風采,歸朝街人潮如湧、紅旗飄舞。歸朝街、莫弄、老街、龍頭井、河北店等村寨住滿了紅軍。歸朝街上四處張貼着“打倒貪官污吏”“打倒國民黨政府”“打倒土豪劣紳”“不替軍閥當兵”等智語口号。紅軍齊聲高唱“共産黨上司真正确/工農群衆擁護多/紅軍打仗真不錯/粉碎了敵人的烏龜殼/我們真快樂/親愛的紅軍啊/我們勝利有把握/上山下地殺敵莫要留一個/把紅旗插遍全中國”的革命歌曲,歌聲此起彼伏,洋溢歸朝街頭,飄蕩普廳河畔。

整編大會在莊嚴的《國際歌》聲中開始,富州縣農民赤衛隊被整編為23個大隊,每個大隊人數從幾十人到200多人不等,總數達2700多人,整編大會結束,紅軍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紅軍的整編在當時,可謂影響力大,宣傳度廣,在廣大群衆心中種下了革命的火種。

滇黔桂邊區紅軍在富甯地區的革命活動,尤其是歸朝整編遊行,使國民黨桂滇當局極為震驚,派出軍隊對根據地形成南北“會剿”态勢。面對敵人優勢兵力的軍事“圍剿”,紅軍采取化整為零、分散隐蔽、秘密活動、相機殲敵的政策與敵周旋。

【紅軍長征過雲南】在歸朝 憶紅軍

洞樓

洞樓,是歸朝河邊的一片沙灘名稱,凡被國民黨軍抓到,又認定是紅軍的,就拉到洞樓沙灘上槍殺。洞樓大屠殺後,國民黨軍隊規定一條:今後凡是讓紅軍居住的房東和與紅軍往來的,一經查出,一律槍斃。妄圖以此孤立、困死紅軍,白色恐怖籠罩整個邊區。此時,廣富守備軍龍漢鬥部隊、各區的民團400多人,均雲集于歸朝。

為打擊敵人的嚣張氣焰,紅軍決定采取内外夾攻、關門打狗的辦法,進攻歸朝之敵。紅軍以部分兵力部署于七村九弄,部分兵力擺在洞波、者桑,形成一個較大的軍事包圍圈,并派出已打入敵人内部的沈懷謙、勞正豐做内應。

1936年8月26日淩晨四時,大霧籠罩着歸朝的山川,幾十步内,不辨人影。紅軍遊擊隊司令員黃德勝、參謀長李家祺率200多名紅軍遊擊隊戰士,悄悄逼近歸朝街口,沈懷謙、勞正豐等人按約定信号打開閘門,紅軍遊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駐守街道敵軍發起攻擊,首先攻占街上的碉堡,繼而又攻占區公所,控制整個歸朝。聽到紅軍遊擊隊占領歸朝的消息,富州縣長甘汝棠一面電告上司,請求省上支援,一面調集本地民團反撲。命廣富督練員穆志祥率廣富常備隊,繞道砂鬥,開赴洞波常樂、馬列一帶,妄圖從北面增援歸朝,遭到早已埋伏于洞波的紅軍遊擊隊的堵截,另有3個民團中隊從後龍山方向趕來增援,同樣被紅軍遊擊隊擊退。歸朝戰鬥,整整進行了3天,紅軍摧毀了敵軍的堡壘,殲滅敵人數十名,俘敵100餘人,繳獲長短槍100餘支,打敗了敵人。

【紅軍長征過雲南】在歸朝 憶紅軍

百油土改試點與甘美伏擊戰

從歸朝鎮往東12公裡,有一個村子叫百油村,是富州與廣西那坡交界的一個壯族村寨,現在村委會也叫“百油”。百油壩子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盛産稻谷,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整個百油壩子呈南北走勢,壩子兩邊是綿延的群山,從北到南依次坐落着江曲、甘美、尾洞3個壯族村寨。

20世紀30年代,百油村擁有甘美、那響、曼連、那榜、那力等10個寨子,共有400多戶近2000人口。這個擁有2000多畝肥沃土地的山間壩子,好田好地都被富豪之家霸占。1934年夏天,紅7軍21師62團幹部黃慶金、李德惠、李家祺率500餘人挺進富州後,兵分3路駐紮在甘美、江曲、尾洞等村寨,指揮部設在江曲村。

紅軍根據右江蘇維埃政府1930年5月1日制定并頒布實施的《土地法暫行條例》和《共耕條例》,派30多名紅軍骨幹在百油村的10多個村寨,廣泛宣傳土地改革的方針政策和方法,進行土地丈量登記,準備在這裡進行試點,實施土地改革,實作“耕者有其田”。紅軍在這裡召開會議,向群衆宣傳“跟着共産黨,翻身各有份,不論老和少,人人有田耕”。組織農會,動員青年人參加紅軍。提出了“打倒國民黨”“打倒土豪劣紳”“紅軍萬歲”等口号。紅軍的這一舉動,震驚了地方的官吏豪紳,甘美闾長周邦福派呂正先向富州政府報告,縣政府即向國民黨雲南省政府告急,雲南省政府立即派出滇軍17團1個營星夜奔向富州,準備“圍剿”甘美。

甘美村,是百油壩子右側的一個87戶人家的壯族村莊。村後,懸岩陡壁,溶洞星羅棋布。村前,裡馬河緩緩流過,注入尾洞。民國時期,國民黨政府曾在此處建倉積谷,供官府食用,屯軍需糧秣,甘美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

6月5日,敵軍從富州出發,到歸朝住了一宿,次日上午10點左右到達甘美。紅軍得知敵軍要來襲擊的消息後,迅速研究對策。決定于次日在甘美、江曲、尾洞等村要隘設伏。

6日上午10時,敵軍從甘美後山氣勢洶洶地進逼甘美,剛到村頭就噼噼啪啪地放了一陣亂槍壯膽,不見動靜便大搖大擺地進了村子。此時,敵軍不見紅軍動靜,心生疑慮,責怪呂正先謊報軍情,便令呂正先帶隊進村探聽虛實。呂正先帶領一隊人馬開始從村頭逐戶搜查,不見紅軍的影子後,惱羞成怒,便放火燒了村邊4間房屋。随後再次率兵沖進村内,挨家挨戶搜查。

看到這場景,紅軍強壓胸中怒火沒有開槍,直到敵軍進入村裡的中心地帶,瘋狂跋扈之極時,才下令開槍,頃刻間,紅軍便從埋伏點沖殺出來,霎時彈如雨下,殺聲震天。步槍隊從後山壓下來,手槍、機槍隊左右夾擊,打得來犯之敵狼狽逃竄。

紅軍抓住戰機,瞄準領頭的葉連長連發數槍,葉連長被打中大腿後栽倒在地,敵軍失去指揮頓時亂作一團。幾個敵人企圖救走倒地的連長,卻被埋伏的紅軍瞄準,一陣猛烈掃射後當場倒地。另一股敵軍得知吃了虧後,試圖從後方沖上來,卻被埋伏在大石頭後面的紅軍用彈雨堵截在外,隻好原路退回。而另一股靠後躲藏的敵人,則被埋伏在村尾的紅軍發現後,受到狠狠打擊。

敵軍兩頭挨打,進退維谷,隻好作垂死掙紮,妄圖沖出紅軍的重圍。看到敵人的瘋狂行為,紅軍連長黃保成沖上去奪下敵軍的兩支槍,并在一塊大石頭旁邊與幾個敵人周旋在一起,打死打傷一些敵人後,他正想奪下敵人的槍支,卻不幸中彈當場犧牲。

這次戰鬥,紅軍利用有利地勢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打有準備之仗,取得了勝利。

甘美之戰後,紅軍撤走,百油土地改革試點工作也停止了。紅軍遊擊隊在百油進行土地改革試點,其目的是通過土地改革,滿足廣大農民對土地的要求,讓窮苦百姓都過上“耕者有其田”的好日子。雖然隻是試點,但在富甯的七村九弄大石山區,在壯鄉苗嶺,産生了深遠影響。曆史的車輪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今天的百油村,人民群衆早已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革命先烈們追求的理想實作了。 (根據文山州史志辦資料整理)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