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作者:真實故事計劃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雞娃已經是都市人群的核心話題。從備孕、生育到早教、升學,家長們窮盡每一個細節,試圖借此追求更美好生活、實作代際跨越。而在剛剛脫貧的貴州從江縣,年輕的父母們卻為滿足孩子的基本生存需要所困,動辄三胎、四胎,如何科學撫育,看起來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命題。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背上的娃娃又哭了。韋玉芬咿咿呀呀地哄了幾聲,哭聲還是沒有停歇。她隻好停下手上的動作,解開背帶,把娃娃放下來。小小的腳踩在田壟上,差點碰到青綠的油菜。

娃娃剛過1歲,是韋玉芬的第3個孩子。年齡太小,韋玉芬下地勞作時也得把他背着。

“媽媽”,娃娃發出他所會不多的音節,手指着遠處。初到這個世界,孩子對一切都感到新奇。韋玉芬順着孩子的指點望去,都是見慣了的周邊:山巒起伏,梯田層疊,都柳江由北向南平靜地流淌。有外地人來,都贊歎景緻美,空氣好。

這是貴州省黔東南州的從江縣,位于貴州東南部,與廣西接壤,主要聚居着苗族、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由于地緣位置等原因,與優美的自然環境相伴的,是此前長久的貧窮。直到2020年11月,從江才退出國家級貧困縣序列,是全國最後一批脫貧的縣之一。走出大山很難,韋玉芬家附近的一個村子裡,去年才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大專生。

對這裡的年輕人來說,外出打工幾乎是唯一的選擇。到了婚齡返鄉,生了孩子留給父母,夫妻倆再一起返城打工,婚育就像是一樁必須完成的任務。一代代人被困在雷同的命運裡,難以掙脫。

韋玉芬所在的宰垮村,有135戶人家。因為貧困,她和姐姐都沒有上過學,而她們底下還有兩個妹妹。無奈,家中為她招了個上門女婿,這意味着,她要擔負起兩個家庭的責任。這邊供着兩個妹妹上學,大女兒婷婷又出生了。

韋玉芬隻能出門打工,剛斷奶的婷婷留給老人。家裡捉襟見肘,買不起奶粉,乳牙還沒長齊的婷婷隻能跟着大人吃糯米飯。偶爾寄錢回家,給買點乳飲料,就算是補充養分了。

婷婷5歲時,韋玉芬回從江生下二女兒小雨。這一次,她也隻在家待了1年多,就帶着小雨去了廣州。她從工廠攬了手工活在家做,小雨在一旁自己玩。有時需要去工廠做活,就把小雨帶到工廠中的房間,托給老闆娘照看。

老闆娘教了韋玉芬不少育兒知識,比如要多和孩子說話,根據幼兒的年齡添加不同輔食。韋玉芬才知道,原來帶孩子有這麼多門道。想起留守在老家的婷婷,她覺得有些虧欠——此前她既不了解科學育兒的知識,也無從叮囑老人該怎樣照顧孩子。出于彌補的心理,每次電話裡婷婷要求買衣服、零食,她總是滿足。但婷婷從不提想父母的話,過年時韋玉芬夫婦回到家,她也沒有什麼特殊的反應。長久的分離,似乎阻礙了這個小女孩情感意識的發育。或許對她而言,父母就是一年一度從遠方帶回财物的陌生人。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圖 | 韋玉芬家的兩個孩子在玩耍

去年,韋玉芬又添了第3個孩子。8歲的婷婷、2歲多的小雨,加上新生兒,即使有父母幫襯,應付起來也手忙腳亂。剛回從江時,在廣州住慣了的小雨不适應家鄉的氣候和飲食,不肯吃飯,總是緊緊扯住母親的衣襟。原本在路上見了熟人會主動叫叔叔阿姨,現在都躲着人,不願說話。

更讓韋玉芬頭疼的是,小雨還會鬧脾氣。想要什麼、做什麼不能立即得到滿足,小女孩就會哭鬧。韋玉芬不明白,2-3歲是心理學家認定的人生第一個叛逆期。自我意識的萌芽,加上發現家長把大部分精力放到新生兒身上,小雨開始用這種方式争取母親的關注。韋玉芬沒辦法,隻能給小雨零錢,讓她去村裡小賣部買糖,以此來平複女兒的情緒。

3個孩子徹底擾亂了韋玉芬的生活。該如何教育孩子,讓他們更有安全感,建立起和母親之前的親密關系,她着急,卻又無能為力。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來到從江的第一天,張玲就感到這裡與外界的落差。

張玲是壹基金的從業人員,12月初,她回訪從江縣,調研“健康童樂園——兒童早期發展計劃”在當地的落地開展情況。這個項目的關注對象是農村地區0-6歲的兒童及其家庭,通過為這些家庭提供早期發展物資包、研發并提供适合他們的營養健康和養育課程、組織集體親子活動等方式,改善農村家庭的親子環境、家長的養育意識及技能,助力農村兒童的早期發展。

張玲生長在廣東農村,曾經也是一名留守兒童,但從江的偏僻和閉塞仍讓她吃驚。

剛進村,她就看到一位年輕的父親到小賣部買碳酸飲料,給兩歲多的孩子喝。孩子喝得很開心,父親看着也很滿足。張玲雖然還未為人母,也隐約覺得不對勁,“這麼小的孩子喝碳酸飲料,好嗎?”

走訪到李會霞家時,張玲見到了這位35歲的母親和她的兩個孩子。她正為進入“兒童叛逆期”的大兒子宇浩困擾。宇浩原本乖巧,4歲時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父母勞作,他就靜靜地待在一旁。現在上了一年級,他卻開始不聽話了,寫作業時注意力不集中,一會兒要喝水,一會兒要上廁所。李會霞強行把他箍在座位上,宇浩就氣得臉通紅。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圖 | 李會霞為女兒的教育發愁

李會霞上過國中,留在家鄉也讓她有了更多時間,閑時便上網搜尋育兒知識。各方面彙集的資訊都告訴她,對“兒童叛逆期”的孩子要耐心,要專心陪伴和安撫。但丈夫長期在外,家中也沒有老人幫忙,1歲多的小女兒又時刻牽扯她的精力,顧此失彼。

小女兒的教育也令她發愁。網上說早教很重要,但李會霞不知道該怎樣進行。一歲、一歲半、兩歲、兩歲半,每個階段該教些什麼?怎樣教?沒有人能告訴她。

在村裡的某戶人家,張玲發現家裡就隻有兩件破爛的玩具,一看就是大的孩子玩過剩下的。張玲問家長,為什麼沒有買新的玩具給孩子玩?得到的是滿不在意的回答:哎呀,孩子那麼小,什麼都不懂。

另一家的父母都在外打工,奶奶獨自帶着3個孩子。張玲上門時,奶奶背着最小的孩子下地幹活去了,兩個大一些的孩子躺在床上,用手機刷短視訊。張玲詢問奶奶是否在家時,女孩簡單回答外出農作便跑到一邊繼續玩手機。而另一位男孩則一直盯着螢幕,一眼也沒看出現在家中的陌生人。

在新的村落發放物資時,張玲特别注意多和來領物資的家長們交流,招呼家長們一起參與親子遊戲。看到有家長牽着孩子走近,就招呼他們過來參與。但很多家長都擺手拒絕:不了不了,不過去了。孩子們也害羞地縮在家長身後,不敢上前。

張玲意識到,當地很多家長都未曾主動了解過兒童早期教育,更不知道0-6歲是心理、智力、認知等發展“黃金期”。當城裡的父母忙着雞娃時,李會霞、韋玉芬和從江的衆多家長在基礎的育兒問題上都束手無策。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張玲遭遇的沖擊,是鄉鎮幼稚園梁園長的日常。

2014年,從江縣才有了第一所幼稚園,200多個孩子隻配備了6名老師。7年裡,幼稚園的教職工才陸續增長到30多人。

幼稚園的孩子中,五分之一是留守兒童,每周一檢查個人衛生時,總會有孩子沒按要求洗臉、剪指甲。有一次幼稚園布置親子活動,讓小朋友回家給家長捶背。結果,不少回報回來的記錄視訊裡,孩子認真地給父母捶着背,家長卻目不轉睛地盯着手機,親子交流毫無效果。梁園長既着急,又無奈。

無法雞娃的農村媽媽們

圖 | 從江的村落仍很原始

在從江一周,最讓張智玲觸動的,是很多家長反複念叨的一句話。他們總是說:我知道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做得不夠,但我真的已經盡力了,我也不知道還能做些什麼。

一位媽媽哭着對張玲說,孩子曾經問隻有國小學曆的她某個字怎麼讀,她答不上來。她覺得自己除了讓孩子吃飽穿暖,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起不到其他作用了。

父母疼孩子是天性,張玲看到了他們的焦慮、愧疚,以及科學育兒意識的蘇醒。這是一個好的征兆,它意味着改善的可能,隻是需要外界的更多助力。

健康童樂園項目建議家長們每天抽15分鐘陪孩子,可以幫助促進兒童大腦中超過百萬的神經元的連結,刺激智力發育。這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一項研究成果。張玲發現,有的家長正在慢慢改變。比如韋玉芬。她細心維護孩子的遊戲角,不讓别的東西侵占,每天陪孩子一起用物資包裡的玩具、圖書、故事機,學習和玩耍。

在長年封閉導緻的羞澀寡言下,孩子們的情感需求其實是熱切的。幫一個家庭安裝遊戲角時,家裡的小女孩一開始躲着張玲,後來見她拿出玩具笑着招呼,就慢慢靠了過來,最後幹脆黏着她不放。張玲教她讀繪本:這是西瓜,西瓜有幾種顔色?這是香蕉,是什麼味道的?甜甜的。一旁的孩子媽媽很受啟發,說自己隻會“西瓜、香蕉”地念,原來還可以這樣和孩子互動。

上個月,梁園長參加了健康童樂園項目第二階段的項目,作為志願者到村子裡組織活動,帶着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分卡片、玩沙包。看到孩子玩得開心,原本拘謹的家長也漸漸投入。梁院長趁機和她們聊天,讓她們在家也多陪孩子玩耍,“有些家長點頭了”。

接下來,健康童樂園項目将上線短視訊,專門講授育兒知識。

踏上歸程時,張玲一直想起前兩天的一次走訪。她去一個六七歲的小姑娘家,意外發現她房間裡有很多繪本。小姑娘說,那都是在外面工作的姑姑買給她的,囑咐她從小就要多看書。張玲想,如果孩子們都有這樣懂得早期教育的“姑姑”,他們的人生會有不一樣的可能。

*為保護隐私,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 END -

撰文 | 羅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