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蒙拉談學琴:天賦是火苗,努力是助燃物

近幾年在國内走下來,小提琴家黃蒙拉發現,有些聽衆更樂于接受聽感上更甜的作品,“為什麼要抗拒呢?古典音樂裡有很多很美的音樂,我們在引領鑒賞品位的同時,也應該讓聽衆得到喜悅、得到滿足。”

2月27日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黃蒙拉将以“愛的緻意”為名舉辦獨奏音樂會,圍繞愛之喜悅、愛之溫柔、愛之别離、愛之重生四個篇章,展現愛的豐富層次。

和往常那些偏學院派的曲目相比,這場音樂會的曲目偏“甜口”,從普羅科菲耶夫《三橘愛》、艾爾加《愛的緻意》、伊薩依《孩子的夢》、克萊斯勒《愛的憂傷》,到譚盾的《悲情沙漠》和陳鋼/何占豪的《梁祝》……“易于聽懂,容易接受。”黃蒙拉形容。

黃蒙拉小提琴獨奏音樂會

腳踏實地先把琴拉好

“疫情剛開始那幾個月所有演出都取消了,哪都不能去,我就散散步、練練琴,這樣悠閑的日子好久沒過了。”

疫情期間,有音樂家登台綜藝火熱出圈,也有音樂家發掘自身潛力,跨界指揮和作曲。面對抛來的種種繡球和“誘惑”,黃蒙拉一一婉拒了。

“術業有專攻,隔行如隔山。我有興趣,但更多的是敬畏。”年過四十,黃蒙拉的音樂生涯沒有跨圈的新規劃,依然是腳踏實地,先把小提琴拉好。

黃蒙拉談學琴:天賦是火苗,努力是助燃物

“瓶頸一直在發生。”黃蒙拉坦承,一個是演奏能力上的瓶頸,另一個是了解上、感悟上、想象力上的瓶頸,“有時候腦子裡有一些想法,你從各種角度去實踐,就是出不了效果。很痛苦!明明知道好東西在那,就是達不到。”

“瓶頸期容易産生厭倦,狀态不好就不拉了。”小時候為了打好基本功,家長和老師會嚴令他每天練六小時琴,現在不一樣了,黃蒙拉選擇與自己和解,“一道題想不出,先放一放,不要死磕,過一段時間自然就過了。”

“有時候在台上,你會進入‘人琴合一’的狀态,怎麼拉都對,但這種狀态非常少。”黃蒙拉和大提琴家王健聊過,對方也有過這種狀态,但至今不超過五次,可遇不可求。

“一旦進入這樣一種境界,你就想抓住它,希望能複刻。”如今的黃蒙拉在舞台上不斷追求着“人琴合一”,就像劉翔和蘇炳添,跑過了世界紀錄,之後的每一次重新開機,都在竭力追求那樣的巅峰狀态,“我希望把那種精神上的藝術靈感固定下來。它是一種動力,告訴你,你可以達到。”

黃蒙拉談學琴:天賦是火苗,努力是助燃物

學琴需要死磕的精神

演奏家之外,黃蒙拉還有一重身份是上海音樂學院的人氣教師。

“他們缺的是心無旁骛,資訊爆炸嘛,分心的東西太多了。”對比自己學琴的年代,黃蒙拉觀察,年輕一代學生很難集中精力在一條路上專心走,而學小提琴又特别需要專注度,需要死磕的精神,缺了這種品質,要想成為優秀的音樂家,很難。

如今,學樂器的孩子越來越多,内卷的大幕早已拉開。黃蒙拉的女兒也在學小提琴,他對琴童家長也有一份實在的建議。

“别太早想着讓孩子成才成名,99%跟你沒關系。”他建議将學樂器當成素質教育的一種,先培養興趣,再順着孩子的喜歡程度給他找更好的老師,為孩子打開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也有學了十年琴的琴童,回頭卻迷上網絡神曲,似乎背離了當初接受古典音樂教育提高審美的初衷。

“不學十年琴,他也會聽神曲。神曲比較迎合耳朵,我也會唱。”黃蒙拉笑說,學了古典音樂,審美的提高是必然的,隻是需要時間去發酵,“給孩子多一個選擇,到了一定歲數,他們會覺悟,會回想起世界上還有古典音樂。古典音樂需要你主動去感受,需要你對世界、對人生有一定的想法,才會找到共鳴。”

那麼,怎麼看天賦和努力在學琴之路上的重要性?

“沒有一個人純靠天賦或純靠努力能成功,二者都要有。”黃蒙拉比喻,如果說天賦是火苗,努力便是助燃物,助燃物越多,火燒得越旺,“火苗有大小,天賦也有大小,天賦可以讓你起步快,但後續的努力也很重要。反過來,如果沒有火苗,助燃物再多也沒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