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編輯 | 于斌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任何新事物的出現,往往都會有兩面的聲音。作為很多智能手機廠商都在大肆炒作的新型概念産品,折疊屏手機的出現,也不例外。

據了解,除了智能手機廠商為了推廣創新産品極力推崇折疊屏手機外,外界卻是質疑聲音居多,甚至有業内人士認為,折疊屏手機看似是在創新,實際上卻是智能手機的倒退,而其市場需求,也被視為僞需求。

但是,激進的智能手機廠商對于這類質疑之聲似乎置若罔聞,是以也相繼加入折疊屏手機的研發大軍,企圖分得一杯羹,例如三星、華為、微軟等頭部企業也相繼入局。隻是,通過數年的概念炒作與市場教育,整個折疊屏市場依然顯得不愠不火,這也似乎印證着,大衆的質疑不無道理。

售價高技術難,折疊手機的推廣之困

據觀察,阻礙折疊屏市場化的因素很多,但是最為緻命的是其技術難度大,生産成本與售價也居高不下。實際上,自2018年開始,智能手機市場就上演過折疊屏之争。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彼時,柔宇科技正式發售可折疊柔性屏手機——FlexPai(柔派),據了解,柔派展開時是7.8英寸的Pad大小,折疊起來則與普通手機一般大。官方稱,螢幕可以承受20萬次的折疊——也就是如果每天折100次,共可以使用6年。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全球首款折疊屏手機。

次年2月,三星及華為也相繼推出折疊屏手機Galaxy fold、以及首款5G折疊屏手機Mate X折疊屏手機,不過售價都在萬元人民币以上。随後,努比亞和維信諾又聯合釋出了全球首款柔性屏“腕機”努比亞α,也是首款可以戴在手腕上的手機。

不過,很多業内人士認為,折疊屏手機隻是過去翻蓋手機的翻版,甚至是曆史的倒退。因為過去摩托羅拉等手機廠商的翻蓋手機、滑蓋手機,其最大的賣點在于打開手機蓋,就能直接接聽電話,與當時手機的主要功能,是用于通話的場景十分契合。

但是,數十年過去,使用者普遍追求簡約、便捷的共同特點,卻讓智能手機隻剩下直闆手機的造型。翻蓋手機作為折疊屏手機的前身,其銷聲匿迹,也必然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而折疊屏目前的市場困境,同樣是受限于需求端。

抛開折疊屏的技術難度,僅僅動辄萬元以上的價格,也令人望而生畏。正如彼時柔宇科技創始人劉自鴻在個人微網誌上對比柔宇、三星、華為三款折疊屏手機參數時寫道:“作為好産品,當然最終都要回歸一點,就是讓使用者買得到、買得起、用得好”。但是實際上,折疊屏手機的市場回報卻與該理念背道而馳。

究其原因,任何産品的需求,都需要有對應的應用場景。而折疊屏在商務需求方面相對明顯,普通使用者卻因為其常用的打電話、上網、玩遊戲、看視訊需求已經被現有産品滿足,是以也很難在折疊屏手機上找到更多實際應用的場景,自然也不會為其高價買單。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而且,從供應端分析,折疊屏手機還會面臨很多技術挑戰。其一是螢幕在折疊時會受到應力作用,需要通過中性層設計來平衡應力,保證顯示功能,這個設計是最難的。其二是折疊屏對薄膜封裝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此同時,折疊屏手機需要更好的可靠性,成本也在急劇增加,無論是反複測試驗證的研發過程,還是設計備用元器件與手機配件附加的原材料費用,都讓其成本居高不下。

而因為其顯示模式的變化,對應的手機作業系統及APP應用都需要做對應的适配。是以也帶來了其難以量産、進而規模化進入市場的難題。

是以,業界唱衰折疊屏手機的聲音不絕于耳,大多數人認為其對于商務人士而言,可以随時展開手機閱讀、辦公,有一定的适用性。但對于普通大衆而言,卻如同雞肋,可有可無。

是以,折疊屏也被指是為創新而創新,實際意義存疑,而關于其未來将成為主流趨勢的言論,甚至被視為是個僞命題。

頭部廠商重金打造,噱頭或蓋過實際

實際上,傳統的智能手機廠商、科技企業都對折疊屏抱有執念。早在1996年,摩托羅拉釋出就釋出了世界上第一款翻蓋手機的“StarTac”,讓原本笨重的手機形态再一次躍升,它小巧可折疊,讓過去的大磚頭手機演變為小巧玲珑的翻蓋手機,人類的通訊裝置也從此前進了一大步。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除此以外,日本的京瓷KSP8000也采用上下兩塊螢幕的折疊方案,和翻蓋手機類似,不同的是這次翻的是兩塊智能螢幕。

而且,折疊屏的設計理念,也相繼被用到平闆電腦、筆記本電腦上。例如,索尼Tablet P便是采用雙屏設計的平闆,宏碁率先在筆記本電腦上用到了雙屏設計。值得一提的是,該款筆記本電腦上,也首次出現的虛拟鍵盤。

時至今日,折疊屏的概念也可謂熱度不減。自2018年以來的三年時間裡,包括三星、華為、微軟、聯想等衆多科技企業入局,釋出了超過20款折疊手機。更有業内人士預計,2022年将會有6部折疊屏手機面世。

隻不過,折疊屏除了其概念新穎,卻與市場真正的需求相差甚遠。例如,智能手機在向更加輕薄、便利的方向疊代,一直是業内智能手機廠商的共識,也是符合大衆需求的大勢所趨。

但是,折疊屏除了可能讓螢幕尺寸更大的賣點以外,卻在這兩方面都缺少吸引力。一方面,其兩塊螢幕的設計要求,就很難比現有智能手機有重量優勢。另一方面,大屏手機的耗電量更大,為了更好的滿足續航時間要求,電池尺寸也勢必更大、更重,再加上一些因為折疊功能所需的額外配件,其重量的增加也幾乎成為必然。

另外,對于螢幕翻轉的必要性,更多網友表示,沒有使用場景。原本打開就可以通過指紋、面部識别的方式解鎖使用的手機,因為被設計成了折疊形式,而額外增加了操作步驟,顯然是很多熱衷操作便捷的使用者所難以接受的。

也正是因為這些因素,數十款被科技企業重金打造的折疊屏手機,推出市場後的反響差強人意。

據查證,盡管自從三星、華為開啟折疊屏手機市場之後,這一市場一直有增長之勢,但相對智能手機市場大盤,卻九牛一毛。

例如,權威機構Counterpoin根據目前折疊屏手機市場的環境,預測了2021-2022年折疊屏手機的市場占有率,預測資料表示,2021年市場占有率仍在0.1%以内,甚至經曆數倍的高速增長至2022年,也僅在1.2%。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折疊屏手機的市場占有率持續走低,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該類手機的生産成本過高,售價也十分驚人。對比分析發現,即使是最低價的款式,售價也逼近萬元。

其次,參與者太少,目前隻有三星、華為、摩托羅拉等少數幾家手機廠商參與進來。當然,一旦這個市場有了氣候,也不排除OPPO、vivo、榮耀、蘋果等手機廠商也會紛紛跟進。

但是,也有廠商明确表示,短期内不會參與這場前景并不明朗的混戰。而蘋果之是以尚未參戰,是因為其iPad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一些商務場景的使用者需求,大動幹戈研發折疊屏,無異于是削弱其平闆産品的競争力。

例如,早在2019年,當很多人以為目前隻有三星和華為才能做出折疊屏手機時,OPPO副總裁沈義人就在微網誌上曬出了一組OPPO制作的折疊屏手機樣張,證明OPPO也具備了生産這種手機的能力。

不過,沈義人随後表示,目前現階段OPPO并不打算推出折疊屏手機,原因很簡單,這種技術暫時未能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體驗提升。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再次,折疊屏手機除了不是使用者剛需外,其産品依然難以做到毫無瑕疵,由于折疊屏設計帶來的螢幕折痕、系統UI、鉸鍊設計等等,也難以讓使用者容忍。

實際上,此前低調的OPPO,目前也有折疊屏問世,被視為颠覆性産品的Find N折疊屏手機,也承載着OPPO科技創新的使命,下探至萬元以内,也試圖蠶食這個方興未艾的市場。

盡管如此,折疊屏手機的實際市場依舊慘淡無比。據了解,如今市面上的折疊屏手機不僅僅現貨供應,而且部分機型甚至還降價銷售。由此可見,折疊屏手機欲大行其道,尚需時日。

折疊屏手機的積極意義,難敵終端市場遇冷

在手機越來越智能的當下,折疊屏倘若能與新型智能化功能相結合,固然十分完美。

要知道,随着折疊屏技術逐漸趨向于成熟,折疊屏手機的銷量也在節節上升,因為頭部效應十分明顯,其增長資料也十分透明。

例如,三星在日前表示,今年Galaxy Z系列折疊屏智能手機的銷量是去年銷量的四倍,按照2020年200多萬部的銷量來推算,僅2021年三星Galaxy Z系列的銷量大概超越了800萬部。這也間接證明了,折疊手機也有一定的市場,也有爆發的潛力。

業内人士預計,2022年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将年增132%到1750萬台,三星依舊還是折疊屏市場的老大,銷量将達1200萬至1300萬台,整體市占率會達到74%。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不過,三星折疊屏手機的暢銷,歸因于價格、折疊屏的壽命、使用狀态問題,都被逐一解決。例如,2021年,三星率先對折疊屏手機的起售價做了調低,三星Galaxy Z Flip3 5G以7599元起步,這也是其成為2021年銷冠的關鍵因素。

三星折疊屏手機成為标杆的同時,也讓業内人士看到了折疊屏樂觀的一面,至少,其在滿足一些商務場景的使用需求上,也有實實在在的市場空間。

而且,從行業的角度,智能手機市場推出新産品,率先受益的一定是下遊的顯示面闆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商。是以,也将為這些産業注入活力,甚至有業内人士認為,整個智能手機産業鍊,或将是以出現“第二春”。

例如,據Omdia表示,螢幕的價格能否盡快下降,是推動折疊屏手機發展的内在動力之一。

而根據Omdia的追蹤調研,目前同尺寸手機螢幕的折疊屏價格在150-250美元左右。而一般柔性屏,也就是可以應用3D玻璃的OLED,價格大約在80美元或更低。這也是目前折疊屏手機通常價格較貴的原因之一。

根據目前的調查,Omdia預測,折疊屏智能手機OLED顯示屏出貨量的CAGR将達到50%左右。2020年,出貨量将達到400萬片,到2027年,将超過7100萬片。由此可見市場空間有多巨大。

折疊屏手機被指僞需求,為何手機大廠卻趨之若鹜?

圖源:Omdia-折疊屏智能手機OLED顯示屏出貨量預測

隻是,要知道,鑒于智能手機已經幾經疊代,人們的手機使用習慣早已植入骨髓、根深蒂固。而折疊屏手機即便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不僅需要面臨其市場化推廣、規模化量産、突破技術瓶頸等多方面的難題,也将面臨如何打破人們對智能手機的操作習慣、對新型智能手機功能認知等多方面的障礙。衆所周知,一個新概念打開市場,如何改變大衆消費者的行業認知是關鍵一環。

而且,可以預見,智能手機缺芯的問題,同樣會波及折疊屏手機,在供應鍊資源有限的條件下,智能手機廠商有限的晶片類資源,勢必會向更加暢銷的手機款式傾斜,是以也将成為其産能瓶頸。

結語

縱觀全局,折疊屏手機的研發雖然有其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卻也受限于市場原因、客觀條件等,而陷入市場端的尴尬地位。而其命運,也将變得撲朔迷離。

隻不過,這一切的改觀,恐怕并非某個廠商僅憑一己之力就足以解決的,是以其或許無法代表智能手機市場的未來,而不過是折疊屏手機廠商或者手機顯示螢幕廠商一廂情願的概念兜售而已,而折疊屏手機或許注定是時代舞台上的配角,很難進入舞台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