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掌握了智能汽車的話語權

誰掌握了智能汽車的話語權

在軟體定義汽車的變革下,市場玩家定位亦面臨沖突、洗牌與磨合。

文/每日财報 劉雨辰

智能電動車正以超預期的速度市場化,主流自主品牌紛紛推出高端品牌和全新車型,大幅提升智能化配置。《每日财報》注意到,蔚來、小鵬、長城和上汽等新發車型普遍搭載了高算力計算平台。其中蔚來ET7單車算力甚至高達1061TOPS,特斯拉的 FSD HW 3.0算力僅為144 TOPS。

而反觀産業鍊格局,硬體依然是外資的天下。

外資獨步天下

自動駕駛域是智能汽車發展的首要功能,自動駕駛域控制器是智能汽車核心部件。外資 Tier1 巨頭基本都已布局自動駕駛域控制器,代表産品包括偉世通 DriveCore、博世 DASy、大陸集團 ADCU、 采埃孚 ProAI、Veoneer Zeus、麥格納 MAX4、安波福 CSLP 等。

域控制器技術關鍵是硬體強大的計算能力與軟體的标準化支援。主要晶片提供強大的硬體計算能力。在 ECU時代核心是MCU晶片,進入DCU時代汽車智能化程度大幅增加,運算處理複雜度呈指數級增加,SoC晶片代替MCU晶片實作強大算力。

SoC晶片內建了CPU、AI晶片(GPU、FPGA、ASIC)、深度學習加速單元(NPU)等多個子產品,其中SoC晶片算力主要來自于AI晶片。

自動駕駛AI晶片目前主流方案商為英偉達和 Mobileye,英偉達進入自動駕駛市場較早,且技術路徑激進,Xavier晶片、Orin晶片都是同時期市場上算力最高的量産晶片。相比之下,自主供應商地平線、黑芝麻的出貨相對較少。

雷射雷達方面,行業内最先量産的是法雷奧的 SCALA雷射雷達,與奧迪等海外車廠合作緊密。根據Yole Développement提供的2020年全球雷射雷達廠商排名,Valeo的市占率約為28%,排名第一,而華為排在全球第12位,但市場佔有率僅3%。

車載攝像頭方面,松下、法雷奧和富士通等海外龍頭供應商市場佔有率合計超過 40%。毫米波雷達方面,博世、大陸、海拉的合計全球市占率達到 64%。

由于智能化趨勢帶來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等感覺層傳感器的數量大幅增加,對資料傳輸量和傳輸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頻高速連接配接器使用量提升。

一個車載攝像頭一般需要采用兩組 FAKRA 或 Mini-FAKRA 連接配接器進行攝像頭到控制器、控制器到其他控制器(或主機)連接配接,進行模拟信号的傳輸。中控屏和高清屏采用 HSD連接配接器,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采用以太網連接配接器進行數字信号的傳輸。

全球連接配接器市場呈現頭部集中趨勢,泰科電子、安費諾、矢崎、日本航空電子等曆史悠久、規模龐大的美日跨國企業在業内占據領先地位。前三大巨頭泰科電子、安費諾和莫仕市占率超過35%,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全球龍頭地位。日本矢崎(Yazaki)、JAE(航空電子)、JST(壓着端子)等也是領先的制造商。

2020年,泰科電子汽車類收入49.03億美元,安費諾14.62億美元,而國内汽車連接配接器規模較大的得潤電子汽車業務收入36.45億元,多數企業不超過10億元規模,營收體量同海外企業存在較大差距。

智能底盤領域外資同樣占據主導地位,目前全球主要的線控制動系統供應商為博世、大陸、采埃孚天合,其中博世率先自研布局線控制動,占據領先的市場地位,主要産品為 Two-Box 技術路線的 iBooster+ESP和 One-Box 技術路線的 IPB,其中 iBooster+ESP 産品推出時間最早,目前應用最廣,IPB産品國内率先配套比亞迪漢。

抓住洗牌的機遇

燃油車時代,日美德系主機廠原有的零部件配套較為固定,大部分的核心零部件由整車廠自主生産,外包生産的零部件采購體系也較為封閉。德系主機廠主要供應商為博世、大陸、 采埃孚,美系主機廠主要供應商為李爾、江森、德爾福,日系主機廠主要供應商為電裝、日立、愛信,三系主機廠配套體系固定,所需零部件大多由主機廠所在國家的零部件生産巨頭供應。

在《每日财報》看來,在軟體定義汽車的變革下,市場玩家定位亦面臨沖突、洗牌與磨合。

主機廠繞過傳統一級零部件供應商,直接與原有的二級供應商(比如,晶片、傳感器、軟體算法)合作,已不再罕見。如英偉達已經宣布與海外多家大型造車廠直接合作,繞過了傳統 TIER 1 廠商。作為軟體供應商的中科創達,也在此産業鍊格局變動之際,從傳統的 TIER2 供應商,轉變為同時兼備直接向整車廠服務的 TIER1 軟體供應商角色。

汽車晶片方面,地平線推出了征程系列晶片,目前已配套長安 UNIT、奇瑞螞蟻、廣汽埃安等自主車型;華為和黑芝麻的産品儲備豐富,預計将在近 1-2 年陸續量産。

在雷射雷達方面,大疆攬沃、速騰聚創和禾賽科技均已釋出車載産品,禾賽科技自主設計晶片,為産品在性能、內建度和成本上帶來競争優勢。覽沃科技聚焦自動駕駛、機器人和智慧城市,提供高性能、低成本雷射雷達,憑借旋鏡式類固态技術赢得多家客戶信賴,并與小鵬汽車達成合作。

毫米波雷達方面,華域汽車、德賽西威和保隆科技均已推出成熟産品,華域汽車已經實作量産配套。

攝像頭鏡頭方面,舜宇光學、聯創電子已經獲得英偉達、Mobileye和特斯拉的認可,開始搭載量産車型。

2021年1-9月,中國市場自主品牌市場佔有率為43.3%,同比提升 6.8pcts,德系品牌市場佔有率為21.4%,日系品牌市場佔有率為21.2%。智能電動車是中國汽車産業實作換道超車的一次重大曆史性機遇,在此背景下,本土供應鍊需要整體上實作一個躍遷。

2020年11月,在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我國釋出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規劃,對我國的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規劃。《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将智能網聯發展分為三個階段:2020-2025年為發展期,2026-2030年為推廣期,2031-2035年為成熟期,其中提出到2025年L2 級和L3級新車銷量占比将達到50%,到2030年超過70%。

随着特斯拉、小鵬汽車等造車新勢力的商業化程序持續推進,預計 L3 技術未來幾年處于快速導入期,國内市場有望由 2019 年的4%提升至2025年的60%。

是以,行業在未來幾年勢必會迎來一輪爆發,産業鍊上的中國企業值得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