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每天吃過中飯,64歲的羅雲太都要在工廠裡走上幾圈。

十年前,他的工廠曆經地震,資産損失超過500萬元。之後,他在正中心空地圍了一個大花壇,種了一棵槐樹,正對着自己的辦公室。十年過去,槐樹枝葉扶疏,生機盎然。

他同時也是一位在地震中失去母親的兒子。将母親臨時掩埋後,在槐樹位置旁邊的自行車棚旁,他帶着父親,度過了一生中最艱難的三個月。

羅雲太所在的四川德陽綿竹漢旺鎮是汶川地震中遭受破壞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漢旺老鎮之後被作為地震遺址保留了下來。如今,漢旺老鎮區廣場上的鐘樓,指針依然定格在下午2點28分;地震遺址裡的建築,依舊提醒着人們地震發生時的慘烈。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綿竹漢旺鎮漢旺廣場上的時鐘定格在地震發生的那一刻,攝影:熊波

隻不過,廢墟上已長滿草木,跟羅雲太花壇裡的槐樹一樣。

幸與不幸

如果沒有這場地震,他不過是個走向花甲之年的普通老人,膝下有孫兒,事業有成。

羅雲太年少當兵,之後從勞工一路打拼到廠長,在接近40歲時被派到了“漢旺無機鹽化工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這家工廠也算是當地最早的集體企業。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羅雲太在工廠門口,攝影:孫姗姗

漢旺是典型的工業重鎮。因為漢旺鎮上的東方汽輪機廠再加上清平磷礦、華豐磷化工等大中型企業,當地人生活富裕,小鎮上車來人往。

1992年底羅雲太接手工廠後,逐漸完成改制,公司名字“漢旺”沿用至今。20多年來,工廠主要生産磷酸鹽、無機鹽産品。

2008年5月12日地震發生的時候,羅雲太正準備在辦公室沙發上小憩一會。他剛接待了一個國外客戶,吃了中飯不久,睡意襲來。但躺下沒多久,他感到一陣晃動,桌子上的茶杯随之掉到地上。刺耳的玻璃碎片的聲音,很快刺激了他的神經。

在短暫的遲疑後,他清醒地意識到,地震來了。“可能還不是一般的地震。”

羅雲太趕緊召集勞工們跑到空地。他們眼看着一座高層建築碎裂,直至倒塌,裡面裝着的磷酸,全倒了出來。慶幸的是,2萬多平方米的廠區較為空曠,工廠大部分廠房為平房,辦公樓層數也不高。它們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傷,出現較大裂縫,并沒有完全倒塌

2008年5月12日當天拍下的廠房照片

但不遠處的羅家老宅就沒那麼幸運了。四層小樓被夷為平地,他年邁的母親未能逃生。

“還是鄰居跑來跟我說的。沒想到工廠之外,地震這麼嚴重。非常糟糕的,非常糟糕。如果那天倒下去,損失會比較大,也會有人員傷亡。”

當晚,羅雲太将母親臨時掩埋,帶着父親在工廠的自行車棚裡搭了帳篷。勞工們大都同他一樣,無家可歸,百來号人齊刷刷擠在車棚裡。

據羅雲太說,地震後,有不少勘測專家專門研究過,工廠所在的闆塊存在兩種可能性,工廠底下要麼有一個岩層闆塊,要麼有一個緩沖帶,是以減少了地震的威力。

震後20天趕出訂單

受災沒那麼嚴重的廠房,意外成了避難所。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羅雲太在廠房内

相比較面對家園重建時的手足無措,工廠起碼是一個集體,這時候更像是個大家庭,而羅雲太則是大家長。

漢旺當地的人們,工作流動性很小。很多勞工在一個工廠上班,往往一上就是十幾二十年。這些員工,都一路跟着羅雲太吃苦。

剛接手工廠的1993年,羅雲太盤點了漢旺全部的資産,賬上隻剩下18元。再加上生産企業屬于勞動力密集型,重資産,需要不斷投入資金。但即使是最糟糕的工作環境,羅雲太堅持認為,做好産品的前提是團隊,“做不了要想辦法做,虧了也要挺住,再虧也要交社保。”

也正是在重建廠房時,員工們的情感和團結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逐漸形成凝聚力。2003年,漢旺總資産達到1000多萬元。

直到遇到地震,漢旺曆史上的第二大難關。

54歲的羅雲太也從未經曆如此劇烈的地震,但他同時要安慰好員工:“不管怎麼做,還是把大家就業、吃飯、保險的問題,再困難也要渡過去。虧了是我的,賺了是大家的。我現在這個年齡吃不了多少,經濟也不是有很大壓力,主要是把這一大群人帶起來,讓大家有一個工作平台。”

震後幾天,員工們開始陸續上工,之後90%以上的員工到崗。樊姓科長母親去世,副總經理夫妻骨折,都忍着悲痛堅持上班。每天,羅雲太也都會讓員工一個個向他報道,詢問家裡損失多少,有什麼難處,需不需要公司協調。但大家都說,我們能挺過去。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當時,日本松下的一筆訂單要得急。這個客戶從90年代合作至今,是漢旺的重要客戶。當員工們像無頭蒼蠅似的不知所措時,羅雲太帶領着員工,一個個修複工廠中的房間,一點點恢複生産線,全力為其趕工。

“生産需要自救,自救需要人,對他們來說,工廠也是家園,沒有誰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我覺得特别感動。”羅雲太回憶。

羅雲太的工廠成為綿竹地區前幾家恢複生産的企業,松下那批貨,最終在震後20天完成。之後松下不僅在價格上給了一定的扶持,還加了訂單量。

如今,這批經曆過地震的員工,80%仍然在崗。他們早就成為羅雲太工廠裡最堅實的後盾。

羅雲太和妻子也搬進了重建的漢旺鎮新區。白牆灰瓦的漢旺新城,在距離地震遺址向南約3公裡的地方拔地而起。據媒體報道,漢旺新城由江蘇無錫援建,總投資約25億,整體設計風格頗具江蘇園林特色。

踩在廢墟上

羅雲太常常會看看那棵大槐樹,是他在震後不久栽下的。“它代表着中堅力量,寓意我們要團結起來。”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從羅雲太的辦公室視窗看出去,一眼就能望到那顆大樹

十年裡,他常常告誡自己,工廠是從一次次倒閉中挺過來的。初建工廠時,幾個人從灰心到重建,地震後,勞工上下團結、對外誠信,抱着一個竹竿打到頭的執念。正因這些事件基礎,大家感受到生存與生活的不容易,保有初心維持工廠營運。

但踩在廢墟上,羅雲太還要想更多出路,“如何讓員工過得更好,讓工廠有更好發展,這就需要技術和資金的投入。”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工廠員工正在進行生産

從内貿起家,之後漢旺轉以做外貿為主,主要銷往東南亞、非洲等國家與地區。海外生意,客戶訂單來得更不容易。最早的貿易要麼通過外貿公司,要麼直接自己各地跑展會,與客戶建立聯系。

通過四川宜賓市當時在上海辦事處的資訊,漢旺接到了第一筆走向海外的訂單。1996年,當這一筆250噸的訂單賣到日本時,羅雲太感受到國際資訊流通的重要性。“上海是個視窗,我要從山溝裡走出去,在我的印象當中資訊是第一。”

是以當2009年,一個朋友向羅雲太推薦阿裡巴巴國際站時,他覺得,這就是那個“視窗”。

“我為什麼要進阿裡巴巴,管它有沒有回報,這個平台我必須得占領。你投入不一定隻有回報,不要有多大的妄想,至少别人都能看到我。對你有什麼産品有了了解,這樣他對你才有信心,才會來跟你溝通。”

一個普通人的震後十年

3-4個人負責的國際站,如今已為漢旺新增了來自南非、南美、澳洲等更多新國家的訂單,開辟了新的市場。

他們的訂單大小不一,但始終保持良好的溝通。有時候一些客戶會不遠千裡來到漢旺,羅雲太都會覺得榮幸,并與他們合影。也有十年八年不來的,雖然未曾見面,但他覺得,在彼此的心目中都已經是老朋友了。

“是以不要想的太自卑了,反正今天沒有得,也許明天就得了,下一單就得了。得失得失,有得就有失。做人做事做企業,都得看長遠一點。”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8-05-12

本文作者:孫姗姗 鄭亮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

天下網商

”,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