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福黨的百年紀念
茶葉,從古至今,傳承了數千年,經久不衰;
在中國共産黨的正确上司下,中國現在在國際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國際地位。随着國家人民生活水準的成長和提高,各行各業都取得了快速進步的發展成就,進入了下一個新階段,茶葉行業也不例外。
回顧曆史,繼續前進。在全國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之際,我們也回顧了中國茶葉工業百年(1840-2021)!
上一個: 1840-1984
1840-1949
1840年6月,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在廣州、福州、廈門、甯波和上海開放了五個貿易港口。
丁察爵士(談判桌右)與英英(談判桌左)在HMS大屠殺上簽署《南京條約》
1857年2月7日,《倫敦新聞》刊登了一位中國采茶婦女的話:"茶不僅是莊稼人的最愛,也是皇帝,是皇室的功臣。即使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剝奪我們自己的茶葉商品也将是一場災難。"
1859年,日本橫濱開放了港口,當年出口了40萬磅(約181噸)的茶葉。
1861年,俄羅斯商人在湖北省漢口建立了第一家磚茶加工廠。
邢尚磚茶葉公司茶塔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羅斯
18世紀,随着歐洲飲茶的普及,十三行成為當時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如圖,十三行一個商業場景恢複,貨架上可以看到遍布著名的茶葉,在廣州拍攝的13行博物館)
1873年,錫蘭茶首次出口到英國,價格為23磅(約10.4公斤)。
1886年,我國茶葉出口量突破2300萬公斤(約合11.5萬噸),創曆史新高。
1888年,印度生産了8600萬磅(約39,000噸)的茶葉,超過了英國每年從中國進口的茶葉。
晚清羊屋洞磚茶廠(興尚磚茶廠,由廣東商人創立)
1893年,茶葉技師劉俊周向俄國格魯吉亞申請指導當地茶葉産業的發展。
1896年,福州成立了機械制茶公司,成為中國最早的機械制茶業。
1901年,印度和斯裡蘭卡每年生産3.59億磅(約合163,000噸)的茶葉,其中2.59億磅(約合117,000噸)出口到英國,中國茶葉被方方面面超越。
1903年,台灣總督府附屬的茶葉試驗場成立,并于1968年重組為台灣茶葉産業改進場。
1915年,北洋市政府農商部在安徽省祿門縣南鄉鎮平裡村建立了農商部安徽示範茶園。1932年7月,更名為安徽省茶産業改良農場,農場長吳格農。1934年7月,由國家經委、工業部、安徽省政府設立,更名為渭門茶産業改良農場。
1915年2月,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上,延門紅茶、丹陽宮、太平猴锱等21種中國名茶被授予金質獎章。
1923年,台灣成立茶葉檢驗所,對茶葉出口進行檢驗。
1932年,國民政府成立了"農村改造委員會",以水稻、小麥、棉花、絲綢、茶葉五為中心進行整改。
1935年,吳滬浩川與人合著了《中國茶葉複興規劃》,共13萬字,是我國第一本現代茶葉産業發展專著。
1935年8月,張天福分别在著名的茶區福安縣(今福安市)創辦了福安省福安農業職業學校和福安茶産業改良農場,并擔任校長和現場主任,建立了福建省茶葉教育和科研的第一階段。
1937年,吳凡何合著了《中國茶葉工業的問題》,探讨了中國茶葉政治的發展和現代茶葉工業的生産、生産、外貿和品質檢驗。
1939年,雲南中國茶葉貿易公司技術專員馮紹軒、鄭和春用雲南大葉茶鮮葉,在雲南豐慶率先試制成功生産紅茶,後命名為"雲紅"。
1939年,雲南宇虹在豐慶成功建立(圖為國家級文物保護機關,徐溫州市楓清茶廠舊址)
1940年,香港富華公司提議更名為"餘弘"。
1940年4月,"中央實驗茶園"在貴州省眉潭縣正式成立,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家國家級茶葉研究所學生産機構。
1940年,在吳建民的建議下,在複旦大學教務長孫漢兵的支援下,他在重慶創辦了複旦大學的茶專科,成為中國第一所大學的茶系,吳仁農擔任自己系的系主任和教授。
攝影:1940年順甯實驗茶廠(徐溫州合影)
1941年6月,吳在福建省崇安縣(今武夷山市)成立了中央茶葉研究所,這是中國第一家專門的國家茶葉研究所。
1941年,張天福建崇安示範茶廠的一些員工爬上大王峰(林玉泉,右二,曾任示範茶廠武夷山茶研究所所長)
張天福與"九一八"捏合機,為單桶圓型
1941年,張天福創造了"九一八揉捏機",這是中國第一台茶葉捏合機,結束了中國茶農數千年的足部揉茶曆史。
1943年,吳璜農在參觀武夷山水後撰寫了《組織武夷茶區的計劃》。
1949-1984
1949年11月23日,中國茶葉公司成立,負責茶葉生産、收購和國内外銷售,是新中國第一家茶葉專業總公司。
1950年,中國茶葉公司屯溪分公司(後改為閩南分公司)宣布在渭門和荔口建立兩家精制茶廠。
1952年3月,農業部和外貿部于1952年釋出了關于茶葉生産和收購的聯合指令:提高産量,提高品質,一般開墾貧瘠的茶園,發放貸款,預購存款等。
1954年,農業部、外貿部和全國供銷合作協會聯合召開全國茶葉專業會議,确定"大力發展茶葉生産"政策,并提出"以開展互助合作為中心,積極組織現有茶園,提高機關面積産量, 快速開墾貧瘠茶園,系統地開辟山丘陵地區新茶園,改進生産工藝,提高茶葉品質"指導思想。
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的"亞洲會議"上,用福建省南安士亭的綠茶接待了外國國家元首和亞非朋友。
20世紀50年代,中國茶葉公司成立時,周恩來視察公司,品嘗了西湖龍井(中國茶葉公司合影)
1955年,中國首先選出了十大茶葉,即西湖龍井,洞庭碧魯春,黃山茂風,廬山雲霧茶,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炎茶,安西鐵觀音,渭門紅茶。
阜安市潭陽村民正在喝丹陽宮茶
1956年,國家茶葉相關機關聯合成立了工作組,一直在上海、武漢制定出口黑茶和綠茶加工标準樣品,并于1957年審查後最終确定分發和實施,以穩定茶葉品質。
1958年3月5日,農業部在杭州召開"全國茶葉生産大會",讨論制定茶葉生産發展十年規劃。
1958年9月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浙江省杭州市成立。
1958年9月,毛澤東主席視察了安徽省蜀城縣蜀岔人民公社綠茶廠,該廠隸屬于中國茶葉。
1959年,廣東英德縣茶園生産了中國第一批黑碎茶産品。
1960年,"中國茶葉進出口總公司"成立,實行茶葉内外貿經營管理。
1961年,在雲南省渤海縣巴達區大黑山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棵樹,樹幹32.12米,直徑1.21米。
1963年2月22日,農業部召開"全國蠶葉生産會議",總結了大躍進時期的經驗教訓,提出了恢複茶葉生産的措施。
1964年,我國第一批出口大型綠茶、精制茶具機,供應幾内亞、馬裡等國家。
20世紀60年代,杭州茶廠的勞工正在制作茶車
1964年,福建茶葉專家組首次育種了最好和媽媽(鄭氏)一樣的大紅袍,這就是武夷炎茶大紅袍無性繁殖的開始。
1964年8月23日,中國茶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年度學術會議在杭州召開。
1965年,紅茶枯萎槽成功通過鑒定,并被農業機械部列為新産品,标志着紅茶的制造從自然控制進入了人工控制的科學新時代。
20世紀50年代,檀陽勞工出口海外
1965年,青島太平杉杉茶苗試驗成功,随後許多地方紛紛效仿,正式開通了"南茶北領"項目。其中,以山東日照、臨沂最為突出。
1967年,中國和馬裡在西加索簽署了一項協定,幫助馬裡在西卡索的法拉戈建造一個100公頃的茶園。
1969年,中國茶葉(今福建茶葉進口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在傳統白茶生産工藝的基礎上,增加了輕揉環節,創造了"新型工藝白茶",成為白茶家族的新品種。
中國茶福州分公司1950年工作總結會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毛主席将武夷的大紅袍,用一棵大紅袍樹做成,作為"國禮"的禮物。
1973年,噴水茶技術在雲南進行了測試,1973年,在一大堆中成功發酵,奠定了普洱熟茶風味品質的關鍵技術。
1974年3月,農林部、商務部、外貿部在北京聯合召開了全國茶葉大會,來自17個省(市)的276名代表出席了會議。
1976年,中國本土生産進出口公司雲南茶業分公司首次印發了關于普洱茶号的檔案:"雲茶字84/45——《關于普洱茶樣品價格加工生産的暫行規定及有關問題》。
20世紀70年代末,檢驗員進行了茶葉水分測試茶灰測試
20世紀70年代末,檢驗員進行了茶葉水分測試茶粉,壓碎茶測試
1977年,時任台灣"中國民俗學會"會長的餘子軒提出了"茶藝"一詞,以差別于日本的"茶道"和南韓的"茶道"。
1978年10月,國家計委頒布了《發展茶葉生産、增加出口和内銷的若幹措施》。
1978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協會杭州茶葉研究所在浙江省杭州正式成立。
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
20世紀80年代後期的富饒茶園(圖為1988年浙江省紹興市富饒的茶園)
20世紀80年代初浙江省的一家茶廠(1980年圖)
1982 年 3 月,中國第一屆專業茶葉出易會在浙江省杭州市舉行。全國10家港口企業參加貿易談判,先後接待了歐美、澳洲、亞洲四大洲150多家外商,看一看交易方式,展會總成交額占目标的60%以上。
1982年9月23日,中國茶藝協會在台北成立。
中國茶葉行業百年複興之路,苦難輝煌,經久不衰。
下一節将介紹1984年至2021年中國茶葉産業的發展,敬請關注!
來源:茶道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