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鎂客·請講」萬加鍊武景剛:區塊鍊和物聯網結合的正确打開方式

區塊鍊+物聯網不隻有IOTA。

這幾年,“區塊鍊+

物聯網 ”常常被提及,諸如IBM、 三星 等企業也是早早地開始布局:

2016年10月,IBM推出Bluemix雲平台上的區塊鍊服務;

2017年3月,聯通聯合衆多公司和研究機構在ITU-T SG20成立了全球首個物聯網區塊鍊(BOT)标準項目,定義去中心化的可信物聯網服務平台架構;

2017年5月,SAP釋出了Leonardo生态系統,提供區塊鍊雲服務,希望整合物聯網、機器學習等前沿科技;

對于區塊鍊将能夠帶給物聯網的好處,IBM将之總結為三點:建立信任、降低成本和加速交易。

也正是基于這些優勢,武景剛從萬加物聯網走向了萬加鍊。

和區塊鍊結緣于2013,思考物聯網+區塊鍊的結合

采訪當天,武景剛正在EOS引力區深圳活動的現場,忙碌地向大家展示萬加鍊。而聊到自己當初接觸到區塊鍊的契機,還得從2013年說起。

2013年,對于區塊鍊來說是個很特殊的年份。美國政府在聽證會上首次承認比特币的合法地位,币價也經曆了一波大起大落,如此的漲跌幅讓不少吃瓜群衆詫異不已,也是在這一年,很多人開始注意到區塊鍊,武景剛便是其中之一。

「鎂客·請講」萬加鍊武景剛:區塊鍊和物聯網結合的正确打開方式

“13年開始關注區塊鍊,并且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之後做物聯網的同時也一直關注着區塊鍊,其實無論是産業還是技術的角度,我們一直沒有離開過這個行業。”

武景剛一直思考物聯網和區塊鍊的結合,“和一些客戶溝通的時候,明顯能夠感到這個行業存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确實需要去中心化特性的區塊鍊。

比如預計到2020年,全球智能聯網裝置将達到300億,但是目前物聯網雲平台的計算力能否支撐這個量級的裝置是存疑的,但是區塊鍊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把計算資源分散開來,降低網絡的壓力。”

另外,雖然目前萬加鍊的體量不是非常大,但是技術實力還是不容小觑。他們在2017年和清華-青島大資料工程研究中心共同建立了區塊鍊物聯網實驗室,推進萬加鍊的技術研發。

萬加鍊的去中心化首先是從硬體開始,武景剛表示他們團隊在硬體的去中心化上做了諸多的探索,目前也已經申請了一些技術專利,那麼單一的硬體又要如何實作“去中心化”呢?

萬加鍊:從硬體的去中心化開始

在萬加鍊的設計中,硬體的去中心化首先表現在每個節點的對等性上,傳統概念裡,智能裝置是通過路由器接入到網絡中,一旦路由器發生故障,綁定路由器的硬體也會相應地癱瘓。在萬加鍊的設計中,這兩者是對等的,沒有“上下級”概念,裝置和路由器之間能夠漫遊,擁有一定的容錯能力。

武景剛舉了個例子,“當某個區域的路由器壞了,本來連接配接這個路由器的周邊裝置都可以自動漫遊到附近網絡路由器上,進而保持網絡的連接配接。”

據了解,萬加鍊主要通過 MeshNetwork(多跳網絡),讓網絡中的每個節點都具備自動路由功能,每個節點和鄰近節點進行通信,形成一種自組織、自管理的智能網絡。

「鎂客·請講」萬加鍊武景剛:區塊鍊和物聯網結合的正确打開方式

萬加鍊已經開發完成的 SmartLoraNode

如果終端要快速響應處理,必須要具備一定的計算能力,是以在萬加鍊推出的硬體去中心化概念中,裝置需要具備一定的邊緣計算能力。

巧的是,近幾年,随着AI熱度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AI晶片開始湧現,這也間接推進了萬加鍊硬體去中心化的計劃。

“晶片的性能越來越強、成本越來越低,讓裝置終端具有更強計算力成為可能,是以計算的去中心化需求也是必然的。”

研發具有容災能力的節點隻是萬加鍊的第一步,真正的去中心化還要從軟體着手。但是武景剛考慮到做物聯網應用最終不能脫離服務的對象,“一開始我們有自己的商業路徑,用硬體打好客戶基礎,等硬體形成一定規模的網絡節點後,軟體的去中心化也會實作突破。”

比如打造基于區塊鍊的物聯網雲平台。

去中心化的物聯網雲平台:平台中立、資料确權以及增強接入

現在的制造企業基本沒有能力研發自己的雲平台,他們隻能選擇接入第三方平台,一旦使用了其他人的平台,也就意味着所有的硬體産品都和第三方綁定在一起。

換句話說,目前的行業現狀是:物聯網平台廠商處在非常強勢的地位,廠家隻有無奈地淪為“被打工”的境地。

“去中心化平台則通過智能合約來約定既有規則,不會壓縮制造企業自己的利益,比如在使用者和企業資料方面,中心化平台是否出售利用資料大家都是未知的,去中心化的物聯網平台可以通過寫在鍊上的合約高效地進行資料确權,保障使用者和廠商的利益。”武景剛表示。

“中心化的物聯網雲平台我們已經商用,基于EOS的區塊鍊平台主要會從平台中立、資料确權以及增強接入能力,來充分發揮區塊鍊技術給物聯網行業帶來的價值。”

是以武景剛做的第一步就是證明去中心化的硬體方案是可行的,之後萬加鍊的生态會分步驟地逐漸打造起來。

和武景剛的對話中,可以明顯感到他十分重視和企業去溝通探讨,萬加鍊現在的通證設計也經曆了這樣的過程。

“最初我們計劃是每個智能裝置接入網絡都需要綁定一個Token,之後很快就否定了,因為很多情況下,他們硬體接入到網絡中的成本是相對固定的。從這個邏輯來看:企業想要接入的成本穩定、甚至下降,但是對于萬加鍊生态中的使用者來說,都希望自己持有的token是升值的,這兩者之間是沖突的。”

「鎂客·請講」萬加鍊武景剛:區塊鍊和物聯網結合的正确打開方式

萬加鍊總體架構

是以武景剛設計了一個“迂回”的政策,設計了兩種通證:VKT(VankiaNetworkToken)和 VKG(VankiaNetworkGas)。不同的企業接入到萬加鍊平台上需要消耗一定的VKG,而VKG源自于VKT。“随着接入的企業越來越多,VKG會持續不斷地被消耗,它的總量和消耗量之比是通路率的參數,而這個參數就是VKT生成VKG的重要參考。”

簡單的說,當萬加鍊上接入的廠家越來越多,ToKen就會生成更多的Gas,進而形成一個有價值的通證機制。

結語: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區塊鍊技術的去中心化、防篡改特性,非常适合解決物聯網發展過程中的痛點。但從現狀來看,兩者之間的結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既有的物聯網還沒有暴露出亟待區塊鍊去解決的問題,就像武景剛在采訪過程中強調的:“分階段、分步驟地慢慢推進,先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

區塊鍊+物聯網,現在才開始……

PS:萬加鍊為對VKT/VKG感興趣的朋友準備了糖果,分享本篇文章到微信朋友圈,并且截圖給高小秘(微信:17749516205),前100名可以擷取糖果。

原文釋出時間:2018-03-21 13:49

本文作者:巫盼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