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傲慢與創新,造就了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神話

作者:雷科技

2010年,伴随着iPhone在市場上的強勁表現,蘋果市值首次超過曾經的市場霸主微軟,順利登頂全球上市公司市值第一寶座。此後,蘋果市值常年穩居全球第一,成為科技行業發展的重要風向标。

中原標準時間2022年1月4日,蘋果市值再創曆史新高,股價盤中大漲近3%,市值短暫突破3萬億美元(之後回落至2.99萬億美元),象征性地成為首家市值超過3萬億美元的上市公司。3萬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大約相當于5個騰訊,更是國内A股“頂流”茅台市值的7.43倍。

蘋果市值的上漲雖有“美聯儲貨币大放水”湧向股市之嫌,存在一定泡沫,但此時蘋果市值已與微軟、Alphabet(谷歌母公司)拉開差距,就連激進改名Meta擁抱元宇宙的Facebook,市值也不到萬億美元,說明在美國的幾大科技巨頭當中,投資者更看好蘋果未來的發展。

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底氣

近幾年來蘋果的市值一直在快速上漲,在多個“萬億美元市值”突破的節點上,基本都有蘋果留下的曆史印記。比較容易忽視的是,在産品更新層面,雖然許多使用者都在吐槽蘋果創新乏力、産品更新擠牙膏,但蘋果市值上漲的幾個重大節點,都有對應的創新技術和引領行業的産品,即蘋果的“傲慢”是建立在創新基礎之上的。

2010年蘋果市值超越微軟時,是iPhone 4和iPad引領市場的一年,智能手機和平闆被蘋果重新“定義”,推動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在2018年蘋果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大關時,正是iPhone X釋出後震撼市場的一年,蘋果終于告别了iPhone 6至iPhone 8的套娃式更新,用Face ID和全面屏手勢等創新“教育”使用者和市場,而後2萬億美元市值的突破,卡在疫情和M1晶片釋出的關鍵點上。

傲慢與創新,造就了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神話

能夠看得出,蘋果市值的上漲與其技術創新有着緊密關系,每一個市值上升的節點都有對應的新産品或新技術出現。隻不過相較于以前的創新,坊間的許多聲音都指出蘋果此次3萬億美元市值的突破,與iPhone 13系列和AirPods 3市場表現搶眼有關,推動公司業績整體增長。

在餐飲行業,一個新品牌能否獲得投資和高估值的關鍵,其中的一個名額是标準化,即強調中央廚房概念不依賴廚師,以提升門店可複制性。而在科技行業,市值提升的重要名額正是技術,Windows電腦行業市值最高的微軟、英偉達和英特爾,智能手機行業則算是蘋果和三星,每一家在行業内都有自己的強項。可以說的是每一個具有引領市場能力的科技公司市值都不會低,科技創新能力是一家科技公司市值上升的重要基石。

另一方面,蘋果今年的主要業務都獲得較快增長,直接點燃了市值增長的引擎。根據蘋果2021财年第三和第四季度财報顯示,營收同比增長了36.44%和29%,iPhone、iPad、Mac和可穿戴業務營收全線增長,其中iPhone業務的表現最為強勢,分别同比增長了49.8%和47%,第四季度增速放緩主要是受供應鍊零部件短缺的影響,iPhone 13 Pro/Pro Max的交貨日期被迫延長。

個人認為,蘋果市值的快速增長是“長線與短線”共同爆發的結果。在長線一端,M1 Pro/Max的釋出凸顯出蘋果生态閉環的野心,向市場和投資者證明自己的技術實力,短線主要集中在iPhone 13提量降價和Pro系列加入120Hz可變重新整理率後的市場回報上,提升了老使用者的換機興趣。其次,蘋果市值的進一步增長還與市場的“意外環節”有關,華為淡出智能手機市場後,iPhone在中國手機市場迎來了自己的第二春。

iPhone再次獲得中國手機市場銷量桂冠

受晶片代工問題影響,華為在2020年上半年開始調整營運思路,2020年第四季度釋出Mate 40系列後,智能手機業務開始收縮,搭載麒麟9000晶片的機型采取有限供應政策,盡可能延長麒麟機型的市場生命力和熱度。

在晶片庫存收緊的情況下,根據IDC資料顯示,華為在2020年上半年的高端機市場上仍能與蘋果分庭抗禮,但在2021年下半年麒麟9000庫存逐漸見底後,蘋果在中國中高端手機市場裡徹底進入“無對手狀态”。反映到财報上,如上文iPhone營收增速所示,此後的iPhone在中國手機市場裡宛如一匹脫缰的野馬,争奪了更多市場佔有率。

傲慢與創新,造就了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神話

在華為之外,以目前的市場來看,目前的其他國産手機品牌還沒能争回華為原來的市場佔有率,iPhone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提升了資本市場對蘋果的預期。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資料顯示,蘋果連續兩個月獲得中國手機市場的銷量冠軍(去年10月和11月),11市場市場佔有率達到23.6%。iPhone屬高價位産品,iPhone銷量連續兩個月走俏,說明國内使用者對高端機需求強烈,隻不過能與iPhone直接競争的高端國産機型并不多,消費者們很“現實”的選擇了iPhone。

參考特斯拉的發展曆程會知道,擁有十幾億使用者的中國市場是許多企業的市值倍增器。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的完工,特斯拉股價也開始一路飙升,既擴大了特斯拉未來的市場空間,還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最棘手的産能問題。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蘋果身上,蘋果2021财年第四季度财報顯示,在該季度833.6億美元的總營收中,大中華區營收為145.63億美元,與2020年同期的79.46億美元相比增長了83%。優異的市場表現和主要競争對手的缺失,拉高了市場對iPhone未來的發展期望,要知道iPhone上一次奪得中國手機銷量桂冠時還是在2015年,那時的華為還沒攻下高端手機市場、小米還在探索線下銷售管道、OPPO和vivo還沒發力線上手機市場。

傲慢與創新,造就了蘋果市值突破3萬億美元的神話

2020年和2021年是充滿變化的兩年,一方面疫情的到來影響到部分行業的發展,而學科類教培和社群團購行業趁勢興起,但病态的擴張速度忽視了使用者和市場的客觀需求,最終都受到監管的整治;另一方面,原來格局已穩固的國内智能手機市場又迎來了一次洗牌期,高端手機市場由雙雄争霸變成現在的“單極”格局,蘋果成了此次變化的最大受益者。

蘋果需要庫克

庫克自2011年接替喬布斯成為蘋果新任CEO後,蘋果的市值逐漸開始快速上漲。可以預想的是,在5G技術的多場景應用和元宇宙的市場浪潮下,3萬億美元不會是蘋果市值的終點,而是新的起點。

庫克時代下的蘋果在資本市場上笑傲群雄,iPhone的銷量也在穩步提升,但對于部分老果粉來說,庫克時代的蘋果創新乏力,許多産品正變得越來越平庸。其實2011年算是蘋果發展的關鍵之年,之後的蘋果逐漸去迎合使用者,讓原本有些“高處不勝寒”的iPhone變得更加親民。

僅以商業角度來看,庫克無疑是成功的,帶領着蘋果重新整理一次又一次新紀錄。你可以說現在的蘋果産品少了點喬布斯時代的味道,但在蘋果的發展史中正需要一位庫克這樣的角色,推動蘋果産品朝着多樣化的大衆化方向發展,降低使用者擷取蘋果各類産品的成本,盡可能的拓展平台軟硬體生态體系,将更多使用者吸引到蘋果生态當中。

3萬億市值證明了庫克的價值,商業上的成功使蘋果擁有更多發展新技術的資源,但蘋果未來能否繼續引領行業發展,還需找回喬布斯時代的創新精神。諾基亞的過去就是最好的例子,新技術和新趨勢的出現或會快速引爆市場,那些來不及轉身的玩家隻會消失在市場洪流之中,創新能力始終是一家科技公司發展的關鍵,隻有那些敢于“提出”和“定義問題”的科技公司才能引領行業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