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湯科技港股上市正當時 AI行業市場亟需“強心劑”

曆時4個多月時間,踏着舊年曆的尾巴,2021年12月30日,商湯科技IPO的靴子終于落了地。

商湯科技港股上市正當時 AI行業市場亟需“強心劑”

成功挂牌香港聯交所,代碼為00020.HK的商湯科技,也讓“AI第一股”實至名歸。同時被熱議的,還有其股價走勢,不但直接擊穿了“上市即破發”的預言,商湯科技上市首日盤中股價最高漲幅達22.08%,當天以7.27%的漲幅收盤。

待到港股2021年的最後一個交易日,商湯科技更是連漲,又以33.17%的漲幅,報5.55港元/股收盤,總市值高超1830億港元。

中原標準時間2022年1月4日,港股開盤後,商湯科技曾一度漲幅超20%。

要知道,港股新股市場數月裡走勢低迷,而商湯科技這隻新股能在“破發潮”中成功突圍,還成為一衆科技股中“高歌猛進”的那個,如此的風向标,不僅表明了資本市場對商湯科技的肯定态度,更為當下整個AI行業帶去了信心,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會有更多硬科技企業,在國内科創闆A股或港股上市。

“一條罕有人走的路”

一隻靴子落地,還待臨門一腳時,商湯科技公布定價日當天遭到美國新一輪“黑名單”打壓。

突遭波折下,商湯科技面對科技霸權沒有退後,反倒是在這股制裁中證明了自身的技術價值,吸引到了更多内地及香港社會資本、民間資本的青睐,順利完成了IPO。

能夠打赢這場政治風險下的硬仗,與商湯科技在中國人工智能産業裡的特征屬性脫不開關系。商湯是生于中國香港、長于内地,面向全球化發展的超級AI獨角獸,選擇進入香港這一國際資本市場,也無形中影響着香港金融主權和科技主權的争奪。

實際上,之于商湯科技而言,不隻是沖刺上市的過程波折,這家從“實驗室”誕生,如今已然是一隻AI巨獸的企業,走過的卻是“一條罕有人走的路”。

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立在“雲敲鐘”儀式上,如此回溯發展之路,“先有持續的大規模技術投入帶來創新,再有商業模式發展。”談及這條路行得艱難,徐立認為最關鍵在于“商業的不确定性”。

這是外界對包括商湯科技在内的AI産業一緻的擔憂。

不過,現在商湯科技正在靠自己的努力扭轉着外界的認知。從2018年到2020年,商湯分别實作營收18.5億元、30.3億元、34.5億元,逐年穩步增長;2021年上半年,商湯營收為16.5億元,相比上年同期增長了91.8%。營收增加的情況下,淨虧損在不斷收窄。

值得一提的是,招股書顯示,此次公開募股募集資金60%将用于投入研發。

技術突破至賦能千行百業

“在研發上的長期重投入,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算力平台的布局和我們的使命是密切相關的。”徐立一句話道出了,商湯科技在技術創新方向上所秉承的長期主義。

商湯科技港股上市正當時 AI行業市場亟需“強心劑”

香港中文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湯曉鷗于2014年創立商湯科技,至今不僅讓徐立等技術人與之共進,更吸引及培養着更多人工智能人才。

商湯的行業領先地位、前沿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以及對從事最先進人工智能研究的長期承諾,使商湯能夠吸引及培養頂級的人工智能人才,旗下擁有40名教授,5000多名員工,其中約三分之二為科學家及工程師,包括250餘名博士及博士候選人。

人才聚集,為的便是投入原創,這從商湯科技所取得的技術研究和基礎設施成果中能窺見一二。除卻商湯開發出了面向商業、城市、生活、汽車等多場景的智慧開放平台,它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SenseCore商湯AI大裝置,更使人工智能模型的工業級量産成為可能。

招股書顯示,在SenseCore賦能人工智能模型生産的全流程中,相較于行業需耗時數周,商湯的研發及工程團隊可以将開發時長縮短至數小時。這也被視為商湯科技未來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據悉,目前商湯正在建設的上海臨港人工智能智算中心(AIDC),這一超算中心将于2022年初完成建設,将成為亞洲最大的超算中心之一,算力将達到每秒3.74百億億次浮點運算。

不隻是深度學習平台、超算中心,作為硬科技的代表,商湯還在AI晶片方面展開創新,推出了人工智能專用晶片STPU,在與商湯的人工智能模型适配下,可以進一步加快推理運算并降低部署成本。

長期思維下,商湯科技在硬科技方向上的持續投入、不斷創新,引領中國的原始創新技術形成突破,樹立護城河的同時,“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在諸多行業突破了’工業紅線’的時候,讓我們更加堅信技術突破能帶來的普惠價值。”徐立如是說到。

曆經7年沉澱,商湯科技能成長為亞洲人工智能的領軍企業,得益于它用技術突破去重新定義了場景和模式。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湯打造的方舟城市開放平台已經服務了119個城市,連接配接了超過100個物聯網裝置。

“用我百點熱,耀出千分光。”徐立在敲鐘儀式上如是闡釋出,商湯科技的AI能力在演進過程中,将推動着人工智能技術走向規模化,深入助力産業融合,賦能千行百業,通過重塑生産、配置設定、交換和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讓每個人真實感受到AI的普惠價值。

行業需求一劑“強心針”

身處中國的人工智能賽道中,商湯科技從飽含學術研究及技術創新基因的團隊,到業務産品和解決方案覆寫了商業、城市、生活及汽車四大闆塊,正如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商湯科技是目前亞洲最大的人工智能軟體供應商,以11%的市場佔有率成為中國最大的計算機視覺軟體提供商,加之上文提及的其在基礎設施、大型算力等研發投入及研發效率,綜合來看,商湯科技的增長性不言而喻。

尤其是自2021年開始,硬科技屬性的商湯科技,和其所代表的技術先行者,不但打造着AI智慧化的技術基座,還在積極賦能百業,實作數字化更新。綜觀整個人工智能産業市場,對于後續其他AI企業而言,商湯科技的IPO過程無疑是一本曆史教科書。

一位人工智能産業觀察人士看到,除了依圖科技主動申請撤回了科創闆上市申請,曠視科技轉戰科創闆沖刺IPO,雲從科技也在努力沖線上市。

商湯科技率先成功上市,在前述産業觀察人士看來,一定程度上提振了香港市場的投資氛圍。另外,未來包括人工智能企業等硬科技公司會将港股、科創闆、北交所變成主戰場。

商湯科技港股上市正當時 AI行業市場亟需“強心劑”

換句話了解,商湯科技赴港上市,也是一個持續教育市場的過程,讓市場認知其所代表的中國硬科技企業,不僅肩負着技術創新的突圍,又要在産融發展的大潮中凸顯價值,更得符合國家目前的戰略大方向。

即便在突發狀況後重新開機招股,商湯科技吸引的基石投資規模較早前,直接提升至5.1億美元,且投資者陣容不容小觑,9名基石投資者分别為中國誠通旗下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徐彙資本、國盛集團、上海人工智能産業投資基金、上汽集團、國泰君安、香港科技園、希瑪眼科、泰州文旅。

投資人的壓碼支援,充分顯示出深耕技術原創多年,聚集多方技術人才的商湯科技,其被當下時代與産業發展所賦予的價值更高。

相較于上一波過往10年至20年的網際網路企業來說,2021年仿佛如一個分水嶺,分水嶺之下便是硬科技和新生産力的又一關鍵期。這一階段,數字技術跟實體經濟的融合趨勢會更為顯著。

作為一家針對硬科技、潛心做原創技術和AI基礎設施的企業,商湯科技不單單是為變革中的資本市場所需的優質上市項目,在國家提升科技競争實力方面,它也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以商湯科技為代表AI企業,要去解決的是,一個真正關乎國家未來5年或10年發展的硬科技實力的問題,即又一個“卡脖子”的關鍵問題。

在這一遠景目标下,IPO不過是商湯科技接觸市場的第一步,在其紮實的平台化打法下,未來有更多可能值得憧憬。在上市緻辭中,徐立不時表達着對整個人工智能産業的信心。“今天人工智能已作為一種通用技術,成為時代的基礎設施。”他強調,借助AI算力大裝置和大資料技術突破,人工智能正加速拓展人類對廣袤世界的認知邊界。

文/錢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