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亞迪的2021年的成績單中,赫然寫着兩個字:無敵。
去年,比亞迪完成73萬台新車銷量,同比增幅高達75%,其中新能源車銷量達到60萬台,同比增幅231%,占到總銷量的82%。
事實上,這建立在超20萬訂單無法順利傳遞的情況下,顯然,比亞迪今年的熱度遠遠超過其公布的賬面資料。

今年的新能源形勢非常明朗,更專業的EV電動化産品以及更能夠解決出行痛點的混合動力架構方案深得消費者喜愛,這對于技術儲備雄厚的比亞迪來說是一個良好的機會。
今年完成的60萬台新能源銷量,其中EV以及混合動力車型占比均達到一半,也就是說有一半使用者選擇的是比亞迪純電動車,另一半使用者選擇的是混合動力車型。
技術角度分析,EV産品最大的痛點是續航、可靠性問題。
比亞迪作為電池制造生産商,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核心電芯上做到了精細化生産,從根本上控制好品質以及可靠性,同時作為生産商,産品的成本也能很好地控制。
是以說我們看到了各方面素質都極高的刀片電池,裝備在漢EV上的良好表現已經得到使用者認可,并且比亞迪已經成為行業内極具戰略價值意義的供應商。
除了EV産品之外,混合動力架構也有很好的表現力。
DM-i成為引發浪潮的核心技術,擁有更好饋電油耗表現,更出色可靠性以及更低價格的DM-i架構,還獲得新能源号牌的支援,基本上算是糅合了豐田THS、EV電動車的綜合優勢,顯然這個架構的優勢迎合了消費市場的痛點。
目前DM-i車型基本上處于推出一款熱銷一款的狀态,秦PLUS、宋Pro、宋PLUS等DM-i車型登場就受到熱捧,目前的銷售狀态是在沒有任何終端價格讓步的情況下,排隊等車。
中國區域内的新能源市場,使用者更認比亞迪一些。
從品牌、技術、産品狀态以及定位等幾個綜合角度分析,比亞迪目前是中國第一梯隊選手,而根據其未來的産品規劃,100萬新能源銷量極有可能在2022年完成。
100萬銷量是個門檻,特斯拉剛剛公布了2021年全球銷量,93萬台傳遞量。特斯拉93萬台傳遞量的确更多,但在中國市場傳遞量仍然不足以與比亞迪對抗。
一方面,特斯拉沒有規劃大容量工廠,50萬的上海臨港工廠産能還要負責歐洲市場,另一方面特斯拉産品定價的确更高,意味着潛在客戶規模不如比亞迪更廣。
但,技術是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技術的優越程度是通過銷量來展現的。
中國市場更認可比亞迪,不僅僅建立在比亞迪價格更低的基礎上,還建立在比亞迪技術品牌樹立得更穩的情況下, 事實上,漢、唐等車型定價也超過20萬,細分市場銷量表現也非常不錯。
理性分析兩大主力品牌,方向發展不同罷了。
相比于特斯拉更注重科技、速度、蝶變行業,比亞迪更注重穩定、家用與實用,并且在高端車領域更有豪華、用料特性的比亞迪,還能夠在細分市場中搶奪特斯拉的市場佔有率。
而在特斯拉的未來發展規劃中,未來還會有更多低端車型推入市場,這意味着,未來特斯拉的市場定調将會與比亞迪差距不大,那麼未來的市場格局,将會是特斯拉與比亞迪直面對抗的時代。
更專注于EV的特斯拉,遇到全面專注的比亞迪,也必然會有一場惡戰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