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藥明康德内容團隊編輯

在寒冷幹燥的冬天,你總會看到一些人:

他們在黑夜裡脫下毛衣,身上突然閃現電光火石般的奇觀;

她們在寒風中揚起長裙,裙擺卻在絲襪上勾勒出難以描述的形狀;

他們頻頻使出“無影手”般的縮手反射,仿佛被一股“生人勿近”的神秘力量沖擊;

他們虔誠摸索着牆壁的脈搏,或是瑟瑟發抖掏出不明柱狀金屬物體,與門把手碰撞出充滿儀式感的暗号……

接着,是一聲哀嚎——

“啊!又是靜電!!”

全身帶靜電的你,就是一個“電容器”

冬天的靜電很調皮,一旦中了它的魔法,每個人都可能變成皮卡丘,走到哪裡,電就放到哪裡。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圖檔來源:wellcomecollection.org, Licence:

Public Domain Mark

是的,我們之是以會被靜電“擊中”,本質是身體放電的過程。

學過實體的朋友們都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

在這個摩擦解除過程中,電子會從一個物體表面移動到另一個物體表面。

這樣一來,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荷,得到電子的另一個物體就帶有負電荷。

如果物體表面是絕緣的,就容易有更多靜電聚集在上面,難以放出去。

比如,你穿着絕緣性極佳的羊毛衫和滑闆鞋(橡膠鞋底),在羊毛地毯上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或者是坐車、推着手推車購物、在跑步機上健身……這些過程都相當于是給自己“充電”,你的身體成了“電容器”。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圖檔來源:123RF

而全身帶靜電的你,一旦接觸了電位低于自己的導體(比如門把手這種處于零電位的金屬),由于電勢差,電荷就會在短時間内大量傳導出去,産生較大的瞬時電流,毫無預兆地刺痛你的皮膚。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雖然這種電流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老被“刺一下”還是莫名不爽的。

怎樣才能不被“電到”?

為了消除“靜電魔法”,很多人總結了一些“生活小妙招”,比如前面開頭那些頗有“儀式感”的動作。

到底哪些方法靠譜呢?

前面我們說了,物體表面絕緣性越好,靜電就越容易積累、放不出去。

是以想減少靜電,一方面就是降低身體表面的絕緣性;另一方面就是讓電通過别的方式放出去。

1. 穿絕緣性差一點的衣物

下面這些面料絕緣性比較差,雖然不能完全避免靜電産生,但可以放一些電荷出來,減少靜電的積累。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衣服:選擇棉、麻、真絲面料的衣服,而不是羊毛和化纖(化纖跟塑膠類似,是絕緣性很好的高分子材料)。

鞋底:選擇皮底鞋,而不是橡膠底鞋;

襪子:選擇棉襪,而不是羊毛襪(或者把棉襪穿在羊毛襪外面)。

2. 增加濕度

水是一種良導體。随着環境濕度的增加,空氣中的水分也會增加,人體皮膚不易幹燥。

而衣服、鞋子等即使導電性不好,吸水後在表面形成一層薄薄的水膜,也可以幫我們把電荷釋放出去。

是以靜電總在幹燥的冬季常見,而在空氣濕度較大的春夏季節,就很少有靜電問題。

要想增加濕度,一方面是做好皮膚的保濕,比如穿絲襪打底褲之前給腿部塗上保濕霜(回顧戳冬季皮膚幹燥的解決辦法)。

另一方面,可以用加濕器和噴霧給身上補補水。

尤其是開車的人,下車關門摸門把手時,很容易被電到。放一個小小的車載加濕器非常實用。

3. 找一個放電的“擋箭牌”

比如前面說的,把鑰匙放在口袋裡(記住一定要放自己身上,讓它和你的身體電位相等)。

開門前掏出來,用手緊緊握住鑰匙,碰一下門把手,這樣它的尖端就代替你的手被“電擊”了。

“這個冬天,我被電了101次”:教你4招避開靜電!

或者更簡單的,用一個套子包住搖桿,再拉動門把手去開門。

4. 接地法

還是實體課本講過的“接地線能防止觸電”。

因為大地原本是零電位,當人體和大地這個無限大的物體接觸時,能分走很多電荷,最後人體的電位也趨近于零。

是以,開門前先摸一下地面是可以的。

另外,在一些不能有靜電的工業生産環境,從業人員可能還會佩戴特制的防靜電手環,上面帶有一根接地的線,能把身上的電荷釋放到大地中。

5. 不太靠譜的方法

“摸牆壁放電”的方法也是為了接地,但實際效果可能沒那麼好,因為牆壁導電性可能不太行,不如直接摸地面。

還有人說“把一節幹電池放在口袋裡,雙手握住幹電池的正負兩極可以放電”。

但這充其量隻能讓你的身體形成一個閉合的回路,電荷仍然在内部流動(不會觸電,普通幹電池隻有1.5伏,遠低于人體的安全電壓36伏),沒有起到把電“放出去”的效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