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媽媽都擔心自己的寶寶有沒有吃夠母乳,畢竟母乳裝在乳房裡不像裝在奶瓶裡那麼直覺,能看得到被寶寶喝了多少毫升進去肚子裡。雖然乳房沒有刻度,但是沒關系,我們有别的辦法。
寶寶有沒有吃夠奶,一方面跟媽媽的奶量是否充足有關,另一方面則跟寶寶自己是否有良好的吸吮攝入有關。
那麼如果媽媽的奶量充足的情況下,怎麼判斷寶寶是否有吃到足夠多的母乳呢?
我們可以參考孩子的大小便情況和生長發育這兩個客觀名額。

一看排出——大小便
看排出量也就是大小便,很好了解。有句俗話說“吃得多,拉得多”。話糙理不糙。如果你吃進去的進項少的話,出的自然就沒法多。是以看寶寶的大小便,就是一個可以觀察寶寶是否攝入足夠的客觀名額。
1.大便
如果嬰兒喂養适當,則應在出生後約3日内排空胎便,并逐漸轉為正常大便,這個過程與乳汁生成Ⅱ 期(即乳汁分泌增加期)的開始時間正好吻合。出生4日後,大多數嬰兒每日排便3次或更 多,且排便時間通常與哺乳時間同步。到出生後第5日,大便應為淺黃色并有顆粒物。胎便排出延遲表明乳汁生成延遲或無乳汁生成、哺乳管理不佳、乳汁排出不暢,罕見情況下意味着孩子患有腸道疾病。
2.小便
小便一般出生後第1個24小時中排尿1次,之後24小時中增加至2~3次,第3日和第4日為4~6次/ 日,第5日及之後為6~8次/日。排尿次數減少,尿液呈深黃或橙色,或尿布中出現磚紅色尿酸鹽晶體時,通常表明嬰兒的液體攝入量不足,如增加液體攝入量後這種狀況仍不能得到改善,應及時就醫。
同時你也可以觀察寶寶的整個狀态,是否表現得滿足,精神是否好等等。但這方面由于比較主觀,是以可能不好判斷。
二看增長——體重
嬰兒出生後體重減輕是正常現象(生理性體重減輕),預計下降比例為出生體重的5%~7%。
新生兒出生時會“攜帶”着特殊的液體和脂肪,以度過媽媽的乳汁開始正常分泌前的那段困難時期,而胎糞的排出,多睡、少吃,水分丢失等會讓新生兒的體重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
經剖宮産出生的寶寶,由于産前、産時媽媽會有靜脈打點滴,會造成寶寶體液相對增多,出生後,這部分體液會經過尿液等代謝排出,造成這類剖宮産出生的寶寶生理性體重下降更加明顯。
正常嬰兒出生後5日左右随着吃奶量的增加會停止體重下降,生後1~2周齡時體重通常會恢複其出生時的水準。
一般在3~4月齡時達到出生體重的2倍,1歲時一個母乳喂養并合理添加輔食的嬰兒,體重約是出生體重的2.5~3 倍。
但是除了看目前的體重值之外,還要連續監測嬰兒的體重變化,并将體重值标在生長發育曲線(建議用WHO2006版)上,繪制嬰 兒“生長發育曲線”,通過生長變化趨勢判定喂養狀況是否合理。(如何制作和檢測寶寶的生長曲線點選:寶寶是不是太輕了?看懂生長曲線别搞錯!)
是以這裡的劃重點就是,監測體重值以及要連續監測體重變化。
看了上面的兩點參考名額以後,你會判斷寶寶是不是有吃夠母乳了嗎?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本文轉載自公衆号:母愛三十七度,請勿二次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