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驿站”讀書會

帶你解密東方女性的美學智慧

美人,世間最賞心悅目的風景,她融基因的生物構造、風情的精神氣質、服飾的物質條件于一體。真正的美人,可遇而不可求——這話無論古今中外,大概都不會被否認。

中國古代的美人,娉婷于畫面上,穿行在詩詞裡,搖曳于傳奇中,令今人心蕩神馳。中國傳統文人對至美的追求,令他們主動過濾了無鹽嫫母之類女性,讓美人成為泛女性主題文藝作品中當仁不讓的主角。

這一切也許會讓人忽略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中國古代,成為美人是件極為艱難的事!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讀書會現場。通訊員 吳超 攝

近日,“驿站”第三期讀書會在城區朝陽路“一間文創”開講。走過彪悍的水浒、玄奧的心學,這期讀書會終于聚焦女性,以中國古代美女為分析樣本,解密東方女性的美學智慧。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愛美的她以分享美為美事

讀書會自然會薦書。

這期讀書會的主講人郭利丹推薦了孟晖的著作《美人圖》,并将書名作為讀書會主題。

這是個對美有着狂熱愛好的70後女性,供職于浙江普洛生物,從事人力資源和行政管理,業餘喜愛閱讀、茶藝、種植多肉,還彈得一手好琵琶。3年前的“世間”讀書會上,她向大家分享了宋代男子簪花的風雅美景。這次作出分享《美人圖》的決定後,她卻一直在質疑自己:講這個選題,是否有意義?

其實,“有意義”的選題并非要關聯宏大的主旨。古老的曆史和沉靜的古物中,蘊藏着來自古代的詩意。在中國傳統文化越來越熱的當下,從中國古代生活裡尋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轉化成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博古通今,鑒古知今,是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中的重要一環。

《美人圖》的作者孟晖就是先知先覺者。她曾就讀于中央美院美術史系,以《中原女子服飾史稿》一書奠定了學術地位,随後發表系列以中國古代女性物質生活文明為主題的随筆集,逐漸轉型成中國傳統物質文化研究者,并以長篇小說《盂蘭變》聞名業界。

“如果有一種想象叫懷舊的話,那麼,郭利丹的《美人圖》能輕易喚醒我們對‘牆裡秋千’的窺視欲。”“驿站”讀書會發起人、虎鹿鎮葛宅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葛煊炜如此解析,“不聞人聲聞履聲”,來的是男人;“钿頭銀篦擊節碎”,是女人的聲音。男人是自作多情,女人才是天籁。

寥寥數語,勾起了許多人的垂聆欲望,也為郭利丹射出了那支分享美的無法回頭之箭。

文明是美人“心計”的支撐

讀書會開篇,郭利丹抛出一個雅緻的名詞“袖裡春”。聽衆頓時望詞生義,提到電視劇《甄嬛傳》中女主為重新得寵,特意把蝴蝶藏于鬥篷中,等皇帝到場時放出蝴蝶與之起舞,成功挽回聖意。“袖裡春”同樣與宮鬥有關。唐代馮贽在《雲仙雜記》中記載,唐玄宗還是太子時,有一妾叫鸾兒,“以輕羅造梨花散蕊,裹以月麟香”,平時将它裝于袖内,随行随散,營造轟動效應,成功吸引了李隆基的注意力。這種袖内藏花的戲碼被命名為“袖裡春”,為當下的宮鬥劇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橋段。

郭利丹沒有簡單地沿襲孟晖《美人圖》鬥妍、情寄、佳節、紅妝、服飾、起居和雅趣的七大分輯,而是從古代女性擅長運用的香氣入手,從香韻、清音、生蓮、畫眉、鬓發等角度,圍繞古代女性的妝束,揭示了美人的外在基礎物質條件,一一對應現代女性常用的香水、首飾、鞋履、眉筆、假發等化妝品。

顯然,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是中國美人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支撐。以用香為例,除了國人所熟悉的擦香粉、打香篆等,《美人圖》展示的是更多元的用香方式,包括由美人們獨創的袖裡春、口脂、蝴蝶香、脫俗香、四葉餅子香等。其中的四餅子香略似當今的廢物利用,以荔枝殼、松子殼、梨皮、甘蔗渣等制成,還在宮廷裡風靡一時。而用各種香材雕成的山形擺設,早在唐代時就是華清宮溫泉中營造仙山意境之物,極盡镂金錯寶之能事。中國古代美人以多種香源,營造出重重疊疊的香氛,給人以魅惑的審美體驗。

環佩丁當,是中國古代美人身上的另一種風情。“清音”一節從漢武帝所寵幸的宮人麗娟說起。這名年方十四的女性工于心計,在寬大的衣袍内懸挂琥珀制成的成串佩飾,走動起舞時清音琳琅,告知衆人是自己身上骨節所發出的聲音,遂有“骨節清音”之說。郭利丹由此引申開去,将玉佩、頭钗、各種飄帶上所系的鈴铛等裝飾手段,都歸入清音範圍。“莫不是步搖得寶髻玲珑,莫不是裙拖得環佩叮咚”,中國古代美人充分利用聽覺,營造出為自己增加魅力的特殊氣質,在每一個月移花影的春宵,在每一處柳暗花明的轉角,那悠然而來的清音,讓人對即将出現的仙姝麗人充滿期待和想象,構成了中國古代文藝作品中經久不衰的記憶。

在講過步步生蓮、挑燈畫眉後,郭利丹把話題切入了鬓發,為大家講解了古語“蟬鬓”的由來與分類。無疑,那些占據美人頭頂、形式多樣、珠光寶氣的發髻,其作為視覺中心的地位始終不曾被撼動。孟晖在《美人圖》中展示了美人們用金箔裝飾鬓發的史實,還援引《金瓶梅》中潘金蓮在“一窩子杭州攢”上貼金箔的做法。這個“一窩子杭州攢”是什麼樣的發型?郭利丹細心地考證漢妝發型,最後得出——它就是宋代起盛行于杭州的“丸子頭”。

萬花叢中過,撷葉三五片。把厚厚的一本書讀薄,需要一定的總結歸納能力。郭利丹總結出古代女性的5種主要裝飾方式,從嗅覺、聽覺、視覺、觸覺角度,揭示了一個普遍卻隐性的常識——中國古代女性為了讓自己的美被看到、聽到、嗅到,被所有的感覺器官一起感覺到,她們通過種種實踐,最精妙地把握美的要旨,讓人們不得不調動各種感官來接受她發出的美的信号,進而在心理上、在意識中,把她的美确立為事實,确立為強烈而濃郁、無法退卻的記憶。

誠如孟晖所言:“美,不僅來自精緻的五官與倩麗的形體,更取決于一個人所能創造的風儀、韻緻、氛圍。”

人與物的成全造就了美人

任何關于美的事物,都是有意義的。

讀書會結束後,郭利丹終于接受了選題的合理性,也尋找到了《美人圖》的分享意義。

事實上,古代女性成為美人的條件,絕不止于裝扮得體,還包括許多高能技藝,比如烹饪、歌舞、書畫等,财富、才情對塑造美人而言,缺一不可,這也是古人對理想女性标準“德、容、工、言”的現實投射。《美人圖》讓現世之人窺見了古代女性在文人士大夫所主導的審美體系之下普遍存在的“外貌焦慮”,但也讓人對她們用絢爛的物質文明、高潔的文化修養,對抗單一審美标準的智慧肅然起敬。

這樣的美學智慧,在“驿站”的成員們看來,不僅基于生活經驗,還有讀書。“讀書對我們的影響無處不在,隻是很多時候我們沒有留意而已。這說明讀書的影響更多時候是潛意識,是悄然無聲地幫助我們、改造我們。”在這場簡短的讀書會裡,葛煊炜卻品出了更多有意思的細節。他認為,郭利丹分享《美人圖》的内容,表面上看是說人與物的關系,其實是講人與人的故事,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成全”——女性與物質互相成全,遂有了美人與長物;人與人之間彼此成全,卻可以傳遞人間溫暖。

那麼,人與書的成全,又将會如何?“驿站”的成員給出了答案:“書讀得多了,它的影響才會像滲入大地的雨水一樣,無處不在。至少,讀書可以讓女性更美麗,讓生活更美好。”

東陽古代小姐姐佩戴什麼飾物?

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

再現東陽“美人圖”

美人如花,飾物如蜂蝶,随美人坐立行卧而顫顫巍巍,備添風情。

東陽古代的小姐姐,她們平常佩戴什麼飾物?不久前,東陽博物館舉辦了“金銀華彩”東陽、義烏、浦江三館館藏宋代金銀器精品展,展示了宋代低調奢華、精美雅緻的生活。其中東陽館藏部分的發钗、發簪、手镯、帔墜等金銀首飾,刻畫出一位古代大家閨秀的富貴形象。

钗和簪是中國古代女性頭上必不可少的飾物。钗往往與裙合稱,用于指稱古代的女性。提到發钗,許多人就會想到那首著名的《钗頭鳳》。較之發簪,钗最大的不同就是用兩股簪子合成,是以體積較簪要大,尤其钗頭造型拟物象形,形體碩大,紋樣多變。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金竹葉紋橋梁钗

東陽博物館所藏的金竹葉紋橋梁钗,钗頭用金線彎成一組“m”形造型,共15股,看上去既像梳齒又像橋梁,“梁”上錾刻細密的竹葉紋。整件器物形象豐美,如孔雀開屏。另有兩枚銀鎏金花卉紋發钗,雙股,钗頭梁上錾刻花卉紋,均卷作9股,呈扇形。這兩枚發钗一看就是重工精制,插上後鬓邊風光無限,韻味悠悠。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銀鎏金花卉紋簪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手形金發簪

發簪形式較钗要簡單,但也精工細作。其中的手形金發簪,簪體呈細長圓柱體,逐漸細化,略帶彎曲,素面。簪首造型處理成一隻纖纖玉手,手指清晰可見,手腕處纏繞3圈圓環,形如手钏。整件器物細巧雅緻,活潑可愛。不過也有造型複雜的,如一支長19.2厘米的銀鎏金花卉紋簪,簪首錾刻繁複纏枝花卉紋,花葉立體,花間穿插一隻展翅飛翔的鳳凰,形成鳳穿牡丹圖案,成喇叭形花筒狀。頂部錾刻一朵盛開的菊花形花帽,扣在花筒上。下端素面,呈圓錐體。整件器物透露出富麗堂皇的氣派。

手镯是女性腕間最動人的風景,其圓形的環狀結構,既象征着愛情的圓滿無缺,又代表着愛意回環反複生生不息。據說,女性戴手镯還能起到按摩腕上穴位,促進保健的作用。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纏枝花卉紋金镯

東陽博物館有2隻纏枝花卉紋金镯,紋飾、裝飾風格均相同。镯直徑5.6厘米,面寬3厘米。面上以凹線為界,分上下兩重裝飾,一重錾刻正向纏枝花卉紋,另一重錾刻反向纏枝花卉紋,兩重圖案上下相向。整件器物華麗精美。

穿越回中國古代,如何做美人?市博物館館藏宋代首飾再現東陽“美人圖”

▲金帔墜

在藏品中還有一件較為少見的金帔墜。墜形似雞心狀,高7.9厘米、寬7.1厘米,重35克。主體紋飾是荷葉捧出的一對鴛鴦,采用镂刻的技法營造出鴛鴦嬉戲荷塘的場景,這種題材紋樣又被稱之為“滿池嬌”。墜子經捶揲、錾刻、拼合而成,正反圖案相同,工藝精緻。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曾經記載:南宋富貴人家,嫁娶時所備聘禮必有金钏、金鋜、金帔墜,俗稱“三金”。金帔墜在孫機先生所著的《中國古輿服論叢》中也稱為“霞帔墜子”。《曆代帝後像》中的宋宣祖皇後畫像,霞帔從頸後繞過雙肩垂于身前,霞帔底端墜着一枚金帔墜。從中可以窺見這個墜子的作用。

除了金帔墜于1984年5月出土于湖溪鎮羅青甲磚瓦廠,其他的金銀首飾都于2009年出土于白雲街道楊大塢村金交椅山宋墓。當時墓中還發現了一批龍紋器物,如龍紋箸瓶、雙龍紋承盤、雙龍紋耳杯等,可以猜測墓主人身份貴重。是以,這些金碧輝煌的首飾,可說是當時東陽女性的“頂配”,打造出的不僅是美人,更可能是“女神”。

從這些金銀首飾也約略可以看出,當時的金銀飾品制作工藝已經相當成熟,在唐代金細工藝基礎上,結合宋代卓越的繪畫構圖藝術,有了更大發展精進,極富觀賞性。

記者 吳旭華

本文編輯:楊慧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