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國産車能造出高功率發動機,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寫在前面的話:三大件中的發動機,穩定可靠性或者是動力性能,都不再是制約車型發展的關鍵,國産自主品牌在發動機領域獲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熱效率資料或者是賬面參數等方面,一些主流車企展現出來的實力,不說趕超合資,至少也是不再處于下風。

從三菱的4G63系列發動機起步,從逆向開發到實作自主化研發,這份成功值得肯定,其中湧現出不少代表性發動機,比如奇瑞的1.5/1.6T,長安的藍鲸1.5T/2.0T以及長城的1.5T,自主化程度高,基本都能實作自給自足。且實測回報和用車體驗都表明,它們和合資品牌發動機差距并不大。

為什麼國産車能造出高功率發動機,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但是比起發動機的成功,在傳動部分,國産品牌至今還處于起步階段,尚且未能實作大步邁進追趕合資的水準。

不信你閉上眼睛想一下,說起國産發動機頭頭是道,但是國産變速箱生産商你能說出幾家?

是盛瑞還是東安,是法士特還是萬裡揚,是東風還是吉利?國産變速箱目前不是沒有,更多的車型搭載的還是雙離合變速箱。

至于AT變速箱,我們不是造不出來,隻是造不好。比如6AT、8AT不是沒有,但就知名度影響力以及穩定可靠性而言,是遠不及愛信、采埃孚等品牌。

目前在AT變速箱領域,國産自主品牌僅僅是實作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從有到優,到具體裝機表現和實際用車體驗,想要趕超合資還相距甚遠。

為什麼國産車能造出高功率發動機,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目前市面上的國産車型變速箱一般都分為幾大類,和國外知名廠商聯手(或者收購);或者自主研發雙離合變速箱,比如多數國産品牌都選擇自主研發濕式雙離合變速箱;或者直接采購知名廠商的變速箱産品,又比如長安直接采購愛信變速箱;然後才是搭載國産變速箱,例如東安或者盛瑞變速箱産品。

這其中難免會涉及一個問題,為什麼在國産車中AT變速箱沒能普及?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技術壁壘,大多數專利都掌握在了知名生産商手中,國産自主品牌想要繞過這些限制并且短時間内追上發展成熟的AT變速箱顯然不現實,是以更多車企都選擇另辟蹊徑,從雙離合變速箱下手。

為什麼國産車能造出高功率發動機,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其次就是最關鍵的問題,造的出來和造的好是兩回事。東安有号稱完全實作自主化的6AT,盛瑞有下線的8AT,但是從實際裝機應用以及駕駛感受來看,顯然是和合資車型有差距,不說對标愛信采埃孚,連福特通用也有差距。接受度不高,車企就不敢冒險大面積采購搭載,廠商沒有訂單,沒有市場,自然也沒有正向回報用以改進和完善,現陷入一個閉環的惡性循環當中。

為什麼國産車能造出高功率發動機,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AT自動變速箱太難,時間以及嘗錯成本太高,車企輕易得不敢嘗試,手動變速箱容易,但已經成為了曆史,沒徹底淡出舞台也不再屬于主流範疇,各種因素制約下,雙離合變速箱就成為了現階段國産品牌最恰當的選擇,畢竟有能力像長安那樣采購的品牌也不在多數。我們造的出不輸合資的高功率發動機,但是卻造不出好的AT變速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