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引言:

張良,秦朝末年漢朝初年漢高祖劉邦手下著名的謀臣,以擅長謀略聞名天下,在漢高祖劉邦争奪天下的過程之中發生了重要作用,是以與漢朝的其他兩位功臣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傑”。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張良确實算得上是一位人物,他不僅在漢高祖劉邦沒有成就大業的時候,任勞任怨的輔佐劉邦,幫助他建立劉氏天下。而且還在劉邦稱帝之後,正确的認識到了自己的位置,及時的激流勇退,最終避免遭遇韓信那樣的結局,得以保全自己,安享晚年。由此看來,這張良确實是一位有大智慧的人。

在漢初三傑之中,與其他兩位功臣出生背景貧寒不同的是,他出生在一個貴族之家,是以從小便接受良好的教育。雖然如此,随着時間的流逝,社會背景逐漸發生改變,秦始皇帶領着軍隊統一了天下,進而使張良的家族受到了影響,從此便成為了普通人,再也沒有家族背景的蔭蔽。這也成為了激勵張良不斷學習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之後他拼命的學習,就是想要在有一天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推翻秦始皇的統治。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為了實作自己的目标,他最開始選擇了單打獨鬥,但是在後來由于自己實力有限,便加入了劉邦的隊伍。在決定追随劉邦之後,他盡心盡力的輔佐劉邦,直到後來建立了漢朝。

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也十分感謝這位功臣,曾經還這樣評價張良: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

确實如此,作為一名謀臣,張良确實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幫助劉邦躲過了鴻門宴等項羽所設下的陰謀。劉邦之是以能夠順利的統一天下,這其中絕對離不開張良的幫助,而且張良不僅是一位有才能的人,他還懂得盛極必衰這個道理,是以在最開始便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尤其在出現了韓信這個例子之後,他便引以為鑒,最終全身而退。

貴族出身無奈變平民,苦練本領隻為報仇

根據曆史記載,張良的家族背景甚至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因為他的祖先曾經擔任過五代南韓國君的宰相,是以在南韓首都陽翟一帶,張家頗受大家尊重。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好景不長,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帶領秦國的軍隊一舉打敗了其他六國,進而建立了中國古代第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分類割據的局面。而作為諸侯國的其中一國,南韓自然也不能例外,是以張良一家也受到了牽連,地位扶搖直下,再也不複往日的輝煌。早已成熟的張良便立志改變這種情況,推翻秦朝的統治。

雖然這個時候的秦始皇嬴政已經統一了全國,但是全國各地仍然有許多的六國殘餘,仍然在反抗秦朝的統治,而這其中便有張良。雖然一心想要複仇,但是張良也不是一個沒有腦子的人,他很清楚的明白,隻憑借自己的力量,隻是以卵擊石根本不能成功。于是他便來到了東方,拜見了倉海君,打算與他一起謀殺秦始皇。甚至為了能夠早日報仇雪恨,張良通過幾年來的尋訪,終于找到了一個力大無窮的人,并且為他打制了一把特制的大鐵錘,讓他在秦始皇外出巡遊的途中動手。由此看來,這張良是一個能夠忍耐,能成大事的人,他會判斷什麼情況才最适合動手,而不是讓仇恨蒙蔽的雙眼。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秦始皇由于在這之前就已經遭遇了多次刺殺,此次出行低調地選擇了與其他的官員一樣選擇四匹馬拉車,還經常換馬車乘坐,是以張良分不清哪架是秦始皇的座駕。結果也顯而易見,這次行刺最後便以失敗告終。面對這次刺殺,秦始皇當然十分憤怒,下旨在全國各地捉來刺客,卻因為沒有證據無從查起,後面也隻能不了了之。雖然這次行刺失敗了,但是張良卻因禍得福,意外的得到了其他反秦人士的尊重與支援。

刺殺失敗的張良非常難過,整個人都顯得格外的沒有精神。有一次他曾經走到圯上橋上,遇到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對他無理取鬧,讓張良幫他穿好鞋子。無奈之下張良隻好同意,表現良好的張良得到了這位老人的認可,約他五天後再次在此地見面。在這之後,陸陸續續這位老人多次考驗了張良,最終以張良的誠實守信,懂得隐忍的精神感動了他。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于是便送給了他一本書,讓他潛心研究,将來必成大器。說完之後,這位老人便揚長而去,在很久之後,張良才知道這位老人是著名的“圯上老人”。而老人所贈予的那本書正是《太公兵法》,從此之後,張良日夜不停地研讀,終于成為了一位足智多謀,文武兼備的全才。

如果張良在最開始選擇了拒絕這位老人,那麼或許他便不會有如此的際遇,也不會有機會得以跟随劉邦成就大業。

追随劉邦身旁,出謀獻策終成大業

公元前209年7月,中國古代曆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大澤鄉起義就這樣爆發了。在陳勝,吳廣的上司之下,起義勢如破竹,一舉攻打下了秦朝所統治的幾個城池。或許是大家都不忍再受到秦始皇的殘暴統治,是以全國各地許多有識之士帶領軍隊紛紛反對秦朝。與秦始皇本來就有不共戴天之仇的張良便意識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于是便聚集了一百多人,正式的扛起了反對秦朝的大旗。在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不足以和強大的秦朝對抗時,張良便決定投靠其他起義的首領,一同反抗秦朝。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而他所第一個選擇的便是景駒,也就是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恰恰在這個途中,他遇到了劉邦所率領的軍隊,在和劉邦有了簡短的交談之後,他們兩人隻恨沒有早日遇見。而在劉邦軍隊駐紮地短暫停留期間,他積極地向劉邦建言獻策,而劉邦也多次采納他的建議。就這樣,一能夠談得來,二能夠相信他,這怎麼能不改變張良的想法,進而讓他決定追随劉邦呢?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良能夠分辨是非,懂得如何選擇合适的上司者,由此可以反映他在當時複雜的社會背景中仍然保持着清醒的頭腦與獨特的眼光。而在這之後,張良也因為自身的才能受到劉邦的信任,從此便踏踏實實的跟随在劉邦身邊,任勞任怨的輔佐他。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同年年底,楚懷王指令劉邦和項羽兩人分别帶領軍隊攻打秦朝,并且與他們約定,隻要是誰先進入鹹陽,誰就可以自立為王。這個時候的張良并沒有與劉邦在同一個地方,而是分開作戰,各自負責不同的地區。前207年7月,劉邦率領軍隊攻占了颍川,韓信與張良也是以得以與劉邦正式會合。為了能夠不顧此失彼,劉邦将韓信留下來鎮守颍川,獨自帶領張良率領軍隊南下攻打鹹陽。想要攻打鹹陽,這是實屬不易。不僅是因為鹹陽是秦朝的國都,還有便是鹹陽位于腹地,地理位置優越,難以攻打。

或許是想要早日的自立為王,劉邦十分迫切的想要推翻秦朝。在攻打宛城時,劉邦為了能夠更快地向西方前進,決定繞過宛城。張良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雖然攻打鹹陽十分重要,但是如果不拿下這座城池,那麼宛城的軍隊就會從後面圍剿,如此一來就會造成腹背受敵的情況。好在劉邦也聽從了他的建議,一步一步穩打穩做的攻克了宛城。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天下形勢一片大好,秦朝的滅亡無疑是闆上釘釘的事了,于是許多城池的太守紛紛揭竿而起,與劉邦一同反對秦朝的統治。而這個時候秦二世已經被趙高殺死了,傀儡子嬰繼承了皇位。看着已經兵臨城下的劉邦,子嬰心裡知道大勢已去,隻好捧着皇帝的玉玺打開城門向劉邦投降。劉邦也是以進入了鹹陽城中,而中國古代第一個封建王朝,大秦帝國便正式滅亡。在這兩件事中可以看出,如果沒有張良極力阻止劉邦繞過宛城,那麼或許劉邦便會遭遇後背受敵的情況,進而可能錯失鹹陽。

不被權利迷惑心志,急流勇退

在張良的輔佐之下,劉邦僅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在軍事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比項羽搶先一步進入了關中地區。而在劉邦的軍隊進入鹹陽之後,便被那些豪華的宮殿,漂亮的宮女和奇珍異寶給迷了眼,許多将士沉迷在這樣的奢侈生活中不能自拔,就連劉邦也不能幸免。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但是張良卻是一個例外,在他看來:一味的貪圖享樂隻會步入秦朝滅亡的後路,于是他便向劉邦分析了其中利害關系,勸誡他現在最為重要的是應該整頓士氣,想辦法奪得百姓們的信任。由此看來,如果沒有張良對劉邦的勸誡,那麼這劉邦可能就會沉迷在這樣的生活中,而錯失争奪天下的寶貴時機。

劉邦也是一位能夠接受勸誡的人,他很快接受了張良的意見,并且加以改變。為了使軍隊中的普通士兵也能夠規範自己,于是劉邦便以身作則,先是下指令所有士兵不得擾亂當地的秩序,更不能強取豪奪。這樣一來,劉邦便得到了百姓們的支援,紛紛認為他是一個會為天下百姓着想的明君,是以他在與項羽争奪天下的過程中,便勝利了一大半。張良在那時他就已經明白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及時的運用百姓們的力量,進而奪得天下。在經過長達四年的時間之後,楚漢戰争便以劉邦的勝利結束了。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漢高祖五年二月,在諸多功臣的幫助之下,劉邦終于正式的登基為帝,曆史上稱為漢高祖。張良這個時候幾乎可以說是一人之下,但是張良在面對皇帝的賞賜時選擇推辭不受,因為他太了解功高震主這個道理,再加上他的仇也已經報了,他已經沒有什麼遺憾了。這樣一想,張良就逐漸将自己手中的權力歸還給了皇帝,安安穩穩的在家中養老。這張良确實一位具有大智慧和豁達之心的人,能夠在擁有如此高的地位之後還能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放棄唾手可得的權勢,實在是不容易。

司馬光曾經說過: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嘗有超然而獨存者也。以子房之明辯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遊者,其智可知。夫功名之際,人臣之所難處。加高帝所稱者,三傑而已。淮陽誅夷,蕭何系獄,非以履盛滿而不止耶!故子房托于神仙,遺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而事實也是如此,在漢初三傑中,隻有張良一個人能夠全身而退,得以保全自己,真是難得。

淺析漢初三傑張良,如何決勝于千裡之外,輔助漢高祖成大業

作為一介謀臣,張良在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上确實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這一切都要得益于他複仇的執念。如果他仍然享受祖先的蔭蔽,就那樣順風順水的成長,那麼或許他也不會想要發憤圖強,可能隻會碌碌無為的度過一生。在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過程中,他們也曾遭遇過許多挫折,在項羽這位強敵的影響之下,張良養成了謹慎敏感的性格,而這也為他之後及時的激流勇退奠定了基礎。作為漢朝的開國功臣,張良所做出的功績值得後人尊敬,而他的作為也值得後人學習。

參考資料:

《史記·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漢書·卷四十·張陳王周傳第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