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但科技安全不容忽視。

今年的 315 晚會上,
智能硬體安全問題成為了全場焦點。包括大疆
無人機在内的 6 類智能硬體均被依次拿上台進行“批鬥”。
在晚會現場,節目組做了一個實驗,通過遠端操控的方式控制了無人機,使得機主的控制變得無效。
他們所利用的就是大疆無人機存在的一個安全漏洞,通過攻擊該安全漏洞達到遠端操控的目的。像這種安全漏洞問題,近年來随着智能硬體漸漸進入我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被重視,這次的 315 晚會就是這種趨勢的直接反應。
其實,不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智能硬體存在安全問題,很多現在還正在研發中的高科技産品,也存在不少的安全風險。
“未來科技産品”中存在的安全風險
今年的 2 月 14 日,就是情人節當天,谷歌的一輛
無人駕駛汽車在試行時撞上了一輛公交巴士。這起事故,開了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在事故中首次擔責的先河。
無人駕駛汽車作為未來科技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對我們的生活産生很大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無人駕駛汽車在減少交通擁堵問題,降低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拉動産業鍊經濟,滿足老年人、殘障人士對于安全與便利的需求等方面都能起到很大的作用,是以,研發無人駕駛技術也成為了行業潮流。
但是正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會撞車一樣,行業潮流不應成為忽視安全問題的借口。無論是産品内部的安全漏洞,還是産品沒有進行嚴格的測試,都會帶來巨大的安全風險。
當然,有人說,安全風險隻有在一次次的實踐中才會被發現,進而規避,不能因為存在安全風險而抵制科技産品的研發。這樣的言論其實是對的,但我們還需要再做點什麼,讓安全得到更大的保障。無疑,我們需要做的是制定相應法律規範。
法律政策是否必須頻開綠燈?
不論是什麼行業急需發展,對于政策上的需要都是必不可少的。這裡說的政策需要不僅僅是支援,更多的是安全方面的規範。尤其是在無人駕駛汽車這樣需要國家宏觀調控的科技項目上,沒有适應的法律法規予以規範和保障的話,安全隐患将是個大問題!
近日,有消息稱,英國政府正與谷歌進行積極商談,希望谷歌能在英國進行無人駕駛汽車的測試。有分析認為,谷歌此前一直沒有将無人駕駛汽車開出國門,這一次願意與英國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英國政府承諾:在英國,無人駕駛汽車不會受到任何的法律限制。但是在美國,測試無人駕駛汽車會受到諸多法律方面限制,更别說谷歌以後想要将無人駕駛汽車普及了。
在外界看來,谷歌此次可謂是抱上了大腿。但是,像英國這樣,為了在科技領域領先,一味的給予法律支援,真的沒有一丁點的危害嗎?
法律法規存在的意義
百度近兩年在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上表現的可謂是相當積極。為了推進他們的無人駕駛技術,在今年的兩會上,李彥宏作為百度董事長兼 CEO,以政協委員的身份向會議送出了提案:應加快制定和完善無人駕駛汽車相關政策法規,搶占産業發展制高點。
在提案中,李彥宏明确指出,我國現有的大部分政策法規與無人車發展并不相适應。例如在通信、交通、電力等方面現有的法律法規并不适用甚至是完全不适用于無人駕駛汽車。他希望國家能夠盡快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對無人駕駛車輛上路通行、通信以及事故問責等進行法律規範,避免無人駕駛汽車在路測及投入使用時發生安全性事故。
另外,研發團隊在研發時,制造廠商在制造時以及無人駕駛汽車在測試、投入生産時,都急需相關的行業、技術标準予以安全規範。在保險方面,也需要與之相關的、切合的完整條例予以保障。隻有保證了研發、測試、通用整條線的安全,無人駕駛技術才會有長足的發展。
作為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公司,百度并沒有一味的要求國家給予法律支援,而是考慮到了最為基本的安全問題及全局。這也證明了,法律不僅應在科技研發方面起到開綠燈的作用,還應在必要的時候予以紅燈警示。隻有保障了基本安全問題,得到大衆認可,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才會向預期目标靠近。
結語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但科技安全不容忽視。正如一輛汽車,若隻是有強勁的油門,而沒有安全有效的刹車系統,那麼這輛汽車注定跑不遠。
原文釋出時間:2016-03-18 18:14
本文作者:伶軒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鎂客網,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鎂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