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左宗棠家書丨張四連:左宗棠與兒孫談讀書之道

左宗棠家書丨張四連:左宗棠與兒孫談讀書之道

《左宗棠家書譯注》圖書封面。

左宗棠與兒孫談讀書之道

文/張四連

古人自古有崇文重教的傳統,子女讀書教育問題,是修身治家、醇化家風家教的一部分。左宗棠作為晚清名臣,曆任浙江巡撫、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後任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收複伊犁,為鞏固西北邊陲的民族大業做出了不朽的功績。如何傳承左氏百年來耕讀傳家的傳統,是左宗棠在軍政繁忙公務之餘,時常牽挂與憂心的問題。

左宗棠新婚燕爾之時, 曾寫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千卷,神交古人”的對聯,勉勵自己做一個胸懷天下的讀書人,也使得他的兒孫日後在讀書方面深受其鼓舞,并引以為榜樣。左宗棠一生留下兩百多封家書,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内容便是嚴格訓導兒孫勤奮讀書:“苦心讀書,以荷世業。”但是,古人的留下的書籍汗牛充棟,應該抱着一種什麼樣的價值追求去讀書?讀哪種書才是實作修身立世的精神載體呢?他又給兒孫後輩明确了哪些可取的讀書方法呢?

首先,左宗棠認為讀書絕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也不是為了做大官,而在于明事理,在于精神品格方面接近聖賢氣象,培養醇正的品行。這與儒家傳統價值觀“學而優則仕”所提倡的迥然不同:“所貴讀書者,為能明白事理,學作聖賢,不在科名一路也;如果是品端學優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貴。”他始終強調耕讀務本,看淡功名:“吾所望于兒孫者,耕田識字,無忝門風。”

左宗棠希望兒孫通過讀書積累真才實學,不斷精進學問以用世,接力傳承詩禮之家的重任,而非靠父輩的恩蔭度日。他在家書中反複叮囑兒孫:“隻要讀書明理,講求做人及經世有用之學,便是好兒子,不在科名也。”“子弟不好讀書,隻想作官;不明義理,隻想富貴,可歎耳。”很顯然,左宗棠的兒孫輩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他的熏染,并身體力行立志為學。左宗棠有四個兒子,除了小兒子左孝同官至江蘇提法使,其他幾個在仕途上并無突出影響力,兒孫後輩卻不乏在各個領域産生了有所建樹的專家學者,正是整個家族勤苦力學家風的寫照。

左宗棠以天下為己任,卻遭遇中國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特定的時代環境注定了他緻力于經世緻用之學改革圖強、挽救民族和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他教導家族子弟讀“有用”之書:“先以義理正其心,繼以經濟廓其志。”子弟先以聖賢的品行和風骨為榜樣端正心性,重點是增長自己經世濟民的治國才幹。他崇尚務實,反對循章摘句之學:“縱讀千卷奇書,無實行不為識字”“務實學之君子必敦實行”。他訓誡家族子弟重實用、腳踏實地,努力成才。

對于社會上浮誇的讀書風氣,左宗棠認為不僅無益處,反而有害,有淪為輕佻放蕩的浮浪子弟之嫌。“終日讀書,而所行不逮一村農野夫,乃能言之鹦鹉耳。縱能掇巍科、跻通顯,于世何益?于家何益?非惟無益,且有害也。”左宗棠在他人生的青壯年時期,曾四處廣博搜羅農事、兵學、輿地學等時務學方面的書籍,并以沉浸在書海當中為樂:“吾在此所最快意者,以第中藏書至富,因得飽讀國朝憲章掌故有用之書。”他以自己的切身經曆與兒孫輩交流讀書看法,極具說服力,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作用。

左宗棠認為讀書須勤奮,要有刻苦鑽研的精神方能學有所成:“讀書更要勤苦,何也?百工技藝及醫學、農學,均是一件事,道理尚易通曉。至吾儒讀書,天地民物,莫非己任;宇宙古今事理,均需融澈于心,然後施為有本。”讀書,更要注重方法,他認為“讀書要目到、口到、心到”,還須講求循序漸進、深思熟慮,不可潦草應付,才是最佳的讀書之道:“讀書要循序漸進,熟讀深思,務在從容涵泳以博其義理之趣,不可隻做苟且草率工夫,是以養心者在此,是以養身者在此。”

有一次,十六歲的長子孝威寫給父親的信中不小心出現了錯别字,被左宗棠抓了一個“現行”:“昨來字,醴陵之‘醴’”寫作‘澧’,何必之的‘必’寫作‘心’,豈不可笑?年已十六,所詣如此,吾為爾慚。”音同形異,或缺筆少畫,在古人手書中常見,即便最為莊嚴慎重的皇家谕旨、官修正史,也不能例外。但一個“慚”字,卻可以看出左宗棠教育兒子的嚴格,良好的家訓家規言詞諄諄,但仍需躬身實踐才能産生實效。左宗棠一生戎馬倥偬,卻能抽出時間指出兒子讀書寫字細微處的錯誤,不足之處及時責令改進,即便小事也不馬虎。這也是左氏家訓對後人産生深遠影響,并成為垂訓子孫家訓典範的重要原因。

凡事欲速則不達,讀書亦是這個道理。讀書可以慢一點,但不能停下來,須有恒無間,而不在于功課的多寡:“讀書亦可以養身,隻要有恒無間,不在功課之多。”左宗棠強調潛心苦讀的同時,要注意身體健康,這大概也與他的兒孫輩體質偏孱弱有些關系,亦從側面說明,左宗棠教導兒孫讀書立世,并沒有談那些陳陳相因的大道理,而是不落窠臼從平易樸實的生活實際出發,以關懷勉勵為主。這種嚴格而不失溫情的教子讀書之道,對我們今人亦有啟迪之處。

掃描上方二維碼購書。

張四連,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就職于湖南圖書館,出版著作《左宗棠家書譯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