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航海史上的創舉。船隊規模之大,人數之多,到訪地之衆,都是空前絕後的。直到今天,史學界仍然在對寶船的尺寸、數量、人數,以及實際到達的地區等等,進行不懈地研究。換句話說,鄭和船隊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其實我們還不清楚。
原因就在于,留存至今的史書隻對七次出海作了概略的記錄,并且還有很多沖突之處。而船隊本身的航海日志、各項編制和來往賬目,以及海圖等,到現在還沒有找到。據說,這些珍貴的史料都被一個名叫劉大夏的明朝官員給燒了。

據記載,七下西洋留下來一套《鄭和出使水程》,内容十分詳盡,儲存在兵部衙門。嘉靖年間,皇帝又萌生了下西洋的想法,原因是當時的海外貿易給明朝帶來了很多白銀。
很多人都知道,嘉靖年間的瓷器很有名,儲存到現在的話,都是價值連城的寶物。而促使嘉靖年間瓷器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便是發達的海貿。
連皇帝也看出來了,海外對大明的瓷器、茶葉有着巨大的需求量,那麼派人再下西洋看看,拓寬銷售管道,多賺點銀子回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時候,距離最後一次下西洋,已經過去了好幾十年,各方面的人才都出現了斷檔。于是,皇帝讓兵部尚書把那套資料找出來。沒想到,找了三天都沒找到。
這是官方的檔案,不可能憑空消失,兵部尚書質問管理的官員,劉大夏說,下西洋于國于民無益,舊檔案就算在,也應該銷毀。從此,世人都認為是被劉大夏藏起來,或者燒毀了。
雖然正史上沒有寫明這一點,但鄭和海圖确實沒有了,這是中國航海史和考古史上的一大損失。而這位劉大夏不光因為此事而出名,在整個明代,他都是赫赫有名的能臣,最突出的功績是治理黃河,甚至被河邊百姓尊為河神。
劉大夏治黃河是在弘治年間,嘉靖皇帝留下個爛攤子給兒子,老天爺也不幫忙,弘治皇帝登基後不久,黃河發生超大水災,河南和淮北地區變成一片汪洋,上百萬百姓流離失所。連京杭大運河都被阻斷,漕糧無法運到北京,朝廷真的急了眼。
劉大夏臨危受命,從浙江調往江淮地區,全權負責治水事宜。明朝時,黃河的泥沙含量已經非常高,河道淤積嚴重,動不動就發大水。光堵上缺口根本無濟于事,上遊汛期一到,又會泛濫成災。
劉大夏的治水方案是把黃河引入淮河,廢棄原來的河道,新河道的蓄水能力大大增強,又有淮河及其支流的調節能力,使黃河不再泛濫。以現在的眼光看來,這不是治本的辦法,黃河後來又多次改道,給下遊人民造成極大的苦難。但是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是最可行的辦法。
為了解決漕運問題,劉大夏首先在黃河決口處挖了條運河,通往北京,使京杭大運河恢複了航運能力。然後,他調動數十萬民工,日夜奮戰在治水工地上。緊急時刻,劉大夏親自扛着沙包上陣幹活,有這樣的高官帶頭,手下們哪敢怠慢。
經過兩年的努力,黃河成功彙入淮河,連續幾十年的水災終于平息。深受泛濫之苦的中原百姓,可以回到家園,重新開始生活和耕作了。
中華文明因為大禹治水而誕生,曆史上每一位治水有功的人物,都會得到青史和百姓的牢記,劉大夏便是其中的較為出色的一位。黃河兩岸很多地方的百姓,把劉大夏尊為河神,每年都要進行祭拜。這是人民對治水者的一種紀念和感恩。
劉大夏的祖上說起來還是嶽飛的部将劉寶。嶽飛遇害後,劉寶棄官不做,定居在華容縣。劉大夏考中進士後,曆任兵部、吏部,最高做到兵部尚書,他一生正直,查處貪官、對抗權貴,勸皇帝止兵戈,休養百姓。
正德皇帝即位後,太監劉謹數次想加害劉大夏,都沒有成功。最後竟然将劉大夏貶為普通士兵,到肅州戍邊。73歲的劉大夏手持兵器,堅持與士兵一起操練。
劉瑾被殺後,劉大夏被赦免,恢複原職。退休回到故鄉,以種田為生。去世時,享年81歲。這是一位傳統的中國士大夫,一生為國家、為百姓操勞。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士大夫最崇高的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參考文獻:《明史》、《劉忠宣公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