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晚唐之際,遭遇怛羅斯之敗和安史之亂,在西域實施收縮政策的唐朝軍事力量,很快的就遭到了吐蕃勢力的打擊,整個河西西域地區迅速淪為吐蕃的屬地,吐蕃落後的政治技巧,使淪陷區的唐朝子民遭受了極大的苦難,公元848年的張義潮起義,重新的加強了擁護唐朝的勢力對西域地區的控制。

全盛時期的張義潮掌控了西域十一州,他在沒有外援的,複雜的鬥争形式下,努力維系着唐人對西域和河西的控制,晚唐複雜的政治形勢,也讓唐朝統治者對張義潮和歸義軍的态度左右搖擺,此時的唐已經缺乏進取的力量了,歸義軍獨自面對着回鹘,吐谷渾,吐蕃等勢力的侵擾,維系着唐人在西域的夢想。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歸義軍對唐的執着源自古代華夏民族濃郁的榮譽感和文化上切實的優越性,西域飛地的唐人雖然得不到内地一絲的援助,憑借着豪氣幾乎恢複了初唐的西域局面,這樣的行為和班超,王玄策等充滿了英雄主義色彩的軍事活動高度相似,是古人留給華夏民族最壯美的詩篇,是漢人數千年來經營西域這塊樂土最激昂的注解。

一.歸義軍之興起源于何?

1.吐蕃對西域統治

雖然公元755年後,大量的西域精銳被抽調回了東線,吐蕃乘人之危的軍事行動在這樣的情況下,仍然遭遇了很大的阻力,唐人最後的堡壘沙州,足足堅持了二十三年才淪陷,城中主官出绫一端,募麥一鬥的豪舉,一定給年輕的張義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沙州最終還是由于彈盡糧絕淪陷了,但是軍事主官閻朝的表現,讓他給沙州城内的唐朝子民留下了一線活下來的機會,雖然這樣的機會也是生不如死的奴役。

和早期沒有開化前的日耳曼人一樣,吐蕃統治者隻看重異族青壯年男子的實用價值,對老年人極端的仇視壓迫,這種倫理觀和受儒家文化影響長大的唐朝遺民大相徑庭,也讓人們更加懷念從前。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吐蕃的内亂和唐開始恢複元氣後對贊普的态度開始嚴厲,讓張義潮看到了契機,他率領的城内大族的起義推翻了吐蕃貴族的統治,時隔六十餘年後,唐人重新控制了沙州,張義潮更是開始對整個西域的收複行動。

2.歸義軍僅為收複河西,于故鄉仍存眷戀

張義潮和他的兄弟對西域十一州的收複是迅捷的,這建立在當地的唐民都心懷故土的背景下,同時吐蕃殘暴的統治也讓回鹘,龍家等民族,割據勢力站在了歸義軍的一邊。

當拿着西域十一州地圖的張義潮使者,隻能依靠僧侶的身份突破吐蕃的封鎖來到長安的時候,一定是感慨萬千的,這個偉大的城市明明沒有發出任何指令,數千裡外的草原,沙漠,說着同一種語言的同胞們卻為了唐的尊嚴,為了長安的偉大,無聲的戰死在胡楊下。他們沒有什麼升遷的希望,因為朝廷甚至不知道這些人的存在。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他們也不是貪圖朝廷賞賜之人,因為西域總是給長安無數的貢品。他們隻是站在那塊瑰麗的土地下,覺得自己該做些什麼,覺得想去祖輩所說的故事中,無數次出現過的長安,洛陽去看看。

3.安排得當,葉落歸根

朝廷在經過的漫長的考量後,扣押了張義潮的哥哥,卻給了張義潮歸義軍節度使,十一州觀察使的榮譽,晚唐在經過漫長的藩鎮和中央對抗的戲碼後,給了歸義軍一個符合時代特征的安排。

我們不知道張義潮這個六十九歲的老人在走進魂牽夢繞的長安城時想了些什麼,筆者也不相信什麼甘願作人質,換取張家在沙州節度使身份的說法,這個豪邁的,勇武的軍人如果思量的那麼精深的話,是不會有起事的勇氣的,貪戀權力的話,是不會讓自己陷在長安的。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四年後,得到了榮譽的張義潮死在了長安,死在了他在西域從幼年起雖然從來沒有見過,卻念念不忘的城市,他死的時候,一定是面向西方的,他的子孫,他的家族還在幫帝國鎮守西部邊陲,他和班固一樣,經曆了無數的冒險,死在了帝國的心髒。

二.混亂的後歸義軍時代

1.内讧戲碼,英雄寒心

歸義軍在張懷深的帶領下,雖然進取的動力不足,卻還可以勉強守住張義潮的基業,然而朝廷對于張家在沙州執掌歸義軍大局的合理性,是含糊其辭的。

或者說歸義軍這樣糧饷自籌,軍隊高度忠于個人的軍隊,讓晚唐政府産生了一些不必要的回憶。索家和張家相繼的内讧戲碼,将歸義軍的大權轉移到了年輕的張承奉的手裡,歸義軍經過内讧元氣大傷,更可怕的是,朝廷承認過索勳的節度使地位。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長安這樣将張家如廢紙般随意抛棄的行徑,這種拙劣的政治手段,難免讓西域的英雄們寒心。唐的末期,政策開始趨向于保守了,我以我心照明月,無奈明月照溝渠。王朝失去了那種自信,那種氣概,開始精于計算了起來。

2.鬥争形式複雜,對唐認同削弱

歸義軍在西域的敵人,吐蕃是恒久不變的。回鹘确是獨特的存在,歸義軍後期的衰落,和他的回鹘化是密不可分的,筆者認為這裡人口的比例上,唐人相比回鹘已經處于劣勢了。

同時地方上嗢末和肅州龍家的陽奉陰違,甘州的被回鹘占領,讓此時隻占據沙瓜兩州的歸義軍和唐朝本土的聯系再一次被截斷,從這個階段開始,歸義軍慢慢的衰落了下去。衆多回鹘國對歸義軍的環繞滲透,讓瓜沙的百姓對唐朝的認同感也大大的減弱了。

到了甘州回鹘圍攻沙州的時候,在吐蕃時期堅持守城二十餘年的百姓們,居然要求張承奉投降,可見此時瓜,沙,回鹘化嚴重,百姓不再有作為唐朝子民的歸屬感。

3金山國建立,歸義軍難存

雖然歸義軍對唐的歸屬感逐漸降低,但是被遺忘了數十年,從來沒有得到絲毫援助的瓜沙二州,直到朱溫滅唐,才想起了另起爐竈。910年張承奉自封西漢金山國國王,與回鹘展開搏殺,然而,西域兩州承受了太多的戰争苦難,人民已經厭倦了互相攻讦的勾當,西漢金山國屢敗于甘州回鹘,不得不屈尊稱臣。

歸義軍:晚唐王朝衰落,遠在西域的歸義軍為何執着于歸唐?

到了曹氏家族執掌歸義軍的時候,沙州回鹘和歸義軍已經成為了鐵盟。甚至在興起的政權遼看來,歸義軍就是沙州回鹘的一部分,歸義軍作為民族武裝的存在已經再無可能。他的力量不斷的衰敗,直到建立兩百餘年後,被西夏所吞并。

三.唐朝西域豪強氣概

1.張義潮實乃奇男子也

按照現在的說法,張義潮實在是個追求情懷的人設。他自幼在大唐的飛地沙州長大,很小就淪為吐蕃人的屬民,沒有親眼目睹過唐人的威儀,卻對唐從内心深處懷着深深的向往,這是沙州豪族教育中一種深深的文化自豪感。

他在沒有任何外力的情況下,以一己之力奪回了唐朝的失土,河西和西域,手下帶甲者何止數萬,心中卻從沒有過擁兵自重的打算,處心積慮的打通與大唐本土的聯系,将自己和哥哥都作為了質子一般抵押在了長安。

張義潮這種求仁得仁的灑脫,這種浪漫主義情懷的民族大義,完全來自于他對身為唐人的自豪,這從側面反映了初唐那種蓬勃的朝氣,那種舍我其誰的豪氣。

2.歸義軍實則浪漫主義之絕唱

歸義軍堅持到了宋朝,最後毀于西夏之手,數十萬華夏男兒沒有任何高位者支援,就憑着情懷,憑着血氣打下偌大的家業,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

華夏高位者中這種豪俠一般的氣質,從宋開始就慢慢消失了,我們在未來的朝代再也看不到班超,張義潮般的漢子,他們數千年前就幫助華夏經營着西域,當我們漫步在烏魯木齊的街頭,喀什的小巷的時候,應該停下腳步,思索一下英雄們的足迹的。

結語:

歸義軍,完全自發的收複失土的英雄男兒們,是晚唐沉悶的政治環境中,難得的充滿了血色的一筆,從民族的角度出發,凝聚力,文化認同力在政治生活中的意義,都從晚唐這支百戰勁旅中看的清晰透徹。

放棄了巨大的權柄,甘于在長安的院落中渡過殘生的老人,是幸運的,也是不幸的。幸運的是這個羅曼蒂克到不像話的男子張義潮,一生貫徹着自己的心意,死在他熱愛的帝國的心髒,可謂此生無遺憾。

不幸的是,這個時候的唐朝,已經配不上這股血性之氣了,唐朝不再那麼奔放,不再自信了,他咬牙切齒的将所有的節度使都看成安祿山,卻又假笑着發下一個個節度使的大印,他開始精于計算卻再也走不出命運的牢籠。在張義潮死後三十年,他熱愛的王朝也最終走向了毀滅,并且在漫長的歲月後,華夏才恢複了西域的統治。

參考資料:

《舊唐書》

《全唐文》

《 隋唐五代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