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中國,顧名思義,就是“中央之國”。但是中國偏居于亞歐大陸東端,為何還說自己是“中央之國”呢?因而“中國”這個詞語不簡單,它的内涵是深刻的。今天的“中國”一詞就是我們祖國的通稱,然而古代卻并非如此。“中國”一詞意義的演變也是曲折而複雜的。

一,“中國”是漢家王朝的中國嗎?

在上古時代,人們将城市稱為“國”,最早的國家就是城邦狀态,城市的誕生也意味着文明的出現。“中國”也就是最中心的那座城市,也就是首都了。中國曆史上第一王朝是夏朝,其首都大概位于洛陽一帶,是以洛陽就被譽為“天下之中”“中國”。西周時期“宅茲中國”,也就是定鼎洛邑之意。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何尊:中國一詞的最早記錄者

西周推行分封制,其華夏諸侯也将自己的首都稱為“中國”,于是“中國”就遍布黃河中下遊地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用“諸夏”“華夏”“中原”來稱呼黃河中下遊了。中原,也就是“中國”一詞的發展。此後,古文中的“中國”就是中原的意思,是以中原王朝也往往自稱“中國”。

從漢代開始,“中國”一詞的基本含義還是中原,但是已經有了國家概念的萌芽。古代王朝自稱中國,也是标榜正統的表現。而中國古代的王朝大部分是由漢族建立的,那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遼、金、元、清算“中國”嗎?譚其骧認為隻要是清朝版圖内的民族都屬于中國的民族,那麼隻要是建立在清朝版圖内的政權,那也是中國的政權。這個解釋是正确的,但說服力不夠。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中國是不是一定是漢族的中國,隻有搞清楚這個問題,其他疑惑就能消除。中原這塊土地,或者說“中國”這塊土地,最早的居民并非漢族或者華夏族、炎黃族。根據分子人類學研究,最早在亞洲生存的應當是丹尼索瓦人,他們的一些基因還存在現代人類的身體中。到了智人時代,最早遷徙到中國的人類為棕色人種北支(C系),他們的主要後代就是曆史上的鮮卑、契丹、蒙古、女真等。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東亞人類的遷徙

而漢族的祖先為O2系,也就是古羌人,和藏族同源。古羌人到達中國稍晚,但是因為經營農耕而變得強盛,逐漸将C系趕出了黃河流域。當然,還有許多C系留下來了,融入了華夏族。夏朝是古羌人建立的,而商朝是C系民族建立的,西周則是Q系建立的。是以,中原最初也并非隻是華夏族的,而是多個民族共同生存的。除了O系和C系之外,還有N系、Q系等。

二,對峙與征服:弱肉強食的生存遊戲

上古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基本沒有現代的國家觀念,有的隻有戰争與和平,弱肉強食,合縱連橫。上古的華夏族強盛後,将原本生活在中原的“四夷”驅逐到周邊的山區、草原、森林,這是弱肉強食的表現。而草原、森林民族強盛後,也侵擾中原,甚至入主中原,那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例如,北狄和黃帝有淵源關系,曆史上的黃帝統一炎帝、蚩尤部落可能就是最早的遊牧民族南下。到了商朝,武丁等多次北伐鬼方(北狄),使其居民大量淪為奴隸,狄人被迫放棄家園,北遷到了貝加爾湖一帶,成為了丁零,創造了卡拉蘇克文化。此後,丁零又演變為了鐵勒、突厥、回鹘等民族,在曆史上多次侵擾中原。這就是弱肉強食,難以厘清誰對誰錯。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五胡入華,北魏統一,漢族的王朝偏安于南方。但是仔細想想,這些民族許多原本就居住于中原啊,現在他們又回來罷了。其中自然伴随着大量的燒殺搶掠,這是無法避免的。與此同時,南遷的漢家王朝在南方又去搶奪山越、苗族的土地,将之強制編入奴仆,或者趕到更加偏遠的雲貴高原。任何國家民族的曆史都是由一段段血腥的曆史組成,但是我們現在不可能隻盯着這點血腥不放。

北魏統一後,在北方推行改革,使得北方很快安定下來,他們帶來了草原彪悍的民風,以及異域的文化,給以及腐朽的中原文明帶來了新鮮的血液,為隋唐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南遷的王朝,将大量的荒山野嶺開發了出來,擴充了華夏文明的生存空間,為經濟重心的南移做好了準備。凡此種種,都在推動着曆史的進步。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北魏入主中原,那自然也自稱“中國”,因為北魏占據傳統的中國之地;南朝偏安,也标榜正統,自稱“中國”。于是乎,中國分為了南北兩部分,唐朝承認了這種現象,分别編入了《北史》和《南史》,同為中國的正統。在這種過程中,“中國”的概念被擴大了,以前隻是局限于中原,現在還包括了南方。

三,從小中國到大中國

北魏入主中原後,推行了全面的漢化,也推動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很多人就認為,隻要少數民族漢化了,那就是中國的一部分;如果沒有漢化,或者漢化失敗,那就不算是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觀點正确嗎?當然不正确,上文已經提到,中國并非僅僅是漢族的中國,少數民族也是中國的一部分。少數民族可以學習漢族的文化,但保留自己的文化也是天經地義的選擇。

遼國時期,推行了南北官制,以漢治漢,以夷治夷,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遼國一方面在學習漢族的文化,另一方面也在保留自己的傳統,這是無可厚非的,甚至是非常正确的。金國時期,在東北推行猛安謀克制(千戶制度),在中原推行漢制,那也是沒問題的。元朝時期,雜糅各民族的文化和制度,那也是沒問題的。任何民族、任何政權,除非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否則都是不會主動放棄自己的文化習俗和信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後,蒙古族和滿族擁有非常大的世襲特權,而漢族的地位就相對較低,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還是弱肉強食的道理。例如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其民族在古代也就是幾百萬人口,而漢族有幾千萬。如果元朝廢除了蒙古族的特權,那麼王朝的統治基礎很快就被瓦解,哪一個王朝會幹如此傻事呢?這些少數民族就相當于一個王朝的宗族,就好比漢朝會放棄劉氏的特權嗎?明朝會放棄朱氏的特權嗎?

曆史上的弱肉強食,打打殺殺,那都是曆史。最重要的是,人們要如何去吸收教訓,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總結起來,經過了長期的對峙、戰争,各大民族形成了大聚居,小雜居的格局。例如,雲南貴州等省份居住着許多回族、蒙古族,東北,西域又生活着大量的漢族。經過改姓、通婚等形式,各民族出現了大融合。根據DNA檢測,現在漢族人口中有40%的Y染色體并非O2,也就意味着現代漢族之中有很大比例來源于古代少數民族。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各大民族之中,真正血統存在的民族根本不存在,畢竟“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雲南契丹人後裔家譜

随着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中國的認同感是在上升和擴大。例如,唐朝時期,突厥人稱呼中國為“Chin”。到了宋代,西域的喀喇汗王朝(突厥和回鹘人建立)将北宋、遼國和自己都稱為Chin。當然,遼金元清四代也是自稱“中國”。

何為中國?不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難以讀懂中國5000年的曆史

雍正說:“自古中國一統之世,幅員不能廣遠,其中有不向化者,則斥之為夷狄……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并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總結非常到位,古代的中央王朝往往自稱中國,而将周邊的少數民族貶斥為蠻夷,這是一種經濟上、文化上的歧視現象。而隻有認同各民族的文化信仰,經濟生活,才能一視同仁,抛棄“華夷之辨”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念,塑造大一統的“中國”視角。

歡迎關注公衆号:北鬥維斟。本人喜歡曆史,文化,文學,詩詞等,自從畢業以來一直在閱讀,在各大自媒體平台多有創作。我創立了的“北鬥維斟”,主要在于深度解讀曆史以及中國的傳統文化,歡迎你來關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