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秦朝末年,二世胡亥施行暴政,猶過其父,但他又缺乏始皇帝的雄才大略,再加上對内殘殺血親賢臣,寵幸奸臣趙高,導緻内部沖突亦是極為激烈,内憂外患之下,陳涉“
一夫作難而七廟堕
”,天下群雄并起,奮起攻之,大秦帝國動蕩不已。
而在這群雄之巅屹立着兩人——漢王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并在推翻暴秦之後開始争奪天下,這也是著名的“楚漢之争”,至今在我國依然盛行的遊戲規則類似于兩軍對壘的象棋的棋盤之上,兩方中間的邊界就被稱為“楚漢河界”,可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這一戰的結果可謂婦孺皆知,以西楚霸王戰敗烏江自刎,漢王劉邦得天下,“更新為”漢高祖并建立漢朝而告終。
但是項羽的失敗,其意義并不僅僅隻限于軍事,而是一場文化風氣的巨大改變,項羽之死,也為春秋一直奉行,而戰國屢屢動搖的信義之風,徹底拉上了帷幕
。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
項羽,是楚國的名将項燕,他們世世代代都為楚将,封于“項”地,故稱項氏。
如果說楚國最著名的君主是哪個,很可能答案不是楚國最為英明的賢王,身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反而會是楚懷王,隻不過他的出名不是因為其賢良,反而是因為其愚蠢。
當時楚國地域廣闊,又和齊國結下了生死盟約,讓秦國最為忌憚,是以才派出了著名的縱橫家張儀去遊說,隻要楚國和齊國解除盟約,秦國願意以六百裡土地相送。
楚國的許多大臣都說秦人不可信,但是楚懷王卻一意孤行答應了條約,結果這邊失去了齊國這個盟友——甚至反而多了個敵人,那邊張儀卻玩文字遊戲,
硬是把“六百裡”狡辯為“區區六裡”
要說這也就罷了,楚懷王後來又連續做出了幾件荒唐事來,先是為了報被欺騙之仇發兵攻秦,但是沒有了盟友的幫助自然一敗塗地,然後秦楚結盟,楚懷王又拒絕土地,隻要張儀,但結果再次被身邊的女人小人所騙,活生生的又讓張儀“忽悠”了一回,還斥退了忠心耿耿的三闾大夫屈原。
最後楚懷王悲慘的死在了秦國,也成了後世千年的笑柄。
隻不過在當時的楚國人看來,楚懷王隻是被張儀這種小人和秦國的不誠信給坑了,他給了對方足夠的信任,乃是堂堂正正的君子之風,是以都很憐憫他,是以才有這“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辭
而陳涉吳廣起義,借的也正是大楚的名聲,打着項燕的旗号,這才能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天下響者雲集,這裡面也包括了項燕真正的子孫項梁和項羽。
項梁麾下,甘為利劍
項梁是項羽的叔父,向來都有雄心壯志,而且精通兵法,知人善任,是非常優秀的将才。
“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而這時候的項羽還沒有展現出他的統帥才能,更多隻是其強悍過人,力能舉鼎的武力,而項羽也心甘情願的做叔父手下一柄最鋒利的劍,為他斬殺強敵,沖鋒陷陣。
叔侄配合也是十分默契,召集吳中八千子弟兵,雄踞會稽郡以為據點,然後扶持楚懷王的孫子為君主,招攬黥布,蒲将軍,範增,龍且等文武人才——這裡面也包括劉邦,大軍一路向西,屢破秦軍,所向睥睨。
如果事情就這樣發展下去的話,項羽最後隻會以“勇冠三軍”的猛将而著稱,絕不會有那個西楚霸王了,因為他無論如何都不會對他叔父動手的——血親,對于後世許多的帝王家族的人來說都是個笑話,父子相殺,兄弟相殘的大戲不知道上演了多少回,
但對項羽來說,卻是最重的羁絆
但是造化弄人,一路而來的成功讓項梁沖昏了頭腦,被秦将章邯抓住機會,一戰反殺。
破釜沉舟,一戰封神
“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梁一死,有如大廈失去棟梁一般,反秦的大業頓時陷入了一片慌亂之中,此時雖然六國都已經複國,人馬也有不少,卻并無真正足以号令千軍的王者。
而章邯攜殺項梁破楚軍的威勢,率領着手下秦軍橫沖直闖,縱橫捭阖,殺的六國軍隊苦不堪言,瑟瑟發抖,當時最危險的就是趙國,眼看就要再次亡國。
而其餘的五國救兵卻都隻是在旁圍觀,不敢向前,畢竟秦始皇滅六國的暴虐行為還沒過去多久,那一幕幕斬首破城的慘狀還在六國的将士心中回蕩不已,讓他們未戰先怯。
所謂“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項羽明白叔父一死,自己隻是聽命行事,做個沖鋒陷陣的猛将的可能已經不存在了,自己必須要把這個責任承擔起來。
面對六國驚恐的虎狼之秦,他不僅毫無畏懼,反而還更加激發了鬥志和豪氣,他号令手下破釜沉舟,以證明其必勝的勇氣,然後身先士卒,一路九戰九敗秦軍,連斬秦軍名将,讓秦兵主帥章邯心驚膽寒,落荒而逃,最後隻能投降。
而這一戰,同樣也駭的圍觀的六國将士們五體投地——他們似乎發現項羽原來比秦兵更加強悍十倍,是以都是跪行來拜見項羽,西楚霸王一戰成名,成為了六國共有的上将軍。
接下來項羽又率領大軍一路向西,最終親手滅了秦國,在阿房宮付之一炬的熊熊火焰之中,項羽也走向了人生巅峰。
優柔寡斷,屢失良機
滅秦之後,項羽不聽手下據守關中,雄獅天下的正确意見,“富貴還鄉”,後來又覺得楚王坐享其成,根本不配擁有天下,是以索性直接殺之,分封天下于功臣,自己則号稱西楚霸王——其實已然是天下之主。
但是他并沒有想到,那個他從來不放在眼裡的懦弱無能毫無男子漢氣概的劉季,此時竟然慢慢的積蓄着力量,并“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從漢中殺出,要和他争奪天下。
“春,漢王部五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東伐楚。”
其實項羽之前要對付劉邦的話機會實在是太多了,比如鴻門宴,劉邦明知危險都不得不老老實實來參拜謝罪,那時候項羽甚至都無需親自動手,隻要一句話就有無數人可以替他斬殺之。
而且劉邦在和項羽的正面交手之中幾乎未有一勝,不是戰敗就是逃跑,甚至驅車逃走路上嫌老婆孩子耽誤事兒都慌張的丢下了車,最落魄的時候老婆孩子老爹都落在項羽手裡,自己被圍困一隅,朝不保夕。
但是項羽太傲慢了,以為自己一個人就能包打天下,結果反抗他的人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田榮,以及彭越,黥布等重要手下,此外還有他沒有重用反而為劉邦所用的“國士無雙”的韓信。
是以項羽可以打敗劉邦,但後院卻也是四處着火,他一個人再能幹也不可能處處兼顧,而在他最得力的幫手龍且也被韓信斬殺之後,勝負的天平終于倒向了漢王劉邦一邊。
十面埋伏,垓下挽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其實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遠的不說就說項羽的對手劉邦,面對項羽都不知道打了多少次敗仗了,但依然是屢敗屢戰,韌性極強,但是對于之前一直屢戰屢勝,從不知道失敗是何物的項羽來說,這個壓力卻太沉重了。
而當時在垓下項羽被圍,韓信故意讓手下唱起楚歌,以攻敵心——這一招如果放在劉邦身上根本就不叫事兒,之前項羽在城下擺下大鼎要烹殺他父親他都不在乎,還要分一碗肉羹來吃,區區一點攻心之術哪在話下?
但是項羽卻不行,他太高傲,但又太敏感,極為看重榮耀,但又畏懼丢臉,對待身邊人極為親厚,但卻怕讓别人失望...
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是以雖然手下還未失去信心,許多人建議讓他先退回江東,厲兵秣馬,再等時機,但是作為主帥的項羽自己已經先放棄了,還把這一切責任都歸結到了上天身上,最後自刎而死,隻留下了一首悲怆的挽歌,以及戰馬烏骓和愛妃虞姬。
紅塵君說
“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阕,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的這首挽歌,
其實也是信義之君的最後一曲絕唱,至此,誠信待人的君子之風也漸漸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都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功利主義
其實項羽并不是嚴格意義的君子,更加算不上明君,他對敵人太過暴虐,動不動就血洗城池,坑殺降兵,手段狠辣;他對于手下很仁義,但在進行封賞的時候又總是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不通禦下之道;而對于敵人卻又一再縱容,心慈手軟,充滿了婦人之仁。
毫無疑問,這些都是項羽失敗的重要原因,
但我們絕不能否認,項羽身上卻依然存留着春秋以來的那種以宋襄公為代表的誠信重諾的貴族風度,有時候把自己的尊嚴臉面和承諾看的比性命都重
,是以他才甯死也不願退回江東,甚至臨死都把自己的首級送給劉邦手下一個舊識,助他封侯。
“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
但項羽恐怕卻沒有想到,他最後的這點仁義卻也被踐踏的體無完膚——所謂有其上必有其下,他都把自己的首級送給一人了,但是剛一死,屍體就被五個人群起而瓜分,各得一塊,最後也将那份封賞瓜而分之。
而一代英雄,就這樣連一個全屍都沒能留下,這固然說明了項羽的那一套行為模式在戰争中是行不通的,但漢軍的這種吃相,未免也過難看了一些。
此外,項羽身上所代表的那種“誠信自尊”的風氣的破滅,也對後世造成了莫大的影響——上有所好,下必所效,
從此世人越來越是急功近利,為了蠅頭小利而不顧道德,尊重承諾信任别人的那些人,反而成了大家眼中的“傻子”。
比如如今的老人碰瓷,假煙假酒甚至假藥假食品,電話網絡詐騙等等事件層出不窮,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信任越來越少,到處都充斥着如何防騙的宣傳,而被騙的人得到的不是同情,反而是嘲笑。
——
誰讓你相信别人了?誰讓你遵守承諾了?你不是傻嗎?不騙你騙誰?
但其實大家都知道,隻有相信你的人,你才能騙的了他,是以許多騙子往往從親朋好友中下手,可是這騙去的卻不僅僅隻是錢财,更是整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是以李清照才感慨而發“
至今思項羽
”,她其實思念的也并非是西楚霸王,而是那份最簡單的人與人之間的信任。
爾虞我詐,背信棄義,兵不厭詐固然可以在戰場上取得勝利甚至得天下,但安可治天下?
從這個角度來說,紅塵君也有一點懷念項羽,并且假想着,如果楚漢一戰是項羽赢了的話,後世的這種功利之風會不會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