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整理 | 王啟隆

透過「曆史上的今天」,從過去看未來,從現在亦可以改變未來。

今天是 2022 年 1 月 4 日,在 1643 年的今天,英格蘭實體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艾薩克·牛頓出生;牛頓在科學上最卓越的貢獻是微積分和經典力學的建立,而鮮為人知的是,牛頓還曾擔任過英國皇家鑄币局局長,他将英鎊價值與黃金挂鈎,奠定了其後兩百年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使英國率先邁上了近代工業化之路。回顧計算機曆史上的 1 月 4 日,這一天還發生過哪些關鍵事件呢?

1972 年 1 月 4 日:惠普推出世界上第一個科學電腦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圖源:CSDN 下載下傳自東方 IC

在過去,諸如算盤、骨頭、數學表書籍(包括對數表、三角函數表等等)、工程計算尺或機械加法機(adding machine)在數值計算上扮演輔助角色。電腦這詞原本指的是以紙筆執行數學計算的職業人士,這樣的半手動計算工作既繁重又易出錯。現代的電腦以電力驅動,且擁有從信用卡尺寸的簡易裝置到附列印功能的特殊電腦等多種形狀與尺寸。

1972 年 1 月 4 日,惠普推出 HP-35,這是世界上第一款手持科學電腦,也是結束科學家和學生對計算尺依賴的一道福音。HP-35 以其 35 個按鍵命名,重 9 盎司,售價 395 美元。惠普聯合創始人戴夫·帕卡德(Dave Packard)當時對該裝置進行的一項測試是将它扔到他的辦公室地闆上,看看它是否仍然有效,結果成功了。2009 年 4 月 15 日,IEEE 宣布授予 HP-35 型電腦 IEEE 電子工程及計算裡程碑獎。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百度百科

1995 年 1 月 4 日:蘋果開放 Macintosh 授權

1995 年 1 月 4 日,蘋果宣布向 Power Computing 和 Radius 等公司提供 Macintosh 作業系統授權,允許這兩家公司生産“克隆版本” 的 Mac 電腦,這些克隆電腦有時也被稱為 Clonintosh;毫無疑問,蘋果希望通過此舉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但不幸的是,Clonintosh 的功能更加強大,而價格則低于 Mac;受此影響,蘋果的銷售額持續下滑,即使獲得一部分授權費用也無濟于事。1998 年,蘋果的年度營收為 59 億美元,遠遠低于 1996 年的 98 億美元,市場佔有率也降至 4.1%。

喬布斯于 1997 年重返蘋果公司後終止了克隆授權計劃,他在三周内五次親自嘗試重新談判對蘋果更有利的許可協定,用他的話來說,“每次都會碰壁”;這一系列事件讓喬布斯從此對開源與分享作業系統産生了抵觸。對 Clonintosh 的支援首次出現于 System 7.5.1 中,這是首個包含“Mac OS”标志(原始 Happy Mac 啟動圖示的變體)的版本,Mac OS 7.6 是第一個被命名為“Mac OS”而非“System”的系統。這些變化旨在把作業系統跟蘋果公司本身的 Macintosh 的型号分離。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所有其他制造商的 Macintosh 克隆合同在 1997 年底徹底終止,要麼一起停産,要麼就是迎接倒閉。據報道,喬布斯和摩托羅拉首席執行官克裡斯托弗·加爾文之間激烈的電話交談曾經導緻摩托羅拉的克隆合同終止,長期以來備受摩托羅拉青睐的蘋果公司,是以被降級為主要用于 PowerPC CPU 的“次級客戶”。

1999 年,喬布斯與當時的康柏董事長兼臨時首席執行官本·羅森(Ben Rosen)進行了讨論,讓當時全球最大的 Wintel PC 制造商獲得 Mac OS 的許可;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個妙招,然而最終沒有達成一緻,因為康柏不想得罪微軟,微軟自 1982 年成立以來一直與之合作。到 2007 年,康柏與惠普合并五年後,羅森告訴喬布斯,他已經改用 Mac 了。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00 年 1 月 4 日:比爾·蓋茨宣布 Windows CE 改名 Pocket PC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2000 年 1 月 4 日,比爾·蓋茨在微軟的消費電子展上将 Windows CE 3.0 正式改名為 Windows for Pocket PC,簡稱 Pocket PC。簡而言之,就是把 Pocket Word 和 Pocket Excel 等一些日常所需的辦公軟體的袖珍版裝進 Pocket PC,并同時大幅加強娛樂方面的性能。根據微軟的解釋,Pocket PC 是“一個可以用于收發和儲存電郵、能作為通訊錄、日程記錄、工作安排、多媒體檔案播放、遊戲、與 MSN 交換文字訊息、浏覽網頁及其他功能的手提裝置。”

在蓋茨宣布消息後,許多廠商加入 Pocket PC 陣營,其中包括 HP、Compaq、Casio 等一些著名廠商。以 Compaq 的 iPAQ 3630 的誕生為标志,支援和加入 Pocket PC 陣營的廠商開始變得越來越多。與 Pocket PC 同時期的另一種常見的掌上電腦作業系統是 Palm OS,與之相應的掌上電腦稱為 Palm。還有少量掌上電腦使用 Linux 作業系統。

随着 Windows Mobile 系統和手機的不斷發展,不少行動電話開始以 Windows Moblie 為作業系統,Windows Moblie 本身亦加入了對行動電話的支援。一時間,基于 Windows Mobile 作業系統的手機成為了高端智能手機的象征。2007 年之後,以 Windows Moblie 為作業系統的 Pocket PC 和行動電話的市場佔有率開始連續下滑,越來越多的行動電話都以 Android 為作業系統,而蘋果 IOS 作業系統也占據了市場的大量份額。windows mobile 系統之後,微軟釋出了 UI 界面大幅改進的 Windows Phone 7 作業系統作為其繼任者。随後又釋出了 Windows Phone 8 作業系統。不過目前來自微軟作業系統的手機占據全球手機市場佔有率仍舊極其微小。

2001 年 1 月 4 日:林納斯釋出 Linux 核心源代碼的 2.4 版

2001 年 1 月 4 日釋出的 2.4.0 版 Linux 核心,添加了對 Pentium 4 和 Itanium(後者引入了由 Intel 和惠普聯合開發以取代舊的 PA-RISC 的 ia64 ISA )以及更新的 64 位 MIPS 處理器的支援;IA64 是當時 Intel 的下一代主力伺服器端産品,Linux 作為最早支援 IA64 的作業系統,本身就證明了 Linux 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這也在未來成為了 Linux 進入企業級市場的一個契機。此外,2.4 加入了完全資料總管的支援,在 Linux 核心中對 PCI 等資源的配置設定變得更加智能化,這使得即插即用裝置在 Linux 上得到了更好的支援。2.4 核心還開放了對藍牙裝置的支援,以及在法律問題上的一些修正。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Linux 2.4.0 核心也和 Linux 的通用公共許可證(GPL)有些淵源,而這要從林納斯·托瓦茲對于 Linux 商業化的态度說起。起初,林納斯将 Linux 置于一個禁止任何商業行為的條例之下,但 0.12 版本之後改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第二版。該協定允許任何人對軟體進行修改或發行,包括商業行為,隻要其遵守該協定,所有基于 Linux 的軟體也必須以該協定的形式發表,并提供源代碼。林納斯曾經公開聲稱,将 Linux 置于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之下是他一生中所做的“最好的決定”。

Linux 核心明确地僅發表在 GNU 通用公共許可證(GPL)第二版下,而不向被許可方提供選擇“任何更高版本”的選項(這是常見的 GPL 擴充)。關于如何輕松地改變許可證以使用後來的 GPL 版本(包括第 3 版)以及這種更改是否合乎需要,當時存在着相當多的争論。林納斯本人在版本 2.4.0 的釋出中明确指出,他自己的代碼僅在版本 2 下釋出。然而,GPL 的條款規定,如果沒有指定版本,那麼大家就可以使用任何版本;并且艾倫·考克斯指出,很少有其他 Linux 貢獻者指定了特定版本的 GPL。

2006 年 9 月,對 29 位核心程式員的調查顯示,其中的 28 位更傾向于使用 GPL 第二版(GPLv2)而非當時的 GPL 第三版(GPLv3)草案。林納斯對此評論說:“我認為一些外界人士……相信我才是那個古怪不合群的人,因為我這麼大張旗鼓地不做 GPLv3 的忠實粉絲。”決定不采用 GPLv3 作為 Linux 核心許可證的林納斯,在幾年後甚至還重申了他對 GPLv3 的批評。

2009 年 1 月 4 日: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

首個科學電腦誕生;中本聰建立創世區塊|科技史上的今天

區塊鍊(blockchain)是借由密碼學串接并保護内容的串連文字記錄(又稱區塊)。每一個區塊包含了前一個區塊的加密散列、相應時間戳記以及交易資料,這樣的設計使得區塊内容具有難以篡改的特性。用區塊鍊技術所串接的分布式賬本能讓兩方有效記錄交易,且可永久查驗此交易。區塊鍊技術是金融科技領域乃至整個 IT 領域的重大技術創新。

目前區塊鍊技術最大的應用是數字貨币,例如比特币的發明。因為支付的本質是“将賬戶 A 中減少的金額增加到賬戶 B 中”。如果人們有一本公共賬簿,記錄了所有的賬戶至今為止的所有交易,那麼對于任何一個賬戶,人們都可以計算出它目前擁有的金額數量。而區塊鍊恰恰是用于實作這個目的的公共賬簿,其儲存了全部交易記錄。在比特币體系中,比特币位址相當于賬戶,比特币數量相當于金額。

2009 年 1 月 4 日,比特币協定及其相關軟體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建立了“創世區塊”(Genesis block);創世區塊是區塊鍊中的第一個區塊,是所有區塊的共同祖先,這意味着從任何區塊開始向後回溯,最終都将到達創世區塊。創世區塊不需要被驗證,是以創世區塊中的資料可以随意寫入,而其他資料的寫入都需要遵循特定的規則。因為創世區塊被中本聰編入到了比特币的用戶端軟體裡,是以每一個節點都始于至少包含一個區塊的區塊鍊,這能確定創世區塊不會被改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