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其實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中,有一場戰役失敗得相當離奇,就是那場李信率領20萬大軍滅楚結果被反殺的故事。

大家對于此事的評價通常是毛頭小子終究不可信。你看人家王翦,老成持重經驗豐厚,就這樣人家都沒敢張狂地宣稱20萬大軍就能橫掃楚國,而是堅持一定要60萬,可見楚國實力不容小觑。

但實際上,李信輸得相當冤枉。本來他一開始仗打得挺順利,結果後院起火,有人在背後捅他刀子。沒辦法,他隻好掉過頭來平叛,結果被楚國名将項燕和這位神秘人物雙重夾擊,慘敗而歸。

導緻李信大敗的始作俑者,正是出任了十多年秦國丞相、并同秦始皇有血緣關系的昌平君熊氏芈姓名啟。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昌平君的身世

秦昭王35年,秦楚關系進入短暫的和平時期,為了表示誠意,楚國把太子熊元送到秦國做人質,和他同行的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

戰國時期各國王室之間互相通婚,公主嫁給外國王子,王子們到别的國家當人質,這是國際關系的常态化操作,沒什麼大驚小怪的。

比起秦始皇苦逼的老爹赢異人,楚元的日子明顯要好過很多。在他做人質期間,把持秦國國政的是以宣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集團。

宣太後就是電視劇裡芈月的原型,真實名字已不可考,按照後宮通俗叫法被稱為芈八子。

有了楚國外戚的照顧,熊元在秦國每天吃吃喝喝不說,還娶了一房媳婦生了個兒子,就是昌平君熊啟。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熊啟生母的身份據李開元老師推測應該是秦國公主。人家熊元是楚國太子,娶秦國公主為妻合情合理,況且秦昭王孩子一大堆,與楚國親上加親的可能性非常大。

秦昭王44年,楚頃襄王病重,熊元想趕緊奔回楚國繼承王位。結果老丈人秦昭王橫加阻攔,說什麼都不讓熊元回國。

他當然不是舍不得這個便宜女婿,而是想借機獅子大開口狠狠宰楚國一把,這可把熊元急壞了,老爹可不止生了他一個兒子,萬一他回不去,王位就得拱手讓人了。

關鍵時刻春申君獻策,讓熊元假扮成馬車夫跟随楚國使團悄悄離秦,自己則呆在秦國混淆公衆視線。

熊元興高采烈上演了一場“勝利大逃亡”,9歲的熊啟則與母親被抛棄在了秦國。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昌平君在秦國的地位

雖說熊啟小小年紀就跟老爹分離,或許終生都沒能再見面。但因為他是秦昭王的親外甥,身上既流着楚國王族的血液,又流着秦國王室的血液,他在秦國也受到了優待,日子順風順水。

此時,在趙國當人質的嬴異人也采用了逃亡的方式跑回秦國。他在呂不韋的運作下認老爹孝文王的正妻華陽夫人當媽,最後順利得到了王位。

華陽夫人也是楚系出身,算起來應該是熊啟的舅媽。她不能生育,自然要在楚系勢力中尋找可以挑大梁的人,聰慧堅毅的熊啟自然成為了華陽夫人的依仗,她很寵愛這個機靈的外甥。

可以想象,嬴異人在回國之後應該會和自己的這位表弟交往密切。

嬴政13歲繼位後,秦國朝堂上主要的勢力有三股,分别是楚系、趙系和韓系。這其中以華陽太後為首的楚系外戚勢力最大,趙國次之,韓系因為夏太後死的早,很快就被踹出了曆史舞台。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當時趙系出身的呂不韋擔任相國,也就是丞相一職,楚系出于維護自身利益的需要,自然也會在重要職位上安插人手,作為楚系出身的傑出人物,熊啟得到了重用。

李開元老師推測在秦始皇繼位之初,被委政的大臣除了呂不韋以外,還有昌平君熊啟和身份無法确認的昌文君,他們的地位僅次于呂不韋,這點也可以從秦王政9年的嫪毐之亂中看出來。

嫪毐發動叛亂,目标并不是秦始皇,而是打算消滅掉楚系外戚的勢力順帶收拾呂不韋,他這樣做對秦始皇其實是有利的。

但年僅22歲的秦始皇憑借卓越的政治智慧,迅速做出剿滅嫪毐的判斷。在他的心目中,比起楚系外戚,嫪毐的勢力才是最不好控制的一股力量,必須當機立斷以絕後患。

關鍵時刻秦始皇釋出《攻毐令》,指令相國呂不韋、昌平君、昌文君共同出兵攻打嫪毐。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呂不韋商人出身,是玩謀略的高手,帶兵打仗完全是門外漢,平定嫪毐之亂的首功之臣其實是昌平君熊啟。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擅于給人排位次,呂不韋當時是相國,而昌平君僅排在呂不韋之後,根據秦國的制度,昌平君應當是禦史大夫,在秦國地位很高。

嫪毐之亂後的第二年,呂不韋受到牽連被罷相,然後史書上關于秦國丞相的記載就出現了十七年的真空。此時正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關鍵時期,可以推斷秦國必然有一位強悍的丞相來輔助管理朝政,他是誰呢?

1982年發現的一支破破爛爛的秦國銅戈解開了這個秘密。銅戈上出現的“十七年,丞相啟”等字樣,經專家确認後,呂不韋的繼任丞相正是昌平君熊啟。他擔任了11年的秦國丞相,在任期間他和王翦一個對内一個對外,輔佐秦始皇消滅了韓、趙、魏等國,立下無數功勞。

這樣一位能力出衆的人物,為何會當上了楚王,又反叛自己的表侄嬴政呢?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昌平君反叛的原因

秦王政17年,楚國勢力的中流砥柱華陽太後病逝,在高層引發了政治動蕩。失去靠山的楚系外戚勢力衰落已成定局,昌平君此時的心情必然是惴惴不安。

4年以後,羽翼豐滿的秦始皇打算滅掉楚國,召集重臣前來商議。因為李信隻要20萬大軍而王翦需要60萬,是以秦始皇對王翦非常不屑,把他貶斥出京回家養老。

沒多久,昌平君也被罷相并遷徙到郢陳。

這哥倆曾是秦始皇的左右手,卻在同一年遭到貶谪。其中原因可能是年輕的秦始皇想要建立一個不帶外戚色彩的高度忠實于自己的新班子,也可能是昌平君因為某種原因反對攻打楚國而觸怒了野心勃勃的皇帝。

但秦始皇将昌平君遷往郢陳是有深意的,因為他剛剛在郢陳平定了一場叛亂。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這場叛亂是南韓人發動的。我在前一篇文章提到過,韓王安曾想出個絕妙的修建鄭國渠的主意,打算拖垮秦國。結果弄巧成拙,秦國修建鄭國渠後國力大增,回身就把南韓滅了,韓王安是以成為秦滅六國的第一位進階俘虜。

本來人家韓王安呆的好好的,南韓人非得造反想要擁立他重新複國,國沒建成韓王安還被砍了腦袋。

郢陳這個地方原本屬于楚國,後來被秦國占領,類似于現在的“三不管”地帶,人員構成相當複雜。

楚國一看有機可乘,立刻在邊境蠢蠢欲動。秦始皇把表叔昌平君派到郢陳,既有讓他遠離政治中樞的貶谪含義,又有讓他安撫人心的想法。

然而,秦始皇對這位老實巴交的表叔看走了眼。昌平君到了郢陳後沒多久,就被當地的反叛氣氛同化,趁着李信攻打楚國之際,他在背後叛亂,打了李信一個措手不及,20萬秦軍損失慘重。

昌平君反叛的原因從表面上來看因為他也算是楚國公子,可能秦始皇要消滅楚國時他内心深處沉睡的愛國基因被喚醒,是以奮起抵抗。

當時愛國人士也是有的,那就是給我們争取到三天假期的屈原,從昌平君身上,看不到多少愛國的痕迹。按照國籍來說,他是在秦國出生秦國長大,應該算作秦國人,也許從小到大他一天都沒去過楚國,又哪裡來的愛國呢?

昌平君在政壇上混迹多年,政治人物從不講什麼情懷,隻講目的。

自從華陽太後去世、自己又被放逐到郢陳後,昌平君就已經很明白,他在秦國的政治生涯已經結束,如同一潭死水再也掀不起波瀾。既然在秦國沒有任何機會,他隻能另尋出路,此刻重拾楚國王子的身份對他來說相當有利。

于是倒黴的李信成為昌平君雄起路上的被清理的第一個目标。

秦始皇表叔昌平君:當了11年秦國丞相,卻叛秦并大敗20萬秦軍

可昌平君得意的太早了,秦始皇看到戰場形勢不妙,迅速放下身段請老将王翦出馬,給他配備了60萬人馬外加充足的糧草。王翦吸取了李信失敗的教訓,兵分兩路,一路圍攻昌平君所在的郢陳,另一路直奔楚國首都壽春而去,俘虜了楚王負刍,楚國滅亡。

這之後昌平君被楚國大将項燕擁立為楚王,繼續與王翦對抗。昔日的同僚變成了今日的敵人,縱然昌平君文武雙全,也難以抵抗秦國的虎狼之師,最後落得個兵敗身亡的下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