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她的傳說,一千多年從沒中斷過,史書、文獻、傳記、小說、雜談甚至坊間野史都有她的蹤迹。
關于她的為人,有的贊她“有文詞,明習吏事”,是位博涉經史、研精文筆的多才多藝的女才子;有的敬畏她是“恒掌宸翰”“稱量天下”的賞罰評判者;更有的鄙視她是八面玲珑、左右搖擺的牆頭草;甚至罵她是淫亂宮闱、幹涉朝政的奸佞小人。
那麼她是誰?為何會有不同的評價?
她就是處于大唐王朝,年僅14歲就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并在武則天、唐中宗李顯時期執掌朝柄30餘年,兩度成為皇帝身邊的“貼身秘書”的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出身官宦世家。祖父上官儀就是因起草廢黜武則天的诏書而被殺害的。上官家族遭滅門之禍,于是才有了上官婉兒與其母入宮為婢的悲劇結局,而造成上官家族悲劇的罪魁禍首就是武則天。
上官家族的不幸遭遇,不僅沒有對上官婉兒的政治前途産生任何影響,反而成就了這位才女。更令上官婉兒出乎意料的是,冤家相逢,武則天不僅沒有歧視與防範她,反而對這位上官家族的後代寵愛有加,将大權放心地交給她,并委之以重任,對上官婉兒照樣提拔重用。
她能夠得到武則天、唐中宗李顯的賞識,是聰明過人,善寫文章,且“明習吏事”,被武則天發現後須臾不離身邊, 成為武則天的得力助手;豐富的政治經驗與娴熟的處事技巧被李顯發現後,成為李顯的後宮昭容。
上官婉兒讀透了武則天的性格與喜好,确切知道武則天喜歡什麼樣的管理方法與傳達方式。與此相适應,上官婉兒做事既能充分把握時機,又善于随機應變。這是她長期跟随武則天練就了一雙明察秋毫之慧眼的結果。當年徐敬業因反對武則天臨朝稱制在揚州起兵造反,武則天問該做何處理,上官婉兒毫不猶豫地提出馬上發兵鎮壓,深得武則天心意,二人不謀而合。
唐神龍元年 (705年),武則天被逼退位,唐中宗李顯繼位。上官婉兒不僅沒有退出政壇,反而受到重用,得到李顯的寵信,專掌制命一事。她遠見卓識、治國理念及作為得到了李顯的認可,并像武則天一樣放心大膽地将政治大權托付給她。
曆史學家多認為上官婉兒是一位圓滑、狡黠的投機者,品行未必有多麼高潔。她始終以個人利益為中心,不僅能在瞬息萬變的情況下不斷地調整政治趨向,而且還能依據各勢力間的力量對比情況,左右逢源地遊走于朝堂各大政治勢力之間。其實,如果她不采取圓滑善變的手段,就根本無法在殘酷複雜的政治鬥争中生存。
面對猜忌多疑、對權力有着強烈控制欲的武則天,作為政敵之後的上官婉兒要在這樣的環境中活命,除了在草诏中抑唐揚武地迎合讨主子歡心外别無他法。在武則天經年累月的管束和熏陶下,她逐漸成了武則天身邊忠心耿耿的詞臣和可信賴之人。唐中宗李顯一朝,她不僅以皇妃身份專掌诏命,為被殺的家人平反追封,權傾朝野,而且還在宮外置宅,自由出入宮掖,這樣,友善了她與外朝官僚交通,内外勾連,此時其權勢已不局限在宮掖之内,而宮内妃主政治勢力向外朝滲透與擴張也成為中宗朝政治的一大特色。
神龍二年(706),武三思在韋後、安樂公主的支援下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範、敬晖等人,韋後投其所好地甘願将情人武三思拱手相讓上官婉兒,從此上官婉兒又投靠了權傾朝野的武三思,投入韋氏集團的懷抱而打壓皇室。唐中宗李顯登基後,太平公主成了新崛起的政治新貴,上官婉兒又将新情人崔湜推薦給了太平公主。
隆元年(710),相王李旦第三子臨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在長安發起宮廷政變。上官婉兒又準備投靠新崛起的政治新貴李隆基,但因表忠心不成而被殺。
從她悲慘的身世與左右搖擺的處世方式可以窺見性别與政治、經濟之間的複雜關系,尤其是一個身處權力漩渦中難以自拔的女性生存的艱難和無奈。她在變幻莫測的環境中長大,對宮廷政治鬥争的複雜性和殘酷性耳濡目染,為了在殘酷的環境中生存,她總是竭盡所能地讨好每一股政治勢力,在權衡利害關系中搖來擺去,在朝三暮四中不斷選擇投靠到新主子的麾下。
究其根源,或源于其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做人缺乏起碼的道德底線,而很難赢得他人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