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中國古代小說,尤其是裡面的梁山一百單八好漢,更是許多少年曾經的偶像。水浒的前半部分寫的都是不平則鳴,快意恩仇的故事,讓人十分愉快;而後半部分則是許許多多的憋屈的事情。尤其是宋江征方臘時,108将成堆的死亡,是最虐心的一段。那麼,方臘僅八員上将,為何能讓梁山損失大半好漢?專家:不在一個層次。

在征讨方臘之前,梁山好漢看起來特别的強大。在征讨遼國的時候,108将甚至都沒有一個受傷的,感覺就是一路平推過去的。但是,這種情況在後期逐漸就改變了,尤其是在征讨方臘的時候。這群“魔君”仿佛戰鬥力都下降了一般,連方臘這樣的“小毛賊”都打不過了,好漢們一堆一堆的死。
而方臘真的算不上能夠與梁山相提并論的勢力,梁山光是将領就有108員,而方臘卻隻有八員大将。是什麼造成了梁山居然在方臘這裡一連損失了70位好漢,把整個梁山的家底都給敗光了呢?專家研究水浒之後提出:此時的梁山實力已經和方臘實力不在一個層次了。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以下四點原因。
首先,方臘為主場作戰,水浒為客場作戰。曾幾何時,水浒好漢也是非常厲害的,宋朝幾次派出數萬大軍,都被水浒好漢在梁山把他們打得大敗,為何到了方臘這裡不一樣了呢?因為曾經的水浒好漢是憑借着梁山的地理優勢,梁山好漢“保衛家園”的人心打宋軍,而現在這些優勢則轉移到了方臘手裡。
梁山所去的地方,都是方臘的地盤,還有一群跟着方臘起義的“反賊”。他們知道,一旦被宋江打敗,自己這群“反賊”絕對是要被株連三族以上的。是以,為了自由,為了自己家人的安全,方臘的手下都在拼死反抗。但是宋江的部下卻沒有這個勁頭,他們是在别人的地盤上替别人打地盤,跟自己沒啥關系。其次:
“國之貧于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财竭,财竭則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虛于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曾經梁山好漢在梁山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回山裡喝口酒,吃幾塊肉,心裡舒服得很,朝廷卻拿他們沒辦法。可是,現在他們在别人的地盤上,别人想打就打,想守就守,形式和心理完全不一樣。最重要的是,朝廷的後勤保障并不會像梁山那樣好,好酒好肉也不會給他們這群曾經的“反賊”。是以這戰鬥力就大打折扣了。
第二點,則是梁山團隊已經損失許多,方臘則勢力正盛。梁山在征讨方臘之前已經南征北戰打過了好幾次,雖然那幾次主将損失的不多,但是士兵的損失是在所難免的。而梁山前期之是以能打仗,一個重要的原因也是這群能征善戰的老兵。朝廷對于梁山的損失,并沒有過多補充——即便補充,也是那些戰鬥力很差的宋兵,是以宋江軍遜色于方臘許多。
其次心态完全不一樣。宋江的軍隊對這場戰鬥的看法是:自己無緣無故跑來送死;而方臘的軍隊對這場戰争的看法則是:保護自己,保護自己的家園,打敗了可就要誅三族以上了。宋江團隊前面幾次南征北戰,每一次都打了大勝仗,但是朝廷卻并沒有給他們什麼實質性的獎賞,反而把他們的老弟兄害死了一個又一個。
是以梁山總體上就是覺得:這仗打赢了也沒什麼好處,打敗了或許後半生還能安穩一下。是以梁山面對方臘的時候,都是一種消極态度,除了宋江等少數人之外。而方臘那邊,能不能活命,能不能做皇帝,都看這一仗的結果。這樣一對比,雙方的鬥志、軍心完全就不在同一個層次。
最後,梁山因為招安已經成了一個人心喪盡的團隊,而方臘卻因為梁山的到來變成了一個團結的團隊。梁山招安其實很大程度上都是宋江一個人的想法,絕大多數人對于招安都是持反對意見的。比如武松、魯智深、李逵等人,都曾經直接站出來表示自己反對招安,是以他們現在都處于一種極度不舒服的狀态。這樣的軍隊能好好打仗才怪呢!
是以,從以上四點可以得知,宋江的軍隊和方臘當時的實力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即便方臘隻有八員大将,也可以讓宋江損失慘重。《水浒傳》是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說,但是如果沒有名家點評,我們看的時候往往是盲人摸象。就比如,許多讀者看到宋江征讨方臘的時候都會奇怪:為啥梁山戰鬥力如此下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