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鮮為人知的一場天災,導緻死亡人數上億,怎麼回事?
前言
天災、人禍,不管是哪一樣都會給國家、給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人禍尚能避免,若是碰上天災,那真的苦不堪言。在自然災害面前,人類是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類的力量又是如此的渺小,老輩常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誠然,我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這又如何?打不倒我的隻會讓我更加強大,是以有一個詞語叫:多難興邦!

1、 一場大雪的''天啟''
提起人禍,你能想到什麼?烽火戲諸侯、五胡亂華、八國聯軍……那麼天災呢?人們往往想到的是近現代史裡的地震、洪水、雪災、疫情,因為親身經曆過,是以格外的影響深刻。實際上中國曆史上也出現過不少的天災,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死亡人數超過2億,若不是那場天災,中國人口恐怕早就超過20億了。
這場天災就是發生在明末的小冰河時期,天災并非沒有預警,《雲南通志》中記載了這麼一段話:
神宗萬曆四十六年冬十二月,廣東雪,時恒陰,寒甚。白晝雪,下如珠,次日複下如鵝毛,曆六日至八日乃已,山谷之中峰盡壁立,林皆瓊挺,父老俱言,從來未有,此後連歲皆稔。
萬曆46年的時候廣東下來一場大雪,俗話說''瑞雪兆豐年'',人們都沉浸在這場大雪會為來年帶來一場大豐收的美夢中,卻不曾想到,這并非什麼''瑞雪'',而是一場''催命雪''。從這場大雪開始全國的氣候愈發異常,或許是冥冥中注定,明熹宗年号便是''天啟'',朱由檢登基之後,懷着一番壯志,打算讓此時暮氣沉沉的國家重新煥發光彩,連年号都精挑細選,最終決定了''崇祯''。
2、 天災不斷
小冰河時期持續時間很長,跨越兩個朝代,明朝滅亡不能不說沒有天災的因素。崇祯帝在位期間,氣溫持續下降,冬天冷到了極點,無數的貧苦人民在冬天被活活凍死。除了極冷的天氣外,還有持續的幹旱,這對農業生産是毀天滅地的打擊,人們沒有衣服禦寒,還要忍受饑餓,即使崇祯皇帝殚精竭慮,也無法抵抗天災帶來的禍患。
北方和南方氣候不同,南方溫暖濕潤,可在氣溫異常寒冷的小冰河時期,南方的河面都覆寫上厚厚的冰層,素來寒冷的北方,情況可想而知。這場天災除了引發朝代的更疊以外,還造成全國人口銳減。
古代人迷信,認為天災不斷是不是皇帝品行有虧?據史料記載,崇祯元年不斷出現旱災、蝗災,還有随之而來的瘟疫,崇祯皇帝在位期間下過六道罪己诏,希望上天憐憫他的子民。可是百姓還是顆粒無收,山裡的野草連根吃,吃完就啃樹皮,樹皮沒有了,就開始吃觀音土。
人們在絕望中死去,堆積的屍首和幹燥的環境成了細菌的溫床,光是在瘟疫中死去的人數高達千萬。在《花村談往》中遭遇描述了當時的慘狀:兩人一前一後的騎馬,前面的人一回頭,發現後面的人已經死了,死前還保持着揚鞭子的姿勢;一個官員的仆人因為瘟疫死了,他派人去買棺材,結果派出去的人就死在了棺材鋪裡。
上有天災,下有人禍,明朝末年整個朝廷内部已經腐爛不堪,百姓遭受天災已然叫苦連天,還要忍受朝廷的壓迫,這時候不反也是死,反也是死,李自成一呼百應,流民跟随着他一路打到京都。當時的京都是個什麼情形呢?曰:''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
3、 小冰河時期
這場低溫引發的一系列災難一直到順治年間才漸漸好轉,糧食的問題也在洋芋、玉米等耐低溫的農作物來到中國之後發生了改變。其實中國曆史上一共經曆了四次這樣的時期,除了明末清初的這次以外,還有殷商末年、東漢末年以及唐代末年。
天災引發人禍,在戰争中死去的人也不計其數,況且這場天災并不是針對中國,而是整個世界範圍内都受到了影響,隻不過在中國的情況更加嚴重而已。是什麼導緻了''小冰河時期''的出現呢?科學家研究表示,這一切都與太陽有關,甚至預言了下一次''小冰河時期'';來臨的時間。
我國自建國以來也遭受了好幾次天災,每次都萬衆一心挺過去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就把這些災難當做上天的考驗,相信每度過一次災難,我國的人民都會更加團結,我們的祖國都會更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