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展現沈陽曆史文脈

展現沈陽曆史文脈

遼代金面具。 動脈影攝

近日,籌建36年、啟建3年多的沈陽博物館正式向公衆開放,成為東北地區文化新地标。

遼甯沈陽作為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一直沒有一座城市綜合博物館。沈陽博物館的建成,填補了這一空白。沈陽博物館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展陳面積約6700平方米,共有文物2535件(套),開館之際推出五大展覽,全面反映沈陽曆史文化。

衆多珍品首次展出

走進沈陽博物館《沈陽曆史陳列》展,這座城市漫長而豐富的曆史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11萬年前,這片土地上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迹。7200年前,新樂文化先民于此繁衍生息。3000多年前,多支青銅文化交流融合。2300年前,燕國在此設郡建城。秦漢時沈陽屬遼東郡,唐代屬于沈州,遼金時期沈州繁盛,元代改沈州為沈陽路,沈陽這一名稱首次出現在曆史上。清代沈陽為陪都盛京,備受尊崇。經曆了近代風雲和抗戰硝煙,1948年沈陽解放,古城翻開了新的輝煌篇章。

《沈陽曆史陳列》展彙聚了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70餘年的考古成果,許多珍品為首次展出。1965年發掘出土、半個多世紀以來從未展出過的鄭家窪子青銅短劍墓精品文物首次集體亮相,向世人展現東北系青銅短劍文化的風采。葉茂台遼代蕭氏家族墓出土的諸多文物世所罕見,如品級極高的白玉帶飾、精美的遼雞冠壺、白瓷三連粉盒等,反映了遼代民族交融的盛況。曹雪芹祖輩曹輔墓志首次展出,為曹雪芹籍貫研究提供了有力物證。此外,還有最早記錄“沈州”字樣的遼代石函,發現于舍利塔中的明宣德爐,承載供養人禮佛誠心的虬龍淨瓶……

根據文物的珍稀程度,沈陽博物館評選出3件“鎮館之寶”:遼代金面具為遼甯地區首次發現,全國也僅有3件;遼代白釉黑彩梅瓶為海内孤品,是目前所見秋捺缽狩獵場景首次出現在瓷器上;白釉褐彩梅瓶繪有精緻的牡丹圖案,證明釉下彩工藝在遼代已經出現,比以往認知提前了近半個世紀。

數字化展示亮點紛呈

沈陽博物館在“可看、可聽、可觸摸、可互動”上下足功夫,館内數字化應用項目多達24項。多個展廳設有多媒體數字懸浮導覽裝置,觀衆可以觀看重點文物的360度高清動态圖,還可以聆聽VR講解。

博物館一層300平方米的高大開闊空間裡,高達9米的冰屏令人震撼,以日晷為設計靈感的“陽光曆史時鐘”,讓置身其中的觀衆感受到沈陽曆史的更疊、時空的變換。在“沈陽源流”廳,一組新石器時代漁獵、祭祀的全息影像,再現了7000多年前新樂先民的日常生活。在“天眷盛京”廳,以光影變幻的形式展現了王公貴族與黎民百姓共同安居的“盛京十二時辰”。在“近代風雲”廳,還原了沈陽舊日街市場景,站在一家店鋪的二樓向窗外望去,可以看到三維投影的景象——解放軍和市民歡慶沈陽解放,整個城市氣象一新。

博物館裡還設計了一座座“曆史之門”,以實物和光影結合,引導觀衆融入曆史情境之中。在新石器時代與青銅時代的過渡區域,火光穿透層層玻璃,呈現出奇幻的鏡像空間;在遼金時代展區,真實的商鋪與虛拟的小橋流水融為一體,讓觀衆感受千年前沈州的市井繁華;在沈陽著名文物“大十面”展區,石碑上早已模糊不清的文字,通過投影技術重制眼前。

推出遼河流域主題大展

除了展示沈陽本地文物,沈陽博物館還聯合多家博物館推出跨年大展——《璀璨·融合——遼河流域博物館館藏精品荟萃》展。該展覽荟萃遼河流域21家博物館的450餘件(套)精品文物,首次集中展現遼河文明。

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豬龍,講述着5000多年前紅山文化的璀璨;來自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的巨形石磬,至今仍能奏出清越的樂音;西遼河流域的商周青銅重器,證明遼河文化演進與中原文明同步;華美絕倫的前燕金步搖,展現了鮮卑族的精緻生活和工藝水準;成套的音樂演奏瓷俑、胡人俑等,反映了唐代遼河流域人口彙集、經濟繁榮;遼代特有的雞冠壺、雞腿瓶,讓人驚歎連連……

為了促進文化交流互鑒,沈陽博物館還組織舉辦“遼河流域曆史文化論壇”,邀請海外專家進行線上講座。

打造“人民的博物館”

沈陽博物館的定位是“沈陽人民自己的博物館”,建設期間即推出“百萬收藏計劃”,面向公衆征集記錄沈陽人民生活履迹、具有沈陽獨特文化印迹、展現沈陽城市發展建設曆程的藏品。活動開展月餘,已收到沈陽市民捐贈的藏品數百件,并在開館當日舉辦了專場捐贈儀式。

位于沈陽博物館三層的家庭教育廳是專為少年兒童打造的體驗空間,開館後啟動首場研學活動,以“沙盒探寶”“穿越千年”等為主題,讓孩子們通過“學前思”“學中遊”“學後醒”的過程,了解沈陽曆史文脈。

結合館藏特色文物,沈陽博物館推出了系列文創産品,并制作了10款文物主題紀念章,放在各個展廳門口,吸引了許多觀衆前來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