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這一天,第二師團主力集結于葦塘溝,但原計劃從齊齊哈爾南下的第四混成旅團卻因為鐵路被破壞而未能如期到達哈爾濱。
時間已經被浪費了這麼多,沒法跟本莊繁和參謀本部交代啊,不等了,我們先上。第二天,多門下令第二師團向哈爾濱發起攻擊。
第二次哈爾濱保衛戰打響了。很多人知道此戰是通過李幼斌版的《闖關東》,但當時戰況其實比藝術創作更為慘烈。江橋抗戰時期,日軍對馬占山是相當輕視的,投入兵力也未一步到位,直到發現對手不比尋常時才逐次增加,實際上相當于用最為兵家所弊病的“添油戰術”在打仗,這也是馬占山一開始能打勝仗和占到優勢的一個重要原因。

哈爾濱保衛戰卻不一樣。一方面,在江橋戰後,即使驕橫如關東軍也意識到,東北軍并不都是“豆腐軍”和“太監軍”,能戰之将、善搏之士也大有人在,另一方面,關東軍進攻哈市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盡量避免進入城市打巷戰,以便確定他們“獵獲”的哈爾濱能夠完整無損。是以之故,第二師團一上來就用了全力,一點沒有藏着掖着的意思,而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日僞軍要遠超自衛軍。除精銳的第二師團傾力以戰外,還有于琛澄僞軍五個旅一直在給日本人鞍前馬後地賣命。
前面是黑壓壓的日僞軍,身後是哈市的關東父老,李杜面臨着一場生死大考。他的答卷是:“知其難為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
在哈市外圍,自衛軍事先設定了兩道防線。第一道是前哨陣地。第三旅團與五個旅的僞軍組成右翼縱隊,第十五旅團組成左翼縱隊,氣勢洶洶地朝前哨陣地撲了過來。
李杜考慮到因時間倉促,前哨陣地上有的地方連簡易工事都未來得及構築。如果硬拼,傷亡太大,于是指令部隊退出該陣地,轉入作為主陣地的第二道防線。
到此為止,多門還算是心情舒暢的,但是第二天他的日子就沒這麼好過了。因為大家都很清楚,這一天最關鍵。為了打好這一仗,李杜把手裡幾乎所有的牌都用了上去,包括那個寶貝一樣的炮兵營,他自己也親赴一線督戰,以振奮官兵士氣。
日軍來的還是昨天那些,連擺的造型都差不多,隻不過這次是以鐵路為基準線的,第三旅團在東,第十五旅團在西,兩個自認的悍馬組合蹦哒着就過來了。李杜讓他們見識到了一下的待客之道:兜頭就是一頓開花彈,日軍連自衛軍長什麼樣都沒看清楚,就紛紛哭着喊着飛上了天。
炮火掩護曆來是日軍的強項,沒想到自衛軍也用上了。在大炮發威的時候,守軍趴在民房土牆後不露面,進攻的日軍隻能幹着急——步炮配合的戰術,大家都會玩,并不是你們日本人的專利。
兩軍形成了拉鋸戰,你打炮,我也打炮,你開槍,我也開槍。雙方死傷都不小,自日軍進犯哈長線以來,以此次戰況為最激烈。
東北義勇軍:夜幕下的哈爾濱(12)連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