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弟家有倆娃,老大是姐姐 ,老二是妹妹。
一起聚餐的時候我們總會說:你家倆孩子,咋差别這麼大?
家裡最常見的場景就是:
姐妹倆沖突過後,姐姐怒發沖冠,妹妹卻想着法子“讨好”姐姐。
一個是很容易生氣,一個是嘴巴真甜。
明明是同一個爸媽生的,孩子們的性格和人生走向卻天差地别。
二胎家長圈一直流行着
“老大照書養,老二照豬養”的說法
可養來養去,卻發現:
照書養的老大,
養成了“地主家的傻兒子”;
而照豬養的老二,
卻是人小鬼大,精明得不得了!
到底是什麼影響了孩子們的不同?
1.父母的經驗
有老大的時候,父母都是初為人母,是以對于父母來說,大部分都是緊張、焦慮和小心翼翼地。這種緊張焦慮的心情也會傳染給老大,老大的成長也就沒有這麼輕松。毫不誇張地說,很多老大都是新手爸媽的試驗品,有句調侃的話說,養育老大就好比打遊戲養号,老大這個号更新裝備夠了,重新創個小号練。
2.父母的關注
很多父母都說有了二寶我要一碗水端平,但隻要兩個孩子的年齡存在着差距就不可能做到。
畢竟老大已經自己能跑能跳了,老二還在襁褓裡,連自理能力都沒有,父母怎麼可能不關注老二?
這一關注,就容易忽略老大的感受,看在老大的眼裡,就是弟弟(妹妹)的出生奪去屬于他的關注和寵愛。
3.父母帶養有參考
老大出生的時候,家裡就他一個孩子,帶養沒有經驗參考,與父母的相處是在磕磕絆絆中磨合出來的。
而老二不一樣,無論在帶養還是教育上,老大就是老二帶養參考。同時,老二在老大的帶領下,學習各項技能的速度也會更快,是以老二看起來就比老大學東西快,也更讨喜。
4.老大的心理
《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一書中,分享過這麼一個案例:
A夫妻在女兒帕蒂一歲多的時候,生了他們家老二斯基珀。
斯基珀跟姐姐比,體質較弱。爸爸盼望有一個健壯的男孩兒,是以對兒子難掩失望。
帕蒂感受到這一切。她開始有意無意在父母面前展示自己靈活、強壯和有活力的一面。
好勝,喜歡争第一。處處争取符合父母的标準。
《都挺好》中的哥哥蘇明哲就是個典型的老大例子。
作為家中老大,他打小就去滿足父母的需要和期待,做那個讓父母各方面滿意地“完美的孩子”。
他願意承擔家庭責任,且愛居高臨下教育弟弟妹妹。
口頭禅是:“你太讓我失望了。”
可事實上,他過得并不容易。
哪怕被公司炒鱿魚,也不肯屈尊降貴,做體力勞動。
靠妹妹蘇明玉暗中幫忙找到新工作後,他立刻承諾要給巨嬰父親買三房間房子。
妻子是以跟他鬧翻,也不肯退讓。
為什麼?
隻有在維持“我很優秀、不負衆望”的假象時,老大的感覺才好。更是很多排行老大的孩子難言的痛處。
寶媽們,你家有幾個孩子呢?如果有兩個的話,老二是不是要比老大讨喜呢?
總之,無論誰大誰小,誰長誰短,每個孩子,都是媽媽獨一無二的天使。
每個寶貝的分量,在媽媽心裡都是一樣的重。
分享育兒經驗,與孩子一起成長!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留言、轉發、評論哦!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删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