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範圍内最好的職業籃球聯賽,NBA之是以能夠長久保持活力,每一年通過選秀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級新星是根源所在。
大量魚腩球隊通過擺爛獲得高順位新秀,進而實作球隊新一輪的争冠目标,但順位高低有時并不能直覺展現一名球員的實力。
聯盟曆史上高順位水貨層出不窮,但高順位球員的成材率依舊出衆,尤其是前五順位的球員,更是被各支重建球隊視作挑選核心的主要人選。

圍繞這一話題,美媒《hoopshabit》也展開讨論,以10年為一個周期,對比4組10年期中的前五順位球員品質。
時間從NBA-ABA合并的1976年開始,此後每十年為一個機關,這十年中每一年的前五順位生涯平均資料再平均,進而得到這一批球員的資料表現。
其中喬丹伯德難救同屆,老詹姚明喜憂參半。
1976-1985
這一個十年中,在前幾年中并沒有産生太多球星,,50人中有12人出場次數少于500場,尤其是1976年,甚至一位出色的球星也沒有。
但在後半程,這一屆開始發力,最終50名球員中有11人入選名人堂。
其中包括魔術師約翰遜、籃球之神喬丹、麥克海爾、伊塞亞托馬斯等一衆曆史級别的球星,這也讓他們強行将這一屆的資料拉升到了15.05分6.14助攻和2.89個籃闆。
1986-1995
盡管被譽為天才的雷-巴斯不幸去世,導緻這一屆隻有49名球員,但他們的整體表現相較上一屆卻有一定的提升。
但在資料統計上卻出現了下滑,場均資料下滑到了14.16分6.1助攻和2.89籃闆。
原因也很簡單,這十年中的頂級球星不夠多,大都是普通核心球員,以1986年為例,隻有多爾蒂入選全明星,當然也有像1987年皮蓬與羅賓遜這樣的雙子星,但頂尖成材率不夠高。
1996-2005
這一屆可謂是喜憂參半,有的年份前五球員全部成才,有的年份一名球星也沒有培養出來。
最終資料定格在14.75分5.88助攻和3.28籃闆,其中2003年無疑是最優質的一屆選秀前五,除去米利西奇之外,其餘四人已經預定了名人堂席位。
但更多的年份是水貨居多,例如2002年隻有姚明成為全明星,2000年隻有肯揚馬丁成為全明星,并且全明星已經是他生涯最高榮譽。
2006-2015
盡管在這一屆中,有海佐尼亞、艾克薩姆和本内特這些知名的水貨,也有梅奧和比斯利這些浪費天賦的球星,但他們依舊拿到了最好的得分表現。
這一屆場均可以得到15.2分5.96次助攻和3.12個籃闆,從2006年開始就出現阿德這樣的球員。
此後每一年都有代表性的球星出現,從2010-2014更是每一年都有前五球員入選最佳陣容,是以這一個十年的球員最為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