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圖文/溪客

一打開名為“見微知著-陳培光 憶君 美學藝術獨幕喜劇展”的請柬,我便不由敏感起這“微”與“著”跟展覽内容有着怎樣的關聯。

說起微,含意微小,卻有來頭,至少商代甲骨文上就有着它身影,究其本義,乃隐蔽、隐匿之意,并可引為偵察、細小,以至虛無的意思,還可引申為精妙與深奧。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分明微小着,卻又是精妙深奧的所在,可見隐含了多少不可預知的玄妙。記得憶君擔任館長的大隐美術館,曾舉辦過有着百餘品種的碗蓮展,因避其“碗蓮”諧音,特意起了個妙不可言的“微蓮”展。于是好奇,相熟已久的陳培光先生和憶君先生的再次聯展,究竟藏下了什麼噱頭。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去年十月,陳培光先生和憶君先生舉辦過名為“格物志”的學術獨幕喜劇聯展。莫非,因為這次作品尺幅更小才刻意冠以了“微”字?記得那次開幕式後,聚集“女王咖啡廳”學術研讨會的一衆理論家和書畫家以及院校學生,對于陳培光先生主題創作的國花牡丹獨幕喜劇的王者氣度,對于憶君先生主題創作的國樹銀杏獨幕喜劇的樹王氣氛,盡情表達深感其中的贊賞。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當穹頂透下的陽光伴随我的身影一并閑步在宏大講究的建築内不久,便是新近專為此展開辟并意在營造新年獨有氛圍的一樓金奧美學生活展館。因早于約定的時間來到,得以靜靜地領略起來的我,萬萬沒想到,這并不大,卻也算不得小的展館内,所展作品竟然隻是區區八幅獨幕喜劇。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幾十年來,我不知看過多少大大小小場合的書畫展覽,即使來之前曾想象過這“微”字也許意味着作品數之少,但也大大驚訝竟然是少到如此不可思議的程度。誰敢料想,一個專門為兩個畫家精心籌辦的畫展,其展品僅僅隻是八幅而已,直接懷疑是否另外隐着别的展廳。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幾位後到的老畫家,也驚掉下巴似的回不過神,連說太出乎意料,一個展,兩個人,八幅畫,定然史無前例,以後也難有來者,直接颠覆他們認知,簡直創了中國之最,怕是世界别國也不曾有過,足見了主辦方與策展人的别具創見,更見了兩位作者久經沙場的不凡膽氣。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這個由金奧美學生活館主辦、緻知·美學工作室承辦、鳳凰網江蘇·藝術頻道和南京九巽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展覽,是由知名的策展人高木和房衛兩位先生帶領團隊傾心設計并用意布置的。同樣别緻着意外的是,整個展廳并沒因為展覽日期橫跨元旦也橫跨春節,來把底色基調慣性為習以為常的喜慶氛圍,而是以尋常不多見的汁綠色為背景,直接把即将來到的春意有機地銜接上展覽結束時的陽春三月。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這些以尺牍見方和扇形見異的作品,在一把古椅、一隻古案、一個瓷瓶的點綴中,完整透過寬大的落地玻璃呼應着周遭的陽光與花草,可謂于玲珑中盡顯個中雅緻,于雅緻間盡展曼妙情趣,如此藝術元素構成的别樣風情,直把一個“微”字釋解出無窮的意味,直将一番見微知著的意趣化合為幽然詩韻之所在。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撇開見微知著的本意,以及結合它後半句“睹始知終”的含意,陸續到來的人有猜,這微字所對應的著,或許指的是兩位著名畫家,或者指的是這棟著名樓宇的氣派環境,抑或,指的是祖鞭先著的勉勵之意。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究竟應如何解讀,該是主辦者和作者才能給出其中的正解。而這幾幅由鏡片繪制的獨幕喜劇,題材有着不同,格調卻是和諧,或工,或寫,或兼工夾寫,無不是以小見大的款款氣象,無不是以微見著的冥冥注釋,無不是微觀宏觀的悠悠思辯,使得享譽江蘇花鳥畫壇的兩位著名畫家的藝術風貌盡可由此以斑窺豹。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不同觀者便會有不同的“見微知著”的見解,由此,自然而然還會讓人聯想起知微見著、睹微知著之類的詞語,并由此進一層揭示其淺露的苗頭征兆所暗示的事物未來發展趨勢,進而演繹出見微知萌、洞微燭幽的各般妙處。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觀展的人多起來,卻依然是靜谧着的氛圍。望着用不同材質與形式制作的“見微知著”展名,不由想起蘇洵的“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此時此地,何嘗不是“惟天下安靜的人才能小中見大、以小見大”的環境與心境所在,如此之下細細嚼味“微”與“著”的個中妙處,何嘗是一種可以盡情陶冶情操般的享受。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就藝術的認知與創作而言,見微知著所展現的應是一種觀察和解釋自然的觀念,也就是試圖從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出發,使複雜的物象具有個性認知的元素,并通過構成經營,而把提煉的元素符号納入有秩序的藝術世界,由此引領人們感悟一種提煉于複雜中的另一種之于簡潔的精妙,遂将“一花一世界”的豐富内涵和“一葉而知秋”的博大情懷,醞化為獨特的視覺體驗和無限的空間感受,空明而澄澈,拂塵而明心,并在陶醉于他們作品一筆一墨而被引入的梵天禅霧間,盡情感悟“微之所微,微之不微,與著之所著,著之不著”的真谛。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盡管隻是八幅作品,卻使得我許久未能離去。或還可這樣了解陳培光與憶君之于創作的見微知著。它既是以一種别具的表達方式來反應自然本質的創作思維,也是有機拉近和推遠表述對象的一種自我距離的以求最為恰當語彙的意象找尋,由此尋求開辟人們對于客觀事物、對于藝術的多元視覺。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德國著名畫家丢勒曾說:“藝術很真實地存在于自然之中,誰能把它從自然中拉出來,誰就掌握了藝術。”可見,我們不但要以小見大認識世界,也要以睹微知著尋找自然之美,既要以見微知萌來認識自我世界的本質精神,也要從蓄滿感情的深處和作品意韻的深層去體會洞微燭幽的緻美意韻,遂使人們的感情觸擊點不斷升華到感性與理性兼而有之的藝術高度。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面對陳培光先生與憶君先生所展示的獨幕喜劇,聯想他們過去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不由添就一種對于他們獨特視角感悟與創造性思維的見微知著的了解,也不由基于他們所展獨幕喜劇之小,所展數量之微,所展場地之窄而衍生出一種見微知著的大氣象,睹微知著的大格局,洞微燭幽的大境界。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這種見微知著對于陳培光先生而言,似乎還可以有着另種诠釋。年屆九十,依然是靈感頻生,激情滿懷的陳培光先生,往往有着類似以小見大、以小博大的創見思維。他甚至會将感動于心的精美小花小葉,提煉誇張為抽象的唯美物象。比如,他在紐西蘭休養寫生的過程中,每每發現房前屋後植物的花形雖然微小,卻是鬼斧神工一般的神奇精妙,因其難以寫意形式加以表現,便采取顯微截取的特寫手法獲得意想不到的視覺效果。沉醉其中的他,由此一發而不可收,畫出一系列此類作品,并取名為“微觀花世界”,以至後來他在江蘇省省花的主題創作中,還将繁雜而微小的茉莉花誇張到牡丹花一般大小,并浪漫成空中随雲飄忽的曼妙俯視效果,給人以如夢如幻的畫面感受。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有趣的是,憶君在上次與陳培光先生的“格物志”學術作品聯展中,有着一件微小到巴掌大小尺幅的作品。此畫20厘米寬,18厘米高,所用宣紙為朋友贈送的明代磚窯出土的古紙。面對這有着六百年歲月的老紙,苦思冥想的憶君忽然靈感大發,乃以案頭所收藏的一億八千萬年前形成的銀杏化石為參照,并配以同時期就已存在的兩隻小蝸牛,創作出這幅意趣橫生的古意濃郁的袖珍獨幕喜劇,并題小詩道:明窯古紙縱霜風,小扇形神化石中。欲辯侏羅三疊世,蝸牛相望亦朦胧。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回程的途中,腦中不斷萦繞着他們的作品展一次次舉辦于國内外的情形,也不由聯想起他們的作品展示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的情景,以及他們的作品展覽于聯合國總部的情境……一幀一幀,盡是被“見微知著”攪動開來的蒙太奇影像。

(本文所用畫作,并非此展展品)

藝術家簡介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陳培光先生

金陵牡丹陳,1933年生于福建漳平市,1949年參加閩粵贛邊縱文工團,早年從事部隊美術工作。1964年創作的中國畫《童年當長工的地方》獲解放軍總政治部“優秀獎”,被編入《新中國美術圖史》。20世紀60年代末轉業江蘇省美術館工作。1995年先後赴美國、馬來西亞、紐西蘭、澳洲舉辦個人畫展。2010年将50餘件中國畫作品無償捐獻給福建漳平市家鄉,2019年7月将70件中國畫作品捐獻給中央蘇區(閩西)曆史博物館。

現為江蘇省美術館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寫意花鳥畫金陵組合帶頭人、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四屆五屆會長。出版《陳培光中國畫選》、《金陵牡丹陳畫集》、《學畫入門——寫意牡丹》、《新芥子園畫譜——花鳥卷》(合作)、《當代著名畫家技法經典——陳培光寫意牡丹》等。

見微知著┃陳培光與憶君美學藝術微展的“微”,到底微在哪呢?

憶君先生

湘潭人氏,供職中國國家畫報,主攻花鳥畫且題材廣泛,尤擅銀杏題材創作,尋訪過國内外千餘棵千年以上古銀杏,著有《中國古銀杏總覽》、《中國古銀杏文化研究》及銀杏題材格律詩作兩百餘首,為當今中國首個既廣泛研考古銀杏又從事銀杏文化弘揚并緻力銀杏藝術專題創作的學者畫家。衆多媒體稱其“銀杏聖手”、“銀杏畫大家”、“中國銀杏畫領軍人物”、“中國銀杏畫第一人”。中國水彩畫之父李劍晨為其題詞“金陵花鳥又一家”,中國工筆花鳥畫大師喻繼高為其題畫“銀杏天地誰堪比”。

現為中國人民書畫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北京華夏國墨書畫院副院長、江蘇省美協中國花鳥畫藝委會委員、中國人才研究會藝術家學部委員會一級國畫藝委、中原書畫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一級美術師、大隐美術館館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五屆六屆副會長、中國寫意花鳥畫金陵組合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受聘多所高等院校教授及南京書畫院等研究員,中國書畫報等評其為“中國書畫百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