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盤遺址
庫魯克塔格山意為“幹旱之山”,位于塔裡木盆地東北緣,是神秘之地羅布泊的北方界山。曆史上,美麗的孔雀河曾與它一路相依東流,滋潤沿河的綠洲。
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與孔雀河北岸之間的荒漠戈壁上,距今新疆尉犁縣東南約130公裡,有一處營盤遺址,是由一座平面呈圓形的古城址、佛寺、農田和公共墓地組成的漢晉遺迹,考古學家黃文弼先生曾推定其為漢時的“墨山國故址”。
墨山國,即西域三十六邦國中的山國。據《漢書·西域傳》記載,“山國,去長安七千一百七十裡……西至尉犁二百四十裡,西北至焉耆百六十裡,西至危須二百六十裡,東南與鄯善、且末接”,是古絲綢之路上的樞紐要地。
自1989年以來,考古工作者曾對營盤遺址進行多次清理和搶救性發掘,出土的大量各類珍貴文物,帶有鮮明的中華文化特征。
漢晉時期,西域各地與中原王朝保持密切聯系,深受更為發達的漢文化影響,漢文化遺存大量出現在營盤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絲織品、“壽”字錦殘片、冥衣、漆器、銅鏡、錢币、陶器等文物,反映出濃厚的中原漢地喪葬文化特點。
營盤墓地15号墓是發掘墓地中儲存最好、最具特色的一座。墓主人為男性,頭枕雞鳴枕,面帶麻質面具,内着淡黃色絹袍,外着紅地對人獸樹紋雙面罽袍、絹褲。
雞鳴枕,長46厘米、高約8厘米,上有對禽對獸獸面紋和四方連續的蔓草紋樣,枕的兩端各縫有四瓣形花葉狀絹飾。
罽袍交領、右衽,下擺兩側開叉,紅、黃兩色經緯織出重疊的平紋表裡,紅地對人獸樹紋罽為袍面,淡黃色絹作裡襯。罽面紋樣布局規整,每一區由六組以結滿果實的石榴樹為軸,兩兩相對的人物和動物組成。人物形象為男性,肌肉隆起、裸體卷發、高鼻大眼,均手持盾矛,作揮矛、刺擊之态;牛羊造型生動,相對或相背而立,前蹄騰空、後蹄着地,牛背上有麥穗狀紋樣,羊身有卷曲花紋,整個圖案呈現出希臘、波斯兩種文化融合的藝術特征。
這座墓葬的彩繪木棺上,還覆寫有一塊獅絨栽地毯,具有濃郁的西亞地區藝術風格。
新疆地區曆史上就是中華文明向西開放的門戶和中介,是東西方文明交流傳播的重地,這些精美的文物就是曆史證據。
來源:央視網
編輯: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