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衆的甲殼蟲曾經吸引了一半的德國人,而它的繼任者高爾夫甚至塑造了自己的階級,或者說,整整一代人。現在,ID.3 會成為新的接班人嗎?
同時進行三個大項目?這樣的要求即使對大衆來說也有點過分了。除了擁有改良的MQB平台的高爾夫,沃爾夫斯堡還在開發ID.3的子產品化電氣驅動系統(MEB),并為兩者共同開發中央資訊娛樂和輔助系統MIB。然而,電動車浪潮的推進已經讓大衆沒時間思考哪種汽車更适合自己。電動車通過遠端更新功能完成了最新更新,最大的BUG似乎已經被修複。是以,我們終于可以讨論一下,ID.3是不是大衆汽車自甲殼蟲以來最大的革命?以及高爾夫是否沒有等到它的時代?為了弄清這一點,我們需要進行測試。首先從動力系統開始。
ID.3是純電動車,有兩種功率水準(150和204馬力)和三種電池容量(45、58和77千瓦時)可供選擇。而高爾夫第八代車型中仍有很多選擇:汽油、柴油、天然氣、輕型或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幾乎包含一切可能。在基本車型的對比測試中,大衆将1.0 eTSI的緊湊型四門車送入比賽。這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畢竟,帶有輕混系統的三缸車總的來說是相當經濟實惠的(測試油耗6.7升/100公裡),官方的WLTP油耗隻有5升多一點。
但是它的駕駛性能和能耗一樣克制。采用輕混系統的高爾夫(一直配備雙離合變速箱)以110馬力和200牛·米在11.1秒内從容地加速到100公裡/小時,最大扭矩僅在2000至3000轉/分的小範圍内可以達到。是的,這種感覺和讀它名字的感覺一樣。唯一讓人有感覺的是三缸發動機,除了有電機助力,它似乎并不精緻,尤其是在有負載的時候。好在48伏的起動-發電機會在怠速模式下(例如在紅燈前)關閉發動機,這時就安靜了。
而ID.3不需要這樣。相反,它利用交通來回收能量。如果需要的話,它甚至可以獨立進行能量回收。當交通信号燈變綠時,它輕聲細語地加速,但速度比高爾夫更快,9.3秒就能加速到100公裡/小時。即使在超車時,低功率版的電動機(150馬力)都表現更佳(主觀感受和客觀測量上都是),因為同步電機一直以310牛·米的扭矩推動車輛前進。不過,ID.3最多加速至160公裡/小時,而高爾夫的速度甚至能突破200公裡/小時的大關。關于能耗,ID.3的測試平均值為22.3千瓦時/100 公裡,45千瓦時的電池和可選裝的熱泵(990歐元)在夏季的續航能力隻有215公裡。這聽起來并不多,而冬天的續航裡程就更少了。但高爾夫用一箱油就能跑三倍以上的路程。
雖然如此,電動汽車的續航能力對于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來說應該是足夠的。但如果想開着車去度假的話,那你應該訂購價值650歐元的110千瓦快速充電配件,它可以讓ID.3在28分鐘内充電到80%。或者你可以加購容量更大的58或77千瓦時電池組(3500歐元和10 660歐元)。
如果價格合适
正如你所看到的,這是個昂貴的提議。我們不得不考慮成本問題:高爾夫測試車的價格為30 975歐元,并不算便宜。尤其是許多配件必須單獨付費,比如資訊娛樂系統(額外收費1950歐元)。雖然ID.3将此作為标準配置,但測試車的價格加起來達到37 015歐元,部分原因在于那昂貴的20英寸輪辋。令人欣慰的是,電動車的補貼政策剛好可以幫你免掉9570歐元。如果你還需要一個充電盒在家裡充電(最大功率為7.2千瓦,用交流電完全充滿電池大約需要六個半小時),政府将為此提供900歐元的購買補貼。雖然初始投資較大,但長遠來看是值得的,因為電動車免征車輛稅,而且維護和能源成本較低,維護費用會比高爾夫少1/3左右。
而且,它變得更好了。如果兩款緊湊型車的配置相當,購買ID.3可節省約7000歐元。經驗告訴我們,選擇配置時,你打的勾越多,兩款車的價格差異就越小。大衆将ID.3的附加功能放在更昂貴的可選配置套餐中,而你用這些錢幾乎可以随心所欲地配置高爾夫。還有一個選擇高爾夫的理由:二手車友善出手。盡管大衆為ID.3提供了8年的電池保證,但沒有人能夠保證電動車的保值率。
現在我們又上路了。道路變得非常曲折,而且不夠平坦。選用18英寸運動輪胎和标準懸挂的高爾夫沒有讓我們對這條路留下任何印象:它毫不費力地吞下了所有的颠簸,即使在狹窄的彎道上也能穩定車身。高爾夫上還有必要安裝像ID.3上的自适應減震器(價值1150歐元)嗎?雖然電動車的懸挂也很不錯,但是它在糟糕的道路上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較高的車身,這可能也是因為本身的駕駛模式(經濟、舒适和運動)較少。尤其在急轉彎時,車身重量推向外側的前輪,低滾動阻力的20英寸經濟型輪胎側向抓地力很容易突破極限,這導緻模糊的轉向感覺。但在正常路況下,一切都還不錯。
導緻這種表現的一個原因是ID.3的重量為1777千克,幾乎比高爾夫多出半噸! 聽起來很誇張,但駕駛時幾乎感覺不到它的沉重,因為車子重心低,重量分布比較平衡。是以,ID.3在彎道上很靈活,即使在進行雙車道變換時(緊急變線),也不會影響駕駛體驗。但是,這輛電動大衆從100公裡/小時完全制動也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距離。這個時候,采用後軸鼓式制動器的它需要36.1米的制動距離,而配備了盤式制動器和運動型輪胎的高爾夫可以在34.4米後完全停下。
更多空間,更少負荷
最後來看一下内飾的價值。而這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雖然這兩款大衆汽車内外部的長度和寬度類似,但給人的空間感完全不同。在通透的ID.3中,MEB的滑闆式結構和位于車軸之間的電池組使軸距增加到2.77米(高爾夫:2.62米)。駕駛者的位置被擡高了9厘米,并擁有更多的活動空間。夜幕降臨的時候,車内多達30種的顔色襯托出未來主義的顯示畫面。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車内幾乎全部使用硬塑膠,而且中央顯示屏下面重要的控制台沒有被照亮。後座上的問題較少。乘客上車時,尺寸更寬大的車門使它比高爾夫更加舒适。在三人同座的情況下,後排乘客也可以自由伸開雙腿,因為傳動軸通道在設計中被取消了。
由于兩者的行李廂容量幾乎相同,而且隻有ID.3的裝載邊緣高出10厘米,人們是應該問問:這上面的鈎子在哪裡?答案:沒有,至少沒有可以用來牽引挂車的鈎子。你隻能把自行車架綁在ID.3尾門的鉸鍊上,但不能把箱子綁在車頂。而且,由于前面沒有行李廂,充電電纜隻能放在後面。
1
但是高爾夫可以裝載近半噸的貨物,或者牽引1300千克的挂車。盡管後排座椅比ID.3軟,但駕駛者在運動型座椅上的感覺會更好一些。此外,高爾夫内飾的簡單材料或資訊娛樂系統的操作也不那麼讨人嫌,因為車載電腦是用經典的按鈕形式,而不是觸摸屏來進行操作,顯示屏也更容易閱讀。是以,高爾夫盡管更昂貴,但仍然是更适合人們的汽車。
不過,每一次換代都需要時間:高爾夫從推出到産量的曆程與甲殼蟲相仿,都經曆了1/4世紀的時間,而ID.3才剛剛推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