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最是無情帝王家,皇帝眼中隻有利益高低而無情誼大小,不管曾經做出多大功績,一旦失去利用價值,在皇帝眼中就是可有可無之人。曆代開國君主為了自己江山穩固,不惜對開國功臣們大下殺手,而在這些君主中,要說心狠手辣少不了明太祖朱元璋的身影。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在開創大明王朝之後,對開國功勳們疑心加重的朱元璋在晚年制造了多起大案,幾乎殺光了所有開國功臣。其中有一名功臣曾經在戰場上為了救朱元璋身中9箭,朱元璋感動地立下承諾絕不會辜負,結果在27年後,朱元璋卻違背諾言将其滿門抄斬,僅留下他7歲的孫子,他就是大明杞國公陳德。

委身明主,保衛朱元璋安全

朱元璋雄才偉略這一點無人能反駁,畢竟他以“開局一個碗”的最低起點,一路成長為大明王朝的開創者,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驅除鞑虜,恢複中華正統,建立了古代曆史上最後一個漢家王朝。而陳德則在朱元璋整個戎馬生涯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陳德的舍身相救,朱元璋能否統一天下建立明朝還是一個未知數。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陳德與朱元璋是老鄉,在朱元璋起義第二年在家鄉征兵時,陳德就義無反顧地加入到起義軍中來,雖然陳德祖祖輩輩都是背朝黃土的農民,沒有什麼文化,但一身蠻力不可小觑,打仗可是一把好手。

陳德随着朱元璋手下大将如湯和、徐達等人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立下赫赫戰功,從至正十四年到至正十九年,攻下城池十餘座,陳德也因戰功升為帳前都先鋒,後來跟随常遇春攻克衢州時因功被提拔為帳前大元帥。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如果陳德繼續在戰場上立功,那麼日後少不了成為一名優秀的将軍,但此時随着朱元璋隊伍的逐漸擴大,他的人身安全問題成了重中之重。為了保證統帥的安全必須選拔一批絕對忠心且勇猛的将士擔任護衛,而陳德不僅是朱元璋的老鄉,忠心也有保障,同時在戰場上的勇猛表現也有目共睹,于是陳德與韓成等人一起組成保衛朱元璋安全的堅實盾牌。

鄱陽湖之戰,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

陳德真正建立功勳的時刻則是在鄱陽湖之戰,這場水戰是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的一次大決戰,毫不誇張地說,這場戰争的勝負決定了誰有資格稱霸天下。單從紙面實力來看,朱元璋部的實力遠遠低于陳友諒部,要知道陳友諒号稱領軍60萬且都是大船,而朱元璋則隻有區區20萬人,用以水上作戰的船也都是草船、木船,與陳友諒比起來顯得十分寒酸。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不過戰争的勝負可不僅僅取決于人數與裝備。朱元璋化被動為主動,利用小船比大船靈活的特點和将士們高昂的鬥志,将陳友諒大軍打得節節敗退,但畢竟兵力相差懸殊,朱元璋部即使取得微弱優勢,自身損耗也頗為巨大,就這樣局面陷入到了僵持階段。

此時,陳友諒部下“第一猛将”張定邊決定采取擒賊先擒王的計策,親自率領三艘戰船駛向朱元璋所在的旗艦。當時明水軍以為這隻是陳友諒戰船的一次普通巡航,對張定邊的突襲沒有絲毫防備,竟然讓其突入明水軍旗艦,直接威脅到朱元璋的人身安全。

等到朱元璋的護衛軍反應過來救援,張定邊已經沖破了外圍防禦直沖明軍旗艦而來,不巧的是明軍旗艦此時竟然擱淺了,張定遠一瞧不禁大喜,連上天都在助他,連忙下令弓弩手射擊,心想這波一定能将朱元璋帶走。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面對敵人兇猛的攻勢和漫天箭雨,護衛朱元璋安全的大将韓成、陳兆先等人先後戰死,而陳德則撲倒在朱元璋身上為其擋住對面飛來的羽箭,即使身中9箭也沒有退縮之意,直到明軍援軍到達驚退了張定邊艦隊。

事後朱元璋看着躺在病床上的陳德感動得無以複加,當即承諾說:“絕不負卿”。按照曆史文獻記載來看,建立明朝之後朱元璋對待這位昔日恩人頗為禮遇,封其為臨江侯,一生享盡榮華富貴,在其去世後朱元璋還特意追封其為杞國公并下令辍朝三日。

陳德後代牽連大案,慘遭抄家

朱元璋起于微末之間,表面上對自己布衣身份不以為意,但内心肯定有些芥蒂,随着年齡的增長,疑心也越來越重,深怕那些同樣農民出身的開國功勳們會推翻他辛苦建立的大明王朝,為了大明傳承永世,朱元璋開始不顧情誼,将屠刀揮向開國功臣們。

實際上,朱元璋鏟除的開國功勳中有一部分确實惡貫滿盈該殺,如藍玉嚣張跋扈,甚至敢擅自做主侮辱北元皇妃,但也有一部分功臣是含冤而死,沒有任何證據可言。皇家無情放在這裡再合适不過了,無論與皇帝有多深的情誼,立過多大的功勞,隻要威脅到他的皇位,不管是誰統統都要死。

大明杞國公:為救朱元璋身中9箭,得承諾絕不辜負,27年後被抄家

在陳德去世僅僅兩年後,朱元璋就制造出了胡惟庸案,這場洪武大案牽連者甚廣,不僅宰相李善長被處死,陳德的兒子陳镛也被牽涉其中。據相關文獻記載,陳镛在西征時因為戰敗受到朱元璋下诏斥責,是以懷恨在心與胡惟庸密謀造反。

朱元璋在聽聞陳镛參與胡惟庸造反一事後大怒,下令處死陳镛滿門,于是在距陳德救下朱元璋27年後,陳德後人慘遭抄家。也許朱元璋在下達指令後想起了陳德身負9箭救他性命以及當初“絕不負卿”的承諾,于是發善心給陳德留下一個孫子苟活于世,避免其香火斷絕。

在皇權至上的古代社會中,家族和個人命運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中,僅憑君主好惡,如果得遇明主如唐太宗,生前不僅可以掌握大權,榮享榮華富貴,死後也能配享宗廟,接受後世香火祭祀。待遇次一些如宋太祖,雖不能允許功臣手中掌握兵權,卻也能富貴一生,最“倒黴”就是遇到明太祖這樣的“老大”,可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令人心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