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
官渡,曆史悠久,人傑地靈。從金馬的傳說、到羊甫頭古墓葬群,從滇越鐵路、到巫家壩機場,從滇池古渡口、到昆明新中心;盤龍江、寶象河、金汁河,蜿蜒流淌;賽典赤、錢南園、缪雲台,名人輩出。這裡,回蕩着曆史的風雲和鄉愁,承載着對未來的期許與夢想……
官渡區融媒體中心精心策劃制作35集系列音頻“官渡故事”,用聲音記錄曆史,讓歲月留下鄉愁。今天播出第5集《紅軍長征過官渡》——
作者:向文
播音:林正
(一)中央紅軍過官渡
1935年4月中旬,中央紅軍分三路大踏步進入雲南。其中一路由林彪、聶榮臻率領的一軍團從富源進入雲南後,經曲靖、尋甸、馬龍、嵩明等縣經過官渡區。
4月28日,紅一軍團進入尋甸的草鞋、闆橋等地。為了繼續迷惑敵人,中華蘇維埃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簡稱中革軍委)指令紅一軍團攻占嵩明城及楊林鎮,形成威逼昆明之勢,并在搶占龍街渡的沿途攻城奪地,把尾追的敵軍主力引向元謀方向。一軍團于1935年4月29日分兵兩路,進軍位于昆明東北的嵩明縣。一路以一師一團由尋甸塘子進入嵩明縣的匡郎沖,取道大鋪、倚伴,直取嵩明縣城;另一路二師六團從馬龍縣的易隆進入嵩明小新街,沿滇黔公路西上,占領軍事重鎮楊林及楊林兵站,繳獲糧食1萬公斤及其他物資。紅軍在嵩明和楊林的街道、要津,多處書寫和張貼“打倒雲南土皇帝龍雲!”“打到昆明去,活捉龍雲”的智語,造成進攻昆明城的氣氛。昆明城内一片驚慌,土豪劣紳紛紛離城躲避,連外國領事館都準備沿滇越鐵路向開遠、河口疏散家屬。市區敵人在盤龍江沿岸多處憑橋築壩,提高水位,加強城防工事,并把附近10多個縣的民團調集城内防守,實行戒嚴,昆明城外空虛。
4月30日(舊曆3月28日),紅一軍團二師主力占領嵩明縣楊林後,作出進攻昆明的勢态。同時,側翼部隊分兩路進入官渡區小哨鄉:一路從嵩明縣四闆橋出發,經三十工、老墳山、小母山、大麥地塘、兩岔箐、金鐘山,開往嵩明縣白邑地區;另一路從楊林出發,經下對龍、中對龍、新莊、兔耳,進入嵩明縣甸尾地區。紅軍派出的偵察人員,深入官渡區大闆橋一帶(距昆明15公裡),向當地群衆了解進軍昆明的裡程、路徑、沿途情況,散布紅軍要攻打昆明的消息,引起敵人恐慌。
次日,紅一軍團主力進至嵩明縣阿子營,進一步形成威逼昆明之勢,迫使龍雲将本已空虛的滇軍全部調守昆明,為紅軍北上渡過金沙江創造了良機。5月9日,經過艱苦跋涉,中央紅軍(不含紅九軍團)3萬餘人曆時9天9夜,在祿勸縣皎平渡勝利渡過了金沙江天險。
至此,中央紅軍擺脫了數十萬敵軍的追堵攔截,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川、黔、滇三省交界處的計劃,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聶榮臻元帥在回憶錄中曾這樣寫道:“過了金沙江,我們就真正把長征以來一直尾追我們的蔣介石軍隊甩掉了,隔了有一個多星期的行程,這無疑是長征中的一個巨大的勝利。”
(二)紅二、六軍團過官渡
1936年4月初,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王震、肖克等率領的紅二、六軍團(後改稱紅二方面軍)進入雲南。1936年4月10日(舊曆3月19日),左翼部隊由嵩明縣的阿子營出發,經原屬于官渡區雙哨地區的哨新街、馬勞力村進入富民,次日攻占了富民城。另一路紅軍部隊由鼠街南下,路過原屬官渡區的雙玉、雙哨,進入花魚溝小哨村八裡坡,再經西山區的沙朗到富民縣會合西下。4月下旬,二、六軍團18000多紅軍在麗江縣石鼓勝利渡過金沙江,進入中甸縣。
紅軍在長征途中宣傳革命道理,愛護群衆,官渡區沿途群衆深受感動,軍民建立了深厚友誼。
紅軍經過馬勞力村時,老石匠的兒子劉顯榮挑水慰勞紅軍,吃完一挑又挑一挑。紅軍激動地說:“謝謝老鄉了,我們路過的紅軍多得很,你們挑不完那麼多。”劉家父子說:“紅軍真好,煮飯給你們吃都是應該的,挑點水有什麼關系”。
雙橋村崔開禮的父親,在路上遇見二軍團六師在尋甸六甲戰鬥中兩位負傷的戰士,便把他們扶到自己家中,每天翻山越嶺為傷員找草藥治傷口。滇軍進村搜査掉隊的紅軍傷員,崔冒着生命危險把傷員藏在家中耳樓的柴草堆中,躲過了敵人的搜查。在他家精心治療調養護理下,兩位紅軍傷勢漸漸好轉,提出要去追趕部隊,崔家還給紅軍做好幹糧,送他倆往富民方向去。
上對龍村的孫金海給紅軍帶路,他感激紅軍愛民之情,主動幫紅軍挑箱子,一直把紅軍帶到金沙江邊,曆時20天,行程數百裡,傳回時依依不舍,含淚而别。李有福是雙橋村地主李華清的長工,受盡地主壓迫剝削之苦,他耳聞目睹紅軍的革命宣傳和“打富濟貧”的事實,茅塞頓開,把紅軍認作自己的親人,決心跳出人間地獄,跟着紅軍幹革命,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去了。
紅軍在哨新街、雙橋村、上對龍等地寫過許多革命智語,後來都被滇軍民團洗刷掉了。這些智語說出了貧苦大衆的心裡話,銘刻在他們心中,至今許多老人還能背通的有:“打富濟貧”“紅軍是工農的子弟兵”“拖死中央軍、打垮滇軍,腳踏前程”等等。紅軍給群衆講解北上抗日、主張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許多老人至今還記憶猶新。
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哨新街、雙橋、上對龍的許多老人說,紅軍和氣,買賣公平,不拿群衆的東西,為群衆掃地擔水,親如家人。紅軍到哨新街時已是晚上十點鐘,村裡群衆已進人夢鄉,紅軍怕打擾群衆,冒着山鄉春寒,歇栖在打谷場、大路旁。第二天紅軍派人挨門串戶,訪貧問苦,檢查部隊紀律,村民們都被紅軍的愛民行動所感動。
紅軍沒收地主的财産,開糧倉,分積谷,救濟貧苦老百姓。大彎村有個姓周的惡霸,他是民團團長,紅軍抄了他的家,把浮财、糧食分給村民。雙橋村的地主賈崇明,平日作惡多端,欺壓百姓,聽到紅軍來了就吓跑了,受苦百姓在紅軍的支援鼓勵下,打開賈崇明的倉房,把囤積多年的紅糖、臘肉、老酒、糧食分給貧苦百姓,人人歡欣鼓舞。哨新街地主糧倉被紅軍打開了,百姓不敢去分糧,紅軍把糧食背到百姓家裡,進行革命宣傳。群衆被紅軍熱心為人民謀幸福的行動所感動,稱贊紅軍是窮人的貼心人。
紅軍長征兩次路過官渡區,向群衆宣傳革命道理,嚴格遵守革命紀律,在當地人民群衆中産生了深遠的革命影響。
來源:區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