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日戰争中後期,日本日軍為什麼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攻不下來嗎?

說到陝西,我們自然就想到關中。作為中國曆代以來一塊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關中幾乎在這漫長的曆史當中,多次成為各方勢力必争之地,同時,它也是許多王朝的龍興之地,比如漢朝和唐朝這兩個大一統王朝。

抗日戰争中後期,日本日軍為什麼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攻不下來嗎?

關中

之是以稱為關中,顧名思義,就是處于關隘的中間。準确來說,關中就是指整塊平原位于四座關隘之中,這四座關隘分别是北面的蕭關,這座關隘是處于六盤山山口,維護關中西北的安全;西面的大散關,這是是川陝之間的交通咽喉);南面的武關,這是古代由湖北河南進入陝西的要道,因為隔着一道秦嶺;至于東面就是函谷關了,隻不過後來演變成了潼關,這座關隘是重中之重,是河南、山西進入關中的唯一要道,在這發生了不下百次的大戰,在山海關還沒有出現之前,說它是天下第一關也不為過。

抗日戰争中後期,日本日軍為什麼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攻不下來嗎?

關中的四大關隘

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因為關中的天然地形優勢,從山西或者河南進入陝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古代秦始皇東守函谷關拒六國,還有近代日本打完了大半個中國乃至打到東南亞,拼了老命都沒有踏進陝西一步。

衆所周知,武漢會戰結束以後,中國抗日戰争正式進入了相持階段。雖然這場會戰以國軍撤出武漢戰敗而結束,日軍獲勝,可是日軍并沒有再進一步,或者說再沒有通過此路進攻重慶的打算。為此,日軍決定從陝西着手,欲學中國古人的智慧,由河南出兵,入潼關,進攻陝西,進而達到進攻四川的目的。

抗日戰争中後期,日本日軍為什麼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攻不下來嗎?

抗日戰争三大防線

那是在1941年,日軍在太平洋戰争初期取得勝利後,欲集中兵力向中國大後方陝西、四川發動所謂“五号作 戰”,妄圖用大規模進攻一舉殲滅中國軍隊主力,摧毀國民黨重慶政權,迫使中國政府投降。

其實在1938年的時候,日軍就已經有進攻陝西的打算了。1938年春,日軍在占領山西永濟以後,每天就有上千發炮彈落至潼關,飛機輪流轟炸。不過當時先後有國軍28師、109師、167師、78師和第一師駐守潼關,是以日軍的多次進攻均宣告失敗。

抗日戰争中後期,日本日軍為什麼沒有攻入陝西,是因為攻不下來嗎?

抗日戰争時期日軍侵占的中國領土

不過事情還沒有完,1941年5月,中條山戰役爆發,不過此戰是國民黨抗戰以來最為慘重和恥辱的一次軍事失敗。打了一個月之就日軍還是占領了黃河北部山區。可是在這個節骨眼上,随着美軍在中途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勝利,日軍大學營認為美國反攻在即,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部隊随時調赴太平洋戰場,而且在中國東北也需保持防禦蘇聯軍隊的力量,是以中國戰場的日軍無力進攻川陝地區,進攻陝西的計劃遂成泡影。

當然除了國際方面上的原因,中國戰場也對日軍極為不利。雖然中條山戰役日軍赢了,但是在中條山依然國軍駐守,中條山會戰後就是八路根據地。這就表示如果日軍不把呂梁中條山還有河南的中國軍隊消滅,大軍渡河進犯随時可能被截斷後勤後方,陷入重圍。

是以不是日軍不想進攻陝西,而是打不下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