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追着紅軍打了上萬裡,但臨終前留下遺囑,值得讓人尊敬

1934年,紅軍被迫開始長征後,各路軍閥開始圍追堵截,給紅軍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更有甚者,竟然追了紅軍上萬裡,非常頑固。

這個頑固的反動派,就是第36軍軍長周渾元。

他追着紅軍打了上萬裡,但臨終前留下遺囑,值得讓人尊敬

周渾元是江西省金溪縣人,畢業于保定軍校第八期,參加過北伐戰争,到1933年時升任第36軍軍長。

以粵系将領的身份,能被老蔣吸納進嫡系部隊,這與周渾元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不遺餘力有很大的關系。

1934年底,以周渾元、薛嶽為首的中央軍,和以白崇禧、廖磊為首的桂軍,以及劉建緒麾下的湘軍,共計40多萬兵力,大舉進攻紅軍,企圖在潇水和湘江一帶将其消滅。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紅軍的處境可謂是非常危險,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都處于絕對的劣勢,更重要的是,眼前還是咄咄逼人的悍将周渾元!

按照老蔣的如意算盤,三軍合圍之下,紅軍肯定會尋找湘桂主力作為突破口,這樣一來,既可以消耗湘軍、桂軍和紅軍的有生力量,也可以借機進駐廣西安排人馬,可謂一石三鳥。

不過,人家白崇禧和劉建緒也不傻,賠本兒的買賣自然不會去做,為了儲存實力,白崇禧故意在湘江上露出缺口,而劉建緒則把兵力收縮到湖南境内。這樣一來,任他周渾元再能打,也是獨木難支,紅軍經過血戰湘江,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總算是跳出了包圍圈,保住了革命的火種。

他追着紅軍打了上萬裡,但臨終前留下遺囑,值得讓人尊敬

眼瞅着紅軍從自己眼皮子底下突圍了出去,周渾元自然是咽不下這口氣,于是死死咬住紅軍不放,一路追着打。

再說紅軍這邊,雖然遵義會議确定了正确的革命方針和上司班子,但接下來土城作戰的失利,又把紅軍推入了險境。為了迷惑敵軍,紅軍于1935年1月29日開始先後四次搶渡赤水河,即著名的“四渡赤水”。

紅軍在二渡赤水後,将國民黨軍吳奇偉部耍得團團轉,俘虜敵軍兩千餘人,取得了長征以來的首個大捷。然而,紅軍乘勝追擊,發起了對周渾元部的突然襲擊後,不但沒有占到便宜,反而在魯班場遭遇重創,不得已轉戰茅台渡口,第三次西渡赤水。

換句話說,第三次西渡赤水其實并非紅軍的本意,隻是為了暫避周渾元鋒芒的無奈之舉。

1935年3月21日,紅軍在引誘敵人西進後,迅速向東北折返,并于當晚四渡赤水。但可惜的是,原本紅軍想殺一個回馬槍突襲周渾元部的意圖并未達成,雙方在激戰一番後,均選擇後撤整頓。此後,紅軍殺奔貴陽,總算跳出了國民黨軍的包圍圈。

他追着紅軍打了上萬裡,但臨終前留下遺囑,值得讓人尊敬

不過,人都是有兩面性的,在圍剿紅軍中犯下累累罪行的周渾元,到了抗戰爆發後,卻也展現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值得尊敬。

1937年,周渾元調任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當時,蔣介石已經有把重慶作為陪都之意,是以,周渾元能調任重慶警備司令部司令,也足見老蔣對他的器重。

但可惜的是,周渾元沒能等到在抗戰中一展抱負,就在1938年1月12日突然病逝,年僅43歲。

對這件事,周渾元在臨終前也非常遺憾,留下遺囑說:“餘從軍二十餘年,矢志革命,卒以心力交瘁,緻患腦溢血症,自分已無生理。當此民族存亡最後關頭,不克繼續與我袍澤追随委座,以報效黨國,負疚實深。我袍澤夙具愛國熱忱,望各服從姚副軍長,努力奮鬥,以達複興我國家民族之目的。餘上有老父,不及終養,抱恨終古,望餘諸弟敬謹孝事。餘妻嫈弱,兒女幼小,亦望餘諸弟善為撫養,餘瞑目矣。”

蔣介石聽聞周渾元的死訊後,也非常悲痛,追晉其為陸軍上将軍銜,并親自為其題寫墓碑。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