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引言

在我國古代,關于“民族”有多種稱呼——部族、部種、民群等等,例如《北齊書·王懷傳》中寫的:“高祖東出,懷率其部人三千馀家,随高祖於冀州。”其中“部人”也就是部族的意思。

衆所周知,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曆史悠長,淵源深厚。其實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五十六個民族之外,還有幾個尚未被認定的未識别民族。什麼叫做未識别民族呢?簡單來說,就是不滿足我國對于民族這一定義的族群。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未識别民族

01

按照我國政策,未識别民族雖然不屬于56個民族,但大都是按照少數民族來優待,且身份證自帶“特殊辨別”。穿青人就是這樣一支民族。現在我國自稱為“穿青”的人大約有六十幾萬,其中大部分都居住于貴州畢節。關于穿青人的起源現在還無法确定,不過大緻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認為穿青人原本就是發源于貴州本地的一支原生民族;而第二種說法則将穿青人的源頭歸入了漢族。明朝初期,朱元璋雖然已經登基稱帝,但是還有一些地方并未統一,其中便包括雲貴一些地區。于是朱元璋就從江西、江蘇等省派遣了大約30萬軍隊出征,當收複雲貴一帶之後,一部分軍隊撤回原地駐紮,而另外一部分則留下來,一邊開墾荒田,一邊守衛邊境。有一些随軍的漢人就此留居當地,并且與當地的土著民族通婚融合。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明朝軍隊劇照

02

在長期的民族融合後,明朝軍隊後裔依然保留着許多漢族的生活習慣。是以他們與當地其他少數民族有着較為明顯的差異,但是他們也不同于内地的漢族,由此便形成了現在的穿青人。

“穿青”這個稱呼沒有什麼特殊含義,這個族群的人并沒有固定的自稱,這也不是當地其他少數民族對于他們的稱呼,當地其他少數民族依然會稱他們為漢人,但是會加一些形容詞,例如“大腳漢人”、“白漢人”等等。由此可見,在他們心目中穿青人其實依然是漢人,隻不過與普通漢人稍有差別。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穿青人

之是以他們叫做“穿青人”,其實主要目的是為了與當地稱作“穿蘭”的少數民族分開。還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普遍比較喜歡穿青色的服飾,是以被這樣稱呼。在清康熙時期,官方将穿青人視作“九夷蠻”的一部分。清代的《大定縣志》中說他們是因為:“……青……又曰穿青”。

但還有一個說法是,在我國剛剛解放之後,少數民族地區關于土地改革的政策與漢族地區不同。是以貴州一些地方的地主曾經為此事召開會議,他們并不希望土地改革便失掉自己原有的地産,是以希望穿青人能夠正式被定義為中國的一支少數民族,并且得到少數民族待遇——不參與土地改革。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貴州山區村寨

03

穿青人沒有自己的語言,他們最早使用的是一種現在仍然流行在貴州東南一帶的方言。但是現在已經不太使用,隻保留下了一些發音的痕迹。由于他們也沒有自己的文字,是以母語在漫長的歲月中已經分辨不清,這也是無法确定他們是否是一個獨立民族的原因之一。目前穿青人大都使用貴州官話。

穿青人有屬于自己的圖騰,而且他們的圖騰比較特别——山魈。作為圖騰,山魈的形象會出現在許多穿青人的生産生活用具上。正是因為山魈是穿青人的圖騰,是以他們将之與祖宗先人聯系在一起。平時不能随意談論提及,更不能加以侮辱。在貴州安順一帶還有一支屬于漢族的屯堡人,他們明确為當時明朝軍隊屯軍時所留下的後裔,屯堡人的服飾與習慣與川青人非常相似,目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明代文化習俗,也成為當地的旅遊項目之一。

中國有個特殊民族,并不在56個民族内,就連身份證也與我們不同

▲屯堡人在無人機前拍集體照

穿青人現在沒有被認定為一個民族,是以在正式場合或者正式檔案上,都不能稱他們為“穿青族”,而穿青人的身份證與他少數民族的身份證差別就在于,在民族那一欄的後面寫上的是“穿青人”三個字。

結語

雖然穿青人的身份證上标注的并非民族,但是這也是我國法定的有效身份證件。與普通人的身份證一樣,有着各種功能,這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生活。目前許多川青人在積極申請成為真正被認定的少數民族,國家相關部門也一直在對穿青人的曆史和文化進行研究,相信這個問題在不久之後便可得到最終結論。

參考資料:

《北齊書·王懷傳》

《大定縣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