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唐代詩人孟郊曰:

“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

自古以來,光風霁月的君子,一直是人們想要結交的對象,文人墨客也多有溢美之詞。

與君子同行,可并肩舉托;與小人同往,常因利紛争。

更甚者,與君子相交,修得品行,與小人相交,深陷溝渠。

是以,古人一直告誡我們近君子,遠小人。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論語·述而》中有雲: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君子所擔憂的,往往是自己的德行;思慮的,常常是律法的範圍;小人所關心的,卻是可以獲得什麼利益。

因為關注點不同,是以行動和情緒也不同。

故而君子光明磊落,小人斤斤計較;君子心胸坦蕩,小人患得患失。

人生的走向,亦是相差甚遠。

明代名流才子唐伯虎,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的一生,會因為“交友不慎”而被毀滅。

29歲的唐伯虎,終于在親人相繼離世的打擊中重新振作起來,再次踏上科考之路。

卻沒有想到,在會試路上遇到的徐經,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如此大的災難。

徐經算不得不學無術,不然也不會讓唐伯虎産生相見恨晚的感覺。

但對于會考,徐經并沒有十足的把握。

一心想要成功地徐經動起歪腦筋,開始尋找一條“捷徑”。

恰巧,擔任主考官的程敏政曾看過唐伯虎的文章,對其文筆贊賞有嘉,唐伯虎亦帶徐經多次拜訪程敏政。

徐經便借此機會,賄賂程府家仆,從中得到考題,又請教唐伯虎,做好充足準備。

卻不想,這一年的考題十分冷僻,大部分考生解答不出來,唐伯虎和徐經的答卷卻十分出色。

程敏政在拿到考卷後,又情不自禁感歎:

“這必是唐寅與徐經的。”

有心人聯系後,便揭發了“考題洩露案”。

雖不知情,但提前看了考題的唐伯虎,仍受到極大牽連,仕途就此被截斷。

小人為了自己的私欲,可不擇手段,并不會在意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什麼後果。

是以,與小人相交,就算可以守住自己的底線,也往往會因為對方的行為,為自己帶來災難。

最好的方式,便是遠離小人。

正所謂“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如此,才不至因無妄之災,為自己的人生增加難度與遺憾。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是群體性動物,離不開社交。

但我們每個人又是獨立的存在,就算朝夕相處,也很難保持思想上的高度一緻。

人的一生,成也朋友,敗也朋友,交友的品質可以決定我們人生的走向。

如何對待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便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差別。

君子者,肚能撐船,遇到不同的聲音,不會勉強自己的意願,亦能包容接納對方的不同,看似迥異,實則坦誠,擁有和諧的内在關系。

小人者,陽奉陰違,遇到不同的主張,不會當面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面迎合,實則暗藏心思,看似和諧,卻心懷鬼胎。

和君子相處,可以暢所欲言,且不用擔心對方會在背後說自己的壞話,更不怕對方會算計自己。

一如北宋兩位政治家——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君子之争”。

他們二人年齡相仿,職位相當,均為飽學之士,但對于變法,卻有着不同的主張。

面對當時的北宋現狀,王安石堅定認為,變法才能改變“積貧積弱”的現狀;司馬光則看到變法可能會帶來的弊端,堅決反對。

兩個人在朝堂上各不退讓,公開相争,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政敵”,但他們卻從不因政治主張的不同,而心懷恨意。

相反,他們各自都被對方的人品與能力所折服。

司馬光稱王安石是自己的益友,曾在《與王介甫書》中說:

“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為友;然自接待以來,十有餘年,屢嘗同僚,亦不可謂之無一日之雅也。”

王安石則誇司馬光:

“行義信于朝廷,文學稱于天下。”

不僅如此,他們各自的文集中,也留下了諸多一起創作的詩賦。

這便是君子之間的“和而不同”,就算政見不同,也不會彼此落井下石:

王安石大權在握時,他會對皇帝說司馬光是“國之棟梁”;

司馬光身居要職時,他會對皇帝說王安石有“古君子之風”。

如此二人,連皇帝也不禁感歎:“卿等皆君子也!”

就算我們有不同的觀點,但也不會是以而中傷你的人品,因為我有我的底線。

這就是君子所為。

和這樣的人相處,日久天長,亦會變得心胸寬廣、坦坦蕩蕩。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一個有修養的人,他會懷着一顆真心與人相處,這樣的人,不會刻意與人交往,也不會因為利益而與人斷絕關系。

正是: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與人交往,看上去淡淡的,但心中最重道義,是值得托付的人。

小人與人交往,看上去熱情有加,實則是為利益勾結,一旦利益有沖突,便會反目。

在《後漢書》中便記載了一件典型的“君子周而不比”的事例:

東漢時期,有一位學者,叫朱晖。

他在太學遇到前輩張堪時,因為對方的聲望盛于自己,心懷敬畏,隻遠遠觀望。

張堪卻聽說過朱晖的為人與才情,便上前打招呼,兩人相談甚歡,短短幾日,便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分别時,張堪握着朱晖的胳膊說:

“你是個誠實可信的君子,我年歲已大,想把妻兒托付與你。”

張輝沒敢直接應承。

之後,兩人各自為官,再也沒有見過面,這件事也慢慢被淡忘。

數年後,朱晖偶聞張堪已去世,因為為官清廉,并未留下什麼家财,導緻其妻兒現在生活很清貧。

朱晖連忙安排好公務,前往張堪家,送去豐厚的錢财。

朱晖的兒子很奇怪,問道:

“父親,從未見您和張堪有往來,為什麼要花費錢财照顧他的家人呢?”

朱晖言:

“雖然我們交往很短暫,但他視我為至交,曾托付我的事情,我銘記在心。”

這便是君子之交,隻關道義,無關利益。

反之小人重利輕義,心胸狹窄,與其交往,并不能擁有真正融洽團結的關系,甚至還會因為利益沖突,付出更大的成本。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如何識别君子與小人?

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孔子曰:

“君子向上追求而達于道,小人向下追求而達于器。”

“道”是超越物質的追求,求的是崇高的目标和遠大的理想,修的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以,這是一種向上的姿态。

“器”則是對物質利益的追逐,逐的是功名利祿,追的是物質享樂,在欲望的主宰下,常常會忽略内在思想,易上不雅向下之道。

上達于道,看似很慢,卻一直在走上坡路,人生隻會越來越好;下達于器,看似很快,卻是一條下坡路,易進自毀之路。

曾自言“志力之薄弱”的文學家胡适,年輕時,也曾受到“達于器”之人的影響。

因為家族的衰敗,剛從新公學畢業的胡适,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陷入迷茫之中。

本來就不知前路在何方,内心多有彷徨。

胡适卻在這時認識了一個叫何德梅的人,這個人最擅長于吃喝玩樂,胡适在他的影響下,也開始喝酒、打麻将,不求上進。

人生一世,和什麼樣的人同行,就會走什麼樣的路。

如胡适般學識淵博者,也會在親近隻追求物質享受、沒有人生目标的人之後,大受影響。

好在,胡适身邊還有兩個追求崇高理想的朋友,他們看着胡适紙醉金迷的樣子,一個引薦他去華童公學教書,一個鼓勵他參加留學考試。

就這樣,胡适開始了新的求學生涯,從此,一路向上,一路高歌。

一位謙謙君子,從來不會沉迷于物質享樂,雖然這些會帶來令人迷惑的快樂,但那不過是大夢一場。

真正長遠的快樂,往往需要付出努力,越辛苦,越持久。

和這樣的人相處,亦會在其熏陶下,踏上自己人生的上坡路,就算披荊斬棘,也依舊能迎來幸福的明天。

北宋歐陽修言: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同利為朋。”

君子關注德行,小人關注利益,是以他們所做出的事情不同;

君子接納差異,小人表面違和,是以他們對争議的态度不同;

君子重情重義,小人以利相結,是以他們對朋友的方式不同;

君子志向高遠,小人貪圖享樂,是以他們對人生的目标不同。

近君子,遠小人,可獲得真摯的友誼,且在其影響下,修身養性;近小人,遠君子,則往往會被利益所驅,且在其影響下,目光短淺。

人生如逆旅,我們不過是其中的行人。

但和不同的人同行,便會走向不同的終點。

點個【在看】,願我們皆能修君子、近君子、為君子,讓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