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1979年春天,劉祿曾接一項任務:陪同八十多歲高齡的著名教育家吳贻芳博士到美國城市通路。踏上這片曾經在抗美援朝時期到達過的土地,她感慨萬分:“世界上真的沒有永遠的敵人。”

令她意外的是,在通路美國期間,她被當年的美軍戰俘一眼認了出來。這一天,她正在紐約白羅克倫博物館參加公衆活動,一個高大的美國男子主動與她攀談起來。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正當她納悶之際,那人緊緊握住她的手說:“您是劉軍官吧!我還記得您,在志願軍的戰俘營,您曾審訊過我。”他告訴劉祿曾他叫詹姆斯,并且還保留着劉軍官在聖誕節的時候送給戰俘的小别針,上面寫着“和平”二字。

一晃二十多年就過去了,時局發生了變化,而劉祿也青絲不再,鬓發霜侵。但年輕時候的她有着巾帼不讓須眉的志氣,毅然決然奔赴戰場,正如近代革命志士秋瑾所說:“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龍泉壁上鳴。”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投筆從戎,曆經艱險

劉祿曾從小喜歡唱歌跳舞,并在學校中擔任文藝骨幹,但誰曾想這麼一個小姑娘,在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争打響時,她便投筆從戎,在未與家人商量的情況下,果斷放棄了華東軍政大學,主動報名随軍跨過鴨綠江。

當時正值1950年底,戰争前線抓獲了大量的聯合軍隊的俘虜,為了順利進行審訊工作,需要緊急招募一批青年翻譯官,還在讀大四的劉祿曾就是被招聘的23人中的一個。

劉祿能有這樣的勇氣,實際上與她從小受到的教育有關。她的曾祖父劉秉璋就是晚清時期抗擊法國侵略者的将士,劉家後代深受曾祖父忠君為國精神的影響。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她的兄弟姐妹有不少人都積極響應國家的号召,在團市委、南下幹部服務團等地方工作,抗美援朝的時候,母親給她們姐妹的金手镯都捐贈給了國家。

跨過鴨綠江後,劉祿曾被配置設定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九兵團政治部下屬的敵工部,這個兵團團部設在一個村子的廢墟上,入眼可見滿目瘡痍,她主要負責調查研究組的英語翻譯工作,以及審訊戰俘。

劉祿曾之前并未接觸過軍事類的知識,為了弄明白各類軍事術語,如武器、彈藥、槍支等詞彙,她隻能一邊學習一邊工作,通過抄寫、背誦等方法,夜以繼日地鑽研,很快掌握了技能。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在戰地工作,環境十分艱苦,但她都咬牙堅持,從不松懈。第九兵團需要向“三八”線方向靠近,每天行軍将近九十裡,為了躲過美軍戰機的威脅,每個人都要背着沉重的行李,做好僞裝,爬山趟河。

原本在上海養尊處優的劉祿曾即使腳上磨起了血泡,肩背酸痛,也一步不敢落下。小小身軀,扛住了凜冽寒風、洪水肆虐,也扛住了被大雪困在防空洞中的驚險。

審訊戰俘,遇到詹姆斯

1951年夏天,第五次戰役勝利,一批批的戰俘被押送到第九兵團團部,戰俘在此停留的時間不得超過三天,在此期間,需要對其進行短暫的初次審訊,之後就會被關押到總部的管理團。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劉祿曾在審訊戰俘的時候,曾遇到過一個十分傲慢的戰俘,他原本是美軍的一名飛行員,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資曆還算老練。對着前來審訊的劉祿曾,他說:“我一個有名的将士,竟然會落到一個毛丫頭手中。”

年輕的劉祿曾面對咄咄逼人的美軍戰俘并未示弱,而是與其争鋒相對,打擊他的傲氣。這個戰俘被安排與南北韓戰俘一起關押,取消了對他的優待。不久,他便主動請求談話。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而詹姆斯·格特納是美國陸戰一師剛入伍不久的新兵,第一次上戰場的時候就被捕獲。據劉祿曾描述,他是美國佛羅裡達人,高個子,棕頭發,藍眼睛,當時才二十二歲。

戰争爆發後,因為偷竊客人的汽車被法院判刑後的他,在美國政府的虛假宣傳下同意到北韓當半年的聯合國軍,以抵消刑期。而他本人對東方、北韓以及戰争并沒有太大的概念。

一次,他因發燒導緻表現不好,劉祿曾找軍醫給他送幾片藥,并報告上司,準許他當天晚上可以乘車。在這位女兵的幫助下,他體會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對待戰俘不打、不罵、不殺、不辱、不搜腰包的人道政策。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改造,他的階級成分與政治表現由落後類轉到了中間類,在寫給女朋友的信中,他說:經過在戰俘營生活的體驗,我才知道志願軍對俘虜的寬大政策的意思,在這裡,相較于被當做戰俘,而更像是朋友。

戰地夜莺,驚險前線

随後劉祿曾被調到志願軍24軍政治部敵工科擔任英語翻譯。當時臨近聖誕節,部隊為了利用聖誕節的機會集中向敵人發動一次政治攻勢,需要一個直接向敵人喊話的英語宣傳員,她便主動要求參與。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對敵人喊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她跟在運輸隊的後面趕到前線,見識到了什麼是槍林彈雨、處處危機的場面。高音喇叭被戰士放在山頭的掩體裡,從晚上八點到深夜一點鐘,她就在坑道裡對敵人廣播。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有時是宣傳我國軍隊立場以及優待俘虜的政策,有時還會播放《歡樂頌》《平安夜》等聖誕歌曲。漆黑的夜晚,伴随着廣播中的音樂,白天戰鬥激烈的土地上迎來難得的甯靜。

在下山時,劉祿曾護送她的軍隊遭遇敵人猛烈的攻擊,戰火密集,她在士兵的護送下強行逃過封鎖線,這是她一生中最危急的時刻,背後是烽火連天,她一直拼命地向前狂奔,與死神賽跑,最終躲過了敵人的封鎖。

26年後,上甘嶺坑道女兵劉祿曾,在紐約餐館被當年美戰俘一眼認出

她在回憶那段充滿戰争與硝煙的往事時,感到很自豪。戰争的洗禮将她從一個資本家的嬌小姐,塑造成了一名堅強的志願軍女軍人,可謂是“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從戰場上回來的劉祿曾依然是一位愛國主義教育的積極分子,奔波在與南京軍民紀念館抗美援朝相關的各種活動中。

有人曾問她:你當年從戰争前線逃離敵人封鎖的時候,不害怕嗎?她笑着說:我相信國家的安排。正是因為相信,才會英勇無畏。

注: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公衆号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于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背景留言聯系我們進行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