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1948年10月初遼沈戰役前夕,錦州城被東北野戰軍主力包圍。蔣介石急忙于10月1日在北平、10月2日在沈陽召開軍事會議,提出3條對策:

從華北、山東急調7個師,會同在錦西的4個師共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由侯鏡如任司令官,從錦西葫蘆島出發增援錦州;抽調沈陽11個師及騎兵、炮兵、裝甲車隊等特種部隊,組成西進兵團,由廖耀湘任司令官,從沈陽附近出發增援錦州;指令孤懸吉林省的長春守軍鄭洞國部相機突圍南下,以配合行動。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這3支部隊中,侯鏡如的東進兵團進攻最積極,在海空軍掩護下,進抵錦州附近的塔山,猛攻6晝夜,不過在東北野戰軍第4、10兩縱隊拼死阻擊下,始終未越雷池一步。長春的鄭洞國部雖然擁兵10萬,但主力中央系新7軍和滇系第60軍沖突重重,又長期缺糧,很難突破重圍,再通過數百裡解放區南下。

但從沈陽南下的廖耀湘兵團,坐擁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中的兩支——新1軍、新6軍,裝備精良、火力強大,又沒有遭遇激烈戰鬥,卻止步彰武地區,遲遲不願增援錦州。究其原因,不外乎有3個方面: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第一,擔心被圍城打援。廖耀湘得知東進兵團在塔山地區被阻後,認為錦州範漢傑部在解放軍集中兵力進攻之下,“能支援多久,大成問題。而東西兩兵團對進以夾擊錦州地區解放軍,其關鍵就是要錦州守軍能夠支援下去”。如果錦州不能堅守,東進兵團又不能攻下塔山同錦州守軍會合,則西進兵團繼續西進就将陷于“進退維谷的危險境地”。

後來,雖然蔣介石嚴令廖耀湘“親率遼西兵團主力星夜渡新開河進占新立屯,再向錦州前進”,“如再延誤,将以軍法從事”。廖耀湘迫不得已下令部隊渡新開河西進,不過由于之前的耽擱,廖兵團還在路上,錦州就被解放軍占領了。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第二,企圖策應長春。自1948年3月冬季攻勢結束後,長春就處于解放軍的重重包圍之中。東北國民黨軍總指揮衛立煌一直顧慮着長春10萬守軍的命運,主張“把長春被圍的部隊拉出來”,“沈陽主力一離開,長春、沈陽都會随之陷落”。廖耀湘認為“衛立煌的主張有道理”。

是以,廖耀湘兵團滞留彰武地區,也有策應長春,随時接應鄭洞國突圍的打算。可惜,此時的長春外圍有11個獨立師和1個騎兵師,約16萬人繼續圍困長春。10月初,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抽出大約兩個師的兵力,組織了一次試探性的突圍,剛出城就被擊潰。

遼沈戰役中,廖耀湘兵團奉命解錦州之圍,最後為何止步中途

第三,切斷後方補給。彰武是東北野戰軍保障錦州作戰運輸補給線上的要點,占領這裡,就可能切斷攻錦部隊後方補給線,以解錦州之圍。可惜,這一如意算盤終究還是打錯了,彰武的丢失絲毫沒有影響後勤補給,新的補給線迅速重建立立,甚至繞道内蒙古境内運送物資。

此外,攻擊錦州的部隊絲毫不受廖耀湘兵團影響,“沈敵進占彰武,置于無用之地,衛立煌想用取巧方法引我回援,借以解錦州之圍。中心注意力,必須放在錦州作戰方面,求得1星期内攻克錦州,攻克了錦州你們就有了主動權,就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最後,由于廖耀湘兵團贻誤戰機,沒有及時救援錦州,使得東北野戰軍攻占錦州,取得了遼沈戰役的開門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