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天津三絕”乃是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以及耳朵眼炸糕,無論是味道還是知名度,此三者都是名冠全國,吸引無數國内外遊客争相前往。此外,這三家店的創始人也是白手起家的典範,他們對美食的熱愛讓人津津樂道,即使已經過了100年之久,名氣也沒有絲毫減弱。然而,相對于後兩者,狗不理包子卻有些“賣不動”了,從顧客的回報來看,他們似乎對狗不理頗有微詞,這是怎麼回事?

據《事物紀原》記載:“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也就是說,包子的誕生與諸葛亮有關。當年劉備死後,諸葛亮扛起了光複漢室的大旗,不過蜀地艱險,群狼環伺,出兵北伐曹魏之時,還要提防南方夷人的入侵。公元225年,孟獲起兵反叛蜀漢,諸葛亮迅速發兵南中,開始對孟獲進行圍剿。七擒七縱之後,孟獲被治理得服服帖帖,心甘情願受蜀漢管轄。
不久之後,諸葛亮大軍開拔,有條不紊地向成都進發。然而,大軍行至泸水時,卻一直無法渡河,諸葛亮猜測,這恐怕與他們之前造成的殺孽有關。于是,他命人将牛羊肉剁成肉餡,再用面粉裹之,将至做成人頭模樣之後祭祀河神。就這樣,原本波濤洶湧的泸水很快就恢複了平靜,諸葛亮大軍也順利過河。後來,這種祭品被稱為“蠻首”(蠻頭),也就是後世的“饅頭”。
實際上,當時的“饅頭”就是後世的包子,唐宋年間,包子已經成為有錢人家才配享用的主食。據《夢粱錄》記載:“酒店内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由此可見,包子已逐漸走入民間,成為酒館内的菜品之一,而且肉餡的種類也豐富了許多,想必這便是勞動人民的智慧了。到了清代,包子和饅頭完全區分開來,《清稗類鈔》中有言:“饅頭……無餡,食時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1831年,高貴友在直隸武清縣下朱莊(現天津市武清區)出生了,當時他的父親已經40歲了,算是老來得子,為了讓兒子健康成長,便給他起了個“狗子”的小名。然而,高家卻沒有什麼養孩子的資本,高父乃是農民,不但一年到頭都在地裡勞作,還掙不到幾個錢,大頭都被地主拿了去,是以說,高貴友的童年一直被饑餓和貧窮籠罩,他無時無刻不想脫離這樣的生活。
清朝道光年間,高家逃到了天津衛,他們居無定所,一直靠拾荒為生,而高貴友也在這種狀态下,慢慢長大了。15歲那年,高貴友在劉家蒸吃鋪找到了一份夥計的工作,老闆讓他後廚打打下手,負責一些上菜、擦桌子之類的工作。不過,高貴友實際上幹的卻是打雜的工作,别人欺負他年齡小,于是什麼活都找他幹,一來二去之後,高貴友生出了“偷師”的念頭。
正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高貴友早早就體會到了人間冷暖,自然養成了“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本事。3年後,高貴友辭職了,這幾年,他已經通過觀察學到了蒸包子的手藝,後廚的這些老師傅都在無形中成了他的老師。當然了,在劉記打了3年工的高貴友也賺到了一筆錢,雖說不多,但開個店還是綽綽有餘的。
1858年,劉記倒閉了,而高貴友也在侯家後街搭起了一個小棚子,他購置了一些蒸包子的器具之後,便開了一家專賣包子的小吃店——德聚号。不得不說,高貴友的手藝還真不錯,他出身貧寒,為人老實,從不在包子的口感和品質上偷奸耍滑,雖說利潤少了點,但架不住回頭客多。久而久之,德聚号慢慢紅火了起來,而高貴友也沒有雇傭員工,仍是一個人忙活,他一邊蒸包子一邊賣包子,連個與顧客說話的時間都沒有
後來,高貴友為了解決收款問題,便在視窗放了個碗,顧客往碗裡放多少錢,他就給多少錢的包子,這樣一來,他還能輕松許多。實際上,高貴友之是以不雇傭員工,隻是因為他信不過别人的手藝,當時正是他打造招牌的黃金時期,絕對不能出一點纰漏,雖說一個人有些忙不過來,但起碼口碑立住了,有了這層關系之後,回頭客必定會越來越多。
不過,凡事有利有弊,高貴友做的包子雖然好吃,但他不理人的“冷漠态度”也令人頗為不滿,久而久之,外界傳出了這麼一句話:“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後來,人們為了順口,便直接把這句話濃縮成了“狗不理”,德聚号包子也成了狗不理包子。1918年,高貴友去世了,因他一生無子,便把店裡的夥計高金銘認為義子,并将包子鋪也傳給了他。
在戰争年代,狗不理包子幾經沉浮,先由盛轉衰,後由衰轉盛,除了幾處門店尚有留存外,幾乎都倒閉了。1956年,德聚号包子鋪與另外幾家口味還不錯的包子鋪合在了一起,在有關部門的牽頭下,成立了一家别樹一幟的天津包子鋪,并被冠以“狗不理”字樣。改革開放後,狗不理包子再次發展壯大,在打響名聲的同時,閱聽人群體也在逐漸發展壯大。
然而,曾以“皮薄餡大十八褶”聞名的狗不理卻逐漸走下“神壇”,在現蒸現賣的傳統做法基礎上,狗不理推出了一系列速凍、醬鹵制品,格調瞬間下降了好幾個台階。另外,狗不理包子的價格也超出了普通人的接受範疇,一籠包子動辄大幾十,甚至是上百的标價,無形中勸退了大部分慕名而來的食客。還有,狗不理價格上漲也就罷了,口味和制作工藝也不比之前,吃起來與一般的包子沒啥差別,自然也就沒人買賬了。
最後,是狗不理包子的服務,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隻有讓人感受到賓至如歸的感覺,才能讓人發自内心地認可,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