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上》有語:“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封建社會以“孝”治天下,是以舊時之人都追求“多子多福”,将沒有後代視為“大不孝”的行為,甚至上升至“愧對列祖列宗”。值得一提的是,封建社會的“後代”專指男丁,後代中沒有男孩隻有女孩也算是“絕後”!
這種“重男輕女”的思想一直延續到近代,雖然建國後社會風氣逐漸開放,人們的思想觀念有所扭轉,認為生男生女都一樣,但在一些偏僻落後的地方,“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存在!

若是按照封建社會中“無後”的标準,那麼“包青天”包大人也差點“絕後”
包拯乃北宋名臣,天聖五年以進士及第,曆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後曆權知開封府、權禦史中丞、三司使等職,據《宋史》所載:包拯在任期間廉潔奉公、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嘉祐七年,包拯逝世,終年六十四歲,追贈禮部尚書,谥号“孝肅”,包公逝世後,其一生經曆被改編為文學作品,在民間廣為流傳,“元雜劇”更是将包拯塑造成上天下地無所不能,“半人半神”的形象。
時至今日,“包青天”之名早已成為剛正不阿的代名詞,關于他的影視劇層出不窮,正所謂“包公雖逝,清名永留”!
然而,近乎“封神”的包拯卻差點“絕後”,這是怎麼回事呢?
包拯雖身居高位,卻隻有“二妻一妾”,年過三旬才與妻子董氏生下長子包繶,包繶自幼聰穎,頗有其父風範,十九歲時娶淮陽崔氏為妻,生下兒子封包輔,後受宋仁宗趙祯賞識,賜封為太常寺太祝。
但包繶“福緣淺薄”,還未上任就已病逝,又過了幾年,包繶之子,年僅五歲的封包輔也不幸夭折,連失長子長孫,包拯夫婦痛不欲生,幾欲随之而去!
包繶和封包輔相繼逝世後,雖然包家還有兩女,但以封建社會的标準來看,女子不能算作“後代”,是以包拯已然“絕後”了!
一代名臣,竟然“絕後”,這可是“大不孝”的行為,就算是包拯,也對此耿耿于懷!包拯六十大壽時,面對前來賀喜的賓客,不由悲從心來,感歎自己清廉一生,卻落了個無後的下場,聽聞包公之語,在場之人無不心有悲戚!
滿堂寂靜之時,包拯兒媳崔氏,也就是已故包繶之妻突然跪下“您其實還有一個兒子”!聽聞此語,滿堂皆驚,就連包拯都“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
從哪又“冒出來”一個兒子呢?
之前我們已經提過,包拯一生二妻一妾,其妾室孫氏原是包家使喚丫頭,是在包拯妻子董氏的安排下才嫁入包家的。
但二人婚後不久,孫氏就因惹怒包拯被打發回娘家,當時孫氏已有身孕,知曉之人隻有包繶之妻崔氏,是以崔氏時常瞞着包拯夫婦接濟孫氏。
孫氏十月懷胎,生下一子,崔氏将其接入府内,精心撫養,但不知包拯之意,是以一直不敢對包拯言明真相,直至包拯六十大壽,為“絕後”之事難以釋懷時,孫氏才趁機言明包拯尚有一子在世,聽聞此事,包拯夫婦不由大喜,忙命崔氏将幼子抱來,為其取名包綖!
嘉祐七年,包公逝世,宋仁宗親自前往靈堂吊唁,見年僅五歲的包綖跪在地上,粗布麻衣,再看包公家中極其簡陋,與其身份極不相符,不由悲從心來,賞賜大量金銀财寶,并封包綖為太常寺太祝。
待包綖年歲稍長,崔氏為其取學名包绶,遍訪名師教其識文斷字,在崔氏的教育下,包绶從小就立志成為包拯那樣的“絕世清官”,誓要“留得清白在人間”,長大後的包绶果然不負衆望,先後擔任濠州團練判官,七品宣義郎等職。
在任期間兢兢業業,公正廉潔,為民請命,素有賢名,崇甯四年,包绶調任譚州通判,赴任途中身染重病不幸逝世,年僅四十七歲,家人為其整理遺物時,發現他的包裹内僅有公文官印,竟無絲毫财物,清廉至此,實屬罕見!
小結:
包公能夠留有後人,兒媳崔氏功不可沒,包繶與崔氏成婚後第二年就不幸逝世,留下青春年少的崔氏,包公夫婦素來開明,極力主張崔氏改嫁,但崔氏執意不肯,跪地痛哭:“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吾可代夫君奉養翁姑,心滿意足矣”。
後來崔氏果然終生未嫁,悉心侍奉公婆,更是保住包公僅有的幼子,使得包公沒有成為“絕後”的大不孝之人!
包公逝世後,其妻董氏年邁,又是崔氏将年僅五歲的包绶撫養成人,教其識文斷字,教其做人道理,使得包绶成為像其父一樣的清官!
崔氏為包家守節二十年,堪稱包家的“大功臣”,哲宗年間,朝廷下旨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嘉獎诏書由當時的大文豪蘇東坡親自執筆,收錄在《東坡全集 故樞密副使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參考資料:《孟子·離婁上》《宋史》
圖檔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