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回望過去近百年來的屈辱曆史,國家内憂外患,戰亂頻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痛不欲生。

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無數中華兒女舍身進入抗戰一線,他們不畏艱苦,将生死置之度外,用解放民族的理想去支撐他們越過一道道難關。傅涯就在其中,其丈夫陳赓更是位了不起的抗戰将領,他們有着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這兩個相似的人在互相吸引。

在那段暗無光日的日子裡,留下的不僅僅是曆史的傷痛,還能有美好和希冀,還能有簡單、純粹,讓人驚羨的愛情。可看似幸福的傅涯,為什麼到74歲古稀之年時,不願安享晚年,不顧個人安危去了台灣?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逢于戰火,守于亂世

傅涯,原名傅慧英,上虞瀝海人,1937年赴延安,改名傅涯,中學時就已經參加過愛國學生的抗日救國運動,1938年到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進入抗大文工團,精通各種劇種的她在舞台上大放光彩,也是以變得小有名氣。

陳赓在認識傅涯之前,有過一段婚姻經曆,結發妻子名為王根英,也是位了不起的革命先行者。1923年,王根英上夜校時,陳赓任教員。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很快,陳赓就被眼前這位落落大方、堅毅果敢的女孩吸引了,雖然第一次追求未果,也因後來夜校關閉,陳赓就将這份感情置于心底,當兩人同時作為代表出席代表大會時,陳赓又展開了锲而不舍地追求,1927年5月,二人才正式結為夫妻。

可是婚後的兩個人聚少離多,好景不長,在一次突圍中,王根英為了拿回裝有檔案和公款的挎包時,慘遭敵人殺害, 陳赓痛不欲生,并許下為亡妻守節三年的誓言,這是陳赓用他自己的方式來表達對他們之間感情的尊重。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也正是因為陳赓如此重情重義,傅涯才會許他終身。倆人的相遇,是從陝西蟠龍鎮開始的,負傷在此療養的陳赓遇到了來演出的傅涯。歌聲動聽、溫婉賢良的傅涯吸引住了陳赓的眼球,之後倆人多次相遇,傅涯也被陳赓的幽默有趣、智慧健談所欽慕,倆人很快成為了戀人。

陳赓在與傅涯相處的過程中,也時不時提及他對亡妻的感情,傅涯并沒有是以心懷嫉妒,而是更加堅定他值得托付終身,并且對陳赓為亡妻守貞三年予以了解。終于,在1943年2月25日舉行了婚禮。二人得以相守。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陳赓病逝,傅涯獨自撐起一片天

陳赓與傅涯雖結婚,但是他們仍然分居異地,各自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拼搏,為了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而奮鬥。

陳赓在戰争時期一直在前線帶兵打仗,而且多次身負重傷,無數次的與死神交手,命運的眷顧讓他一次次脫離險境,他與傅涯聚少離多的情況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才緩解。

但是雖然戰争結束了,一些遺留問題更加複雜,戰後的休整工作也比較繁忙,加上抗美援朝,成立軍事學院這些大事件,讓他心力憔悴,但他從未喊過苦累,從未抱怨過,也沒有真真正正休息過。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在1957年,陳赓積勞成疾,因心肌梗塞住院治療,他不等完全康複就強烈要求醫生準許他上班,在為祖國為民族的事業上,他從不敢怠慢半分,出院後,仍然拼命地工作。

1961年3月16日,這位将軍終于歇下了,他将他畢生都奉獻給了祖國,奉獻給了社會主義事業。此後,留下了傅涯一個人帶着幾個孩子。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失去夫妻的傅涯像是少了半邊羽翼,悲痛萬分的同時,也讓她更加堅定生活。她一個人養着幾個孩子,在那個時期,一個人的生活都如此艱辛,又何況承擔一整個家庭的重任,無法想象她是怎樣熬過無數個日夜的。除此之外,傅涯每個月都會給陳赓前妻母親寄生活費,愛屋及烏,丈夫在意的一切她都銘記于心。

傅涯還整理了陳赓的日記,這些日記的史料價值,是傅涯在繼續完成陳赓的心願,這是他為國家做的最後的貢獻。

在整理日記中,傅涯也發現了陳赓前妻種種事迹,深受感動,并為她發表了烈士傳記,由此可見,傅涯的心胸寬廣讓人望塵莫及。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雖是年邁,親人是永遠的情結

提起親人,這是傅涯内心的痛楚所在。那個時期,“家”與“國”并不能兼顧,傅涯那時到了延安之後,怕日後工作有變故連累家人,于是很少與家人聯系,直到最後徹底斷絕了聯系。

國家和平後,她首先選擇尋找家人,在心底隐匿的深深思念終于可以徹底流露,在多方打聽後,才知道父母帶着一家人去了台灣。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1980年的一天,傅涯收到了自己的妹妹寄來的信,她得知了父母在台灣病逝的噩耗,并特意囑托了自己的兒女,希望能把遺骨送回大陸安葬,他們想回家。得知此消息的傅涯萬念俱滅、悲痛萬分,沒想到再見父母,卻是最後一面,生活的壓力都沒有把她壓垮,與父母再難相見的事實讓她心裡的防線徹底崩塌。

之後傅涯父母的骨灰被帶回,安葬在她的杭州老家。此時,傅涯更渴望見一見自己的親人們,圓一下自己多年的願望。1992年,已經74歲的傅涯不顧身體狀況,也不顧孩子們的阻攔,堅持在妹妹的陪同下來到台灣。

陳赓去世31年後,夫人傅涯為何不顧74歲高齡,去了趟台灣?

看到面前來迎接自己的幾十位親人們,傅涯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多年的離别已經改變了他們在傅涯印象中的模樣,但這個跨越了幾十年的相見,并無半分生疏,因為他們是血脈相連的親人,無論身在哪裡或者心向何處,都永遠系着情結。

小結:

“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見将軍見太平”。戰争将無數家庭的美好夢境打碎,也突出了那些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守衛國家的戰士們,他們為了保衛家園和親人離散,幾年甚至幾十年不得相見,因為有他們的殊死拼搏,才會有我們如今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的局面,将軍雖不在世上,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心裡,國家有這樣的将軍在,一定能戰勝所有苦難!“今生不悔入華夏,來世還做中國人”。

74歲的古稀老人傅涯,不顧自己的身體安危,乘飛機到台灣隻為與家人見上一面,我們為她高興的同時也留下了感動的淚水,那段黑暗的日子,早已成為了過去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