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冬樹丫

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文 | 劉秋階

劉秋階 ,筆名秋歌,1954年生于漣源縣墈田鄉塘灣裡。當過農民、民辦教師、電影放映員、安監員、秘書,辦公室主任等,著有《友誼交響詩》《書信集》。點最上方 #鬥笠山秋歌講故事# 檢視更多曆史文章。

本文4800餘字

民間故事和傳說是民間文學中的重要門類之一。從廣義上講,民間故事就是勞動人民創作并傳播的、具有虛構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頭文學作品,是所有民間散文作品的通稱,婁底漣源等地叫“講怕(白)話”、“扯談經”、“扯亂彈”等等。

根據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民俗學博士漆淩雲先生《從〈中國民間文學內建〉到〈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民間文學采錄方法及原則的演進》論文的分析。民間故事的采錄搜集整理共分為五個時期:

1、歌謠學運動時期

2、延安時期

3、建國初期

4、三套內建時期

5、大系出版工程時期

一九八六年,婁底地區乃至漣源縣民間文學三套內建分别出版。

我搜集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之一、之二、之三、之四等)基本上不在前四個時期已出版的作品之内。

一、卧雲亭的傳說

一百多年前的清鹹豐五年(1855年)7月,萬寶坪磨子石洞沖灣16歲的鄧起玉(1839-1916)帶着三個桐葉粑粑作幹糧,沿着湘(鄉)-安(化)古道,從磨子石經清溪市再翻越大坳嶺,過明鏡井、藍田、梅城去安化東坪茶葉店學徒。當時湘鄉、安化交界之處的大坳這裡山高林密、荒無人煙。因為步行勞累、又熱又渴。他在大坳路旁的水塘中舀水喝後,随即在路邊樹下的青石闆上睡去。醒來後,在與附近砍柴的山民的交談中許下心願:我剛才夢見自己發了财。若是以後真發了财,我一定要到這裡修座茶亭,供過往客商歇息。他并請大坳總管廟的菩薩保佑。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卧雲亭北門,古石闆路依稀可見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在安化東坪做茶葉生意發了财的富商鄧起玉,不忘五十年前的承諾和自己的許願,從安化東坪、湘鄉、安化等地募捐巨資,并為首主修大坳涼亭。在湘鄉,安化交界之處的荒山野嶺大坳,曆盡千辛萬苦,曆時三年,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建起了卧雲亭。

一百多年來,先賢鄧起玉的後人不忘前輩的業迹,數次捐款主修或參修古亭。當地村、村民也免費義務為過往行人燒茶送水,進行日常維護。古亭公益之風,至今延續。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卧雲亭南門,門前為湘安古石闆路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2019年2月2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下發了《關于公布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的通知》,卧雲亭列入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講述人:聶付如,男 (1949- )國中文化,采礦工程師,原鬥笠山鎮安監站安監員。

退休幹部采錄人:劉秋階,男(1954- )高中文化,會計師,原漣源市鬥笠山鎮企業辦秘書,退休幹部。

采錄時間:2006年12月15日

采錄地點:湖南省漣源市鬥笠山鎮機關。

故事傳承來源:講述人父親口頭傳承。其父親原為卧雲亭守亭人。

二、一籮銀子買不到一籮地

清鹹豐五年(1855年),湘軍猛将、時任安徽提督蕭慶衍将軍準備在甘溪蕭家馬背塘建造“白馬堂”。設計建房的座向左側,有一戶蕭姓人家已建了一棟房子。蕭慶衍将軍當時帶領湘軍貞中等營在江西與太平天國軍激戰,就委托堂弟、侄子與對方協商,意欲買下那塊地基和房子。

最後出價高達一籮(筐)銀子,買對方一籮(谷)地(湘鄉水田計量機關,一籮谷田,指能收獲一籮筐稻谷[約50斤]的田面積。當時每畝水田約為三肩[擔]谷),但對方堅決不同意賣給蕭慶衍家。蕭慶衍将軍及親屬也沒有利用權勢,強買或強奪對方的地。一百多年來,幾戶鄰居,相安無事。留下了“提督蕭将軍,一籮銀子買不到一籮地”的佳話。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白馬堂全貌,圖中右下角當代建築為鄰居建房地。2017年攝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古建修繕與現代建築鄰居

講述人:蕭連求,男 (1930-1996),初小文化,農民 。

采錄時間:1993年2月5日釆錄地點:湖南省漣源市甘溪鄉甘溪沖

故事傳承來源:講述人父親口頭傳承。

三、精工細琢白馬堂

鹹豐七年(1857年),安徽記名提督、湘軍将領蕭慶衍的白馬堂建造時,每日匠人上百,勞工上千,十個廚房廚師達一百多人,十口大鍋煮飯。那米面物質,一船一船,從楊家灘的漣水碼頭卸下。銀子用皮籮、物質用籮筐裝好。從純化、清溪的石闆路上,每天十多擔運往白馬堂建築工地,絡繹不絕,煞是壯觀。

白馬堂建造建築要求極為嚴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歩。每日砌牆,隻準砌五十塊青磚,三十塊土磚,砌築一平,須用磨石将磚磨平再砌。木匠師傅雕刻一塊雕花闆,雕刻時間達三十多天。一個雕花灰塑窗戶,首先由木匠用木條鑲嵌,再刷山漆,然後再由雕塑工匠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雞蛋清、瓦灰拌成的灰泥塑面,作成需要一百多天。

白馬堂建造,前後竟達四年多。于鹹豐九年,即公元1859年建成。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古今交融,前為正在修繕白馬堂槽門,後為精工雕琢的寶瓶、窗戶、窗檐,曆一百六十多年風雪雨霜而巍然聳立。

數十年後,當地的農民仍在憶起幫蕭将軍建白馬堂,吃了幾年飽飯。吃飽了飯,又得了銅錢,精工巧制成這百年督府,這也是古代的一種扶貧濟困吧。

講述人:蕭連求,男 (1930-1996),初小文化 ,農民 。

采錄時間:1993年2月5日

釆錄地點:湖南省漣源市甘溪鄉甘溪沖

四、四逆湯救堂叔

民國初年,湖湘名醫、甘溪豐瑞堂的蕭琢如郞中的堂叔40多歲的時候得了便秘的毛病,找鄉間郎中看病。郎中均認為他是上火所緻,每次都是開通便潤下的藥來治療,結果服藥後不但沒有效果,反而連小便都受到影響,不通暢了。漸漸從小腹開始到胃部都脹起來,胸腔都能感覺到脹滿,非常的難受。

飯也吃不下,水也喝不了,常常想要嘔吐,連續服藥治療了幾個月,仍然不見效果,反而病情日漸加重。給他看病的醫生說這個病應該加大芒硝和大黃的劑量(苦寒瀉下藥),于是連續讓他服了三劑藥,結果病情更重,大小便都解不下來,卧床不起。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甘溪蕭家豐瑞堂

這時,蕭琢如從長沙醫館回鄉。聽說堂叔病重後,急忙趕到堂叔家。看到堂叔面色灰暗,身體消瘦,舌苔厚而灰白,切脈沉遲而緊,卧床不起。

堂叔告訴蕭琢如:“自從得了病,找了很多郎中看,治病的藥方更換了好幾次,但是都不見效,反而越來越厲害,現在我感覺要不行了!”然後,讓家人把所有的藥方都拿出來給蕭琢如看。

蕭琢如看後,吃驚的說:“這些藥都用的不對,幸虧最後一次服用的芒硝和大黃還沒有造成腹痛腹瀉,不然今天就見不到你了,現在你已經非常危險了!”

堂叔驚駭不已說:“這些藥怎麼錯的這樣厲害!剛得病的時候,不但郎中認為我是上火所緻,連我都認為自己是上火造成的,上火便秘服用芒硝和大黃,是對症下藥才對,沒有排洩下來,我還以為是藥力不夠呢。”

蕭琢如解釋道:“不是這樣的,這些藥和你的病症正好相反,給你看病的醫生都沒有診斷正确,更何況你自己的判斷。今天我來了,你的病雖然危險,但是還有救。但是怕你不肯相信我,一旦别人議論你就會動搖,更換藥方。是以不敢輕易的給你治療。”

堂叔說:“我就快死了,别的醫生的藥我都試遍了,沒有效果。今天你給我治病,無論什麼藥我都能接受,就是死了也不改變。”

于是蕭琢如開了藥方:“烏附一兩五錢,北姜一兩五錢,老生姜一兩,粉甘草一兩五錢。”

藥方還沒有寫完,堂叔就有了異議:“這些藥都是猛烈的熱性藥,藥量又這樣大,怎麼吃的下?”

蕭琢如道:“藥吃下去你就知道了。”

藥買回來後,囑咐他的兒子用大罐放滿水,一次煎好,去渣,放冷,分三次把藥服下。但是,堂叔還是因為懷疑和害怕不敢一次喝完,到了夜裡僅僅吃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嘔吐的感覺少了許多,胸腹也舒服了一些,不太憋悶了,想吃一些稀粥。因為有了效果是以敢繼續吃藥了,當天把兩劑藥全都喝了下去。

到了第二天,嘔吐的症狀消除,胸腹進一步舒暢,有了食欲,要求喝粥,吃東西和正常人一樣了。堂叔不再有任何懷疑,按照要求吃藥,想要快一些治好病。

箫琢如想到堂叔的病根比較深,短期很難一下治好,長沙醫館不能沒有人打理,于是在原來藥方的基礎上,又增加“半硫丸”二兩,要求每日清晨用淡姜湯送下三錢,分三日服完。服藥之後,蕭琢如就回到了醫館。

回去後的第四日,天剛剛亮就有家鄉人帶信來,讓他速回家,去堂叔家。剛進堂叔家門,堂叔就過來緊緊握住蕭琢如的手,說:不要害怕,我叫你來是告訴你好消息的!自從你回去後,我先吃了三劑藥,身體沒有一點感覺到熱,但是腹部舒服了許多,飯量增加,身體越來越舒服。除了喝湯藥外,我将丸藥分三次吞服,功效益著。第二天又如前,湯丸并進,丸藥已經吃完了。今天天還沒亮,腹部就開始響,有下解的感覺,我讓兒子扶着我如廁,大小便都解出,先硬後溏,稠粘不斷,頃刻約半桶,病立即就好了。是以急忙告訴你,讓你放心。”

蕭琢如留下和堂叔一起吃早飯,飯桌上,堂叔問蕭琢如:“我的病是什麼原因造成,之前吃的那些藥為什麼會沒效果,反而加重病情。你給我開的藥,為什麼有這樣的神效?”

蕭琢如說:“這裡面的道理比較深奧,既然你想知道,那麼我就試着解釋一下。人的腸胃,就好像家裡的排水溝,胸腹好像是正屋,你的病是因為内髒陽氣虛弱,就好像是天寒地凍的冬季,深冬時節家裡的排水溝被當機,不能排水。如果要疏通就必須等待烈日當空,氣溫上升融化堅冰。這個道理,婦孺皆知,醫生反而迷惑。是以你的病初期用的都是潤下藥,就好比在堅冰上繼續澆水,反而凍得越來越厚,更加結實。最後大小便都堵住了,肚腹也滿脹了。這個時候繼續用芒硝和大黃這些苦寒的藥,無異于雪上加霜,更加堵的嚴重,就像冰寒之氣從水溝蔓延到了正屋。氣向下的路線被堵塞,就會上行,是以就由肚腹而波及到胸隔,最後甚至咽喉都形成閉塞,導緻常常要嘔吐。這次,我給你使用大劑量的辛溫藥物,就是為了讓陽光照射正屋,消融冰雪,疏通水溝,是以收效神速。”

堂叔驚歎道:“就是這樣,就是這樣!”

蕭琢如探脈後,繼續使用“通脈四逆加人參湯”善後。一個月後兩人再次相見。堂叔笑着對蕭琢如說:“之前的那場病,我差一點就死了,多虧了你救了我,醫術真神了。然而當時還有所懷疑,真是慚愧呀!”

蕭琢如所用的藥方就是大名鼎鼎的“四逆湯”。從此,蕭琢如“一張單方救堂叔”的杏林佳話就在湘鄉流傳下來。

遺落在鄉間的傳說和故事(三)|卧雲亭、白馬堂、豐瑞堂的傳說故事

蕭琢如(1857-1927年)字伯章,湘鄉純化四十二都甘溪豐瑞堂人(今漣源市鬥笠山鎮豐瑞村)湖湘名醫,子承父業,在鄉間、長沙、水口山礦務局等地行醫五十多年。有中醫學經典《遁園醫案》傳世。本醫案已收錄于該著作中。

講述人:蕭連求 男 (1930-1996)初小文化,農民。

采錄時間:1994年7月25日

故事傳承來源:講述人父親口頭傳承。此故事在甘溪蕭家、秀溪蕭家、澗溪蕭家等地流傳甚廣。

五、幹(讀gān)幹朗瓜(現代故事)

我是禾管甘棠的一個農村婦女,一九九八年,我去廣東打工。去時帶了三百多元錢,在婁底坐上火車後,買了汽水、瓜子、水果等零食,擺在茶幾上。呷着零食,喝着飲料,聽着火車汽笛聲、運作聲好像在呼喚“喔……,廣東廣西、廣東廣西、廣東廣西、廣東廣西……”當火車加速時,那運作聲音更加好聽:“喔……,七塊八塊、七塊八塊、七塊八塊、七塊八塊……”聽着這美妙的聲音,想着每天能在廣東賺七塊八塊錢。我非常惬意的一路順暢的到了廣州。

我到廣東後,因為年齡較大,學曆低,半個多月都沒有找到工作。帶來的錢也花得所剩無幾。冇得辦法,隻得買張火車票傳回家裡。我回鄉坐火車時,茶幾上别說飲料零食,連呷飯都成了問題。這時,隻聽到那火車汽笛、運作聲,讓人惱火:“嗤……,幹幹朗瓜、幹幹朗瓜、幹幹朗瓜、幹幹朗瓜……”(幹幹朗瓜,漣源方言,意思是把錢花得精光。)

轉述人:吳應龍,男 (1963- ),高中文化 ,會計師,鬥笠山鎮工業和資訊化辦公室幹部。

采錄時間:2003年5月10日

本文部分照片來自于微信網絡,在此謹緻謝忱,如涉侵權,請聯系删除。 2021年12月30日。

— 本期完·歡迎分享朋友圈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