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看電視劇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一幕:很多人在收到錢後會放在嘴裡咬兩下來辨識真假,錢有多髒相信不用給大家詳細叙述,不管是以前的銀子還是現在的鈔票上面都有非常非常多的細菌,那麼在古代究竟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難道不怕有毒?其實根據原理來說,隻要不用舌頭舔銀子或者将它含在嘴裡,應該沒有大問題。而且咬銀子這個行為在古代生活中确實存在,并不是為了拍戲而做出的效果,果然這麼做的目的也很簡單,那就是便便哪個是辨識銀子的真假。那麼除了這種方法,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嗎?其實方法還有很多。

首先可以聽,真銀在落地的時候沒有彈性,并且落地的聲音會有點低沉。如果是裡面夾雜了銅的話,落地的聲音會高一點也更尖銳一點,如果裡面夾雜了鉛或錫的話,落地的聲音會更加的低沉。雖然這個方法很簡單,但是古人卻基本上不使用這個方法,因為那時候當着别人的面把接過來的銀子扔到地上不僅是不禮貌的還不安全,如果被别人撿了起來,那麼你哭的地方都沒有。其次可以稱重一般來說銀會比鋁銅等金屬重一點。是以可以通過稱重來判斷是否是真的銀子,在古代也有商家收到銀子的時候會稱重,但是由于需要經驗豐富的人來操作,是以并沒有普及。然後就是大家最常見的用牙齒咬的方法。在古代,這種方法最為普及,咬下去看看裡面是什麼顔色就能驗證這個銀子是不是真的了。
其實從化學的角度來分析,銀離子還是具有殺菌的作用的,是以古人通常會說,銀會給人們帶來幸福和健康,而且這種方法在中華民國用的最為廣泛,在民國時期國内的流通貨币種類中銀元占比越來越高。并且在古代,純正的白銀用的很少因為它的價值相對來說比較高。在古代大家更喜歡用這種方法來檢驗黃金,因為黃金比較容易僞造,并且材質非常軟,是以不咬的話很難厘清真假。銀還是有差別的,隻分為純銀和雜銀這兩種。這樣的差異也就隻有在銀的含量上了。辨識方法除了咬之外還有一個大家也經常使用的那就是看顔色。
雜銀的顔色相對比較暗。純銀由于雜質比較少,是以特别的純粹,整體看起來就非常的白。雜銀從色澤上就能看到它的低劣和粗糙,。放置時間久的話,雜銀還會變成黑色。如果你的資曆比較老基本上一眼就能分出真假,如果常年和錢打交道的話,甚至可以用手來分辨出銀子的真假,多少銀子在手中會産生多大的重量,他們心中都非常有數。整體來說識别假币的方法還是有很多種,雖然古人并沒有現在我們擁有的如此先進的技術,但是他們仍然靠着自己的智慧保護了他們自身的權益,這也是老祖宗們留給我們的一筆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