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大清中興臣,遠東華盛頓

說起這曾國藩,在我們所受教育的那個年代那可是妥妥地大壞人一枚,他外号“曾剃頭”,也就是殺人如麻的意思,他就是腐朽,落後,封建,殘酷及假道學等一切壞名詞代表。

但是,雖然是将他定格在壞人之列,卻也隐隐地知道,不僅是另一個壞人蔣介石很佩服他,并且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對他也很崇敬,隻是當時看不見相關資料,不敢亂說。

及至後來才看見毛主席的評價,老人家是這樣說的:“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美無缺,使以今日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滿乎?”他稱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這看似有此沖突,一位無産階級革命家,卻佩服一個地主階級的厲害人物,這曾國藩身上一定有着超乎常人的優異之處。

曾國藩,字伯涵,号滌生,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胡林翼并稱“曾胡”,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并稱“晚清四大名臣”,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61歲逝世,谥曰文正。

他的一生經曆了從鹹豐和同治兩朝,大緻分為前期的考科舉和京官生涯,中期的辦團練和建湘軍,以及同太平軍血戰直到攻克天京,後期則是自動解散湘軍,任官守成直至善終。

他作為清王朝的中興名臣,一生的榮辱起落都與太平天國有關,這對清廷來說那叫有續命之功,不管後世對他的評價是站在哪個角度,剿滅太平天國都是他人生的主線;建國後因為提倡的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洪楊一黨是被奉為英雄人物,那作為對立面的曾國藩自然就難逃反動之責了。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美國的黑爾博士将他稱為是“遠東的華盛頓”,這是站在傳統角度,即維系國家利益和政府功效而言,對一切有利于國家安定的人物,都是肯定的,這樣來看,曾國藩得到這樣的榮譽那是理所應當的。

曾國藩家庭出生一般,大約屬于小康之家吧,據說他的先祖是宗聖曾子,這個就有點難以考證了,權信之吧。他小時候并不聰明,可以說是個笨小孩,一個破秀才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時才以全縣倒數第二名勉強被錄取,接下來的科舉之路走得也異常艱難,多次落第,29歲才以三甲之賜同進士出身擠進官場。

大家知道,科舉登頂者共分三個檔次,一甲三名,狀元榜眼和探花,這個叫進士及第;二甲人數稍多些,叫進士出身;三甲就更多些了,叫賜同進士出身。我見很多人将三甲認為是狀元榜眼和探花,将考上進士統稱為進士及第,這些都是不對的。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按說曾國藩這樣的成績已是很不容易了,至少比現在的清華北大要高出許多,但如果同李鴻章和梁啟超一類以才氣見長之人相比,這也不算個啥了,不是有個對聯叫作“替如夫人洗腳,賜同進士出身”嘛。

但曾國藩的笨是被廣為認可的,如左宗棠等人就說他一生“不以才氣見長”,即使他自己也是承認他笨,後來他在同太平軍對壘的基本戰法是“結硬寨,打呆仗”就如同一條蟒蛇一般,将太平天國給活活給纏死。

對曾國藩的“笨”其實可以這樣地認為,他是個思想簡單,很單純之人。這個詞用在他身上似乎總覺得有些怪異,但真實的曾國藩還真是很單純,他苦讀聖賢書,以聖人的标準要求自己,也以這樣的标準要求别人,甚至皇帝。

他考中進士後做了十年京官,官運還算順暢,他那簡單的思維方式是一直同他相伴相随。按說他這樣的不随和是不太容易在官場混出名堂吧,可奇怪的是他卻是十年七遷,連升十級,40歲時官居從二品,相當于副部級官員了,可能他辦事還是很有能力的吧。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他一直以聖賢之道嚴格要求自己。他一心要學做聖人,經常同倭仁等一幫清流混在一起,以道學家面孔處世。他看不慣這個,瞧不起那個,對官場上虛僞圓滑、爾虞我詐那一套很是不恥,将自己弄得如屈原般的“世人皆濁我獨醒”,最後甚至同皇帝都鬧得有些不愉快,直到他因回家“丁憂”,又因太平天國事起而興辦團練,這就是後來著名地湘軍。

辦團練實際上就是中央認可地方和個人擁有武裝,當然這個武裝要統一受朝廷節制以抵禦太平軍,這主要就是人和錢兩件事,人是靠自己招募,可這錢朝廷是不出的,也出不起,于是隻好推由地方或個人解決。

這一段時間是曾國藩最為悲催的,他率軍出湘,以他那種“文死誎,武死戰”,儒家做人為國的道德标準去同太平軍作戰,因他沒有督撫之權,誰又願意将自己好不容易收上來的糧錢去養你這“客軍”,結果是處處碰壁。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曾國藩于是就利用自己有那所謂的“專奏”之權,成天地投訴這個,參奏那個,人倒是被他整跨了不少,可得罪的人也是越來越多,弄到後來,竟沒人願意同他共事為伍了。

于是,他又回鄉“丁憂”去了,這一去就是兩年,在這兩年中,他檢討自己,終于悟出了自己處世之不足,他變得通達和圓潤了,如果說人話就叫“圓滑”了,懂規矩了,再不同皇帝和同僚們硬碰硬了,甚至許多渣渣小吏都禮尚有加,他變成了一個誠實有信,和藹可親的儒将。

他第二次出山後的表現讓大家都大吃一驚,很是謙恭,四處投書以求“指針”,這甚至讓胡林翼和郭嵩焘都深以為憂,他們以為曾國藩是委曲求全,失掉了原有的方剛之氣。

其實,并不是曾國藩變得世俗了,他依然還是原來的曾國藩,他并沒有被現實逼得堕落,由一個鐵骨铮铮的文士堕落為一個官僚市儈,他隻是變得更加地圓潤,學得會處世了,僅此而已。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曾國藩内心從來沒有放棄以聖人标準來要求自己,但他不以此要求别人了,這就是他同以前相比最大的差別,他内方外圓,成大事者不糾結,且目光長遠,凡事既堅持自己的主張,又懂得迂回和婉轉;他既不為實作目标而作奉迎之舉,又能讓别人感覺替他辦事是一雙赢之事。

曾國藩是個清官,他一生沒給後人留下财産,他去世後的隻有家中的一所宅院和一屋藏書,在當時貪墨盛行之時,他潔身自好,這是他的底線。

他生活簡樸,穿衣樸素,甚至有些不修邊幅,他不允許家中有多餘仆人,他家中女眷每天都要按功課表做很多的事,他所有穿着皆出于夫人和女兒之手,包括兒媳在内的所有女眷從早忙到晚不得歇息。

在南京總督府内,每天晚上都是這一種情景,曾國藩秉燭批閱公事,而家中所有的女眷們在一邊點燈織布,做着各項女紅,這應該說是中國曆史上非常動人和少有的一幅畫面。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但是,他又要收禮,老部下鮑超帶着幾十箱禮物為他祝壽,他收下一頂小帽;當地官員帶着大批古董字畫送禮,他挑了幾領草席。這種做法叫“不讓别人難堪”,他内心是從不以清官形象示人,低調做人,離任時數萬小金庫的銀兩,讓兒子去京城悄悄散盡。

曾國藩最怕别人将他視為清官,他絕不想如當年海瑞那樣,成為一個道德标杆,因為他知道,一旦那樣便會成為官場上的公敵,沒人願意同你共事,他曾經說過“尤不願得清官之名”,他遵循官場一切明規則和潛規則,做一個内清外濁、内方外圓的“清官”。

最不容易的是攻克天京後,他不居功,主動将數十萬湘軍裁撤,隻留下萬餘人剿滅撚軍,且全數交給滿蒙将領率軍,自己則退居二線,這讓清廷可是大大地松了一口氣,這也是他得以善終最根本的原因。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他知人善用,官場最常見的就是互相傾軋,忌妒拆台,但曾國藩卻反其道而行之,他的幕僚和門生衆多,在他的提攜下,都成就了與其地位相比對的功勳,如胡林翼,左宗棠及李鴻章等等,即使後來這些人的聲名與他平分秋色,他也絕無妒忌之心,這點在曆朝官場可謂是極為罕見。

我看見很多人在評論曾國藩為何不趁着剿滅太平天國後,湘軍強勢,大可一舉推翻清王朝,恢複漢人統治,反而效忠外族,是典型的首席漢奸雲雲。

首先,這個同漢奸沒半毛錢的關系,滿人統治早已被國人所認可,要說漢奸,除了造反的,那全國人民都是漢奸了,這說不通嘛。而如曾國藩這樣的士人,都是儒家文化的堅定信仰者,忠孝始終是放在第一位的,他如何能推翻自己力保的朝廷,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這就如同有些人苛責“秦始皇為什麼不解放秦國所有的奴隸,實作社會主義”一樣地荒謬,評價一個曆史人物,一定要放在當時環境下來考量,在傳統儒學的熏陶下來成長起來的曾國藩,做到了他認知範圍範圍内的極緻,匡君輔國,僅憑這一點就很值得我們尊敬了。

亡國和亡天下的概念自顧炎武後就被後人所認可,對當時來說,亡國無非是換個姓,甚至是換個民族來統治,這與老百姓都無關系,關鍵是要對老百姓好,誰當皇帝都是無所謂的;但如果亡了天下,就意味着人民活不下去了,失去了生存之根本,那是萬萬不能的,而當時的清政府還并沒有腐朽到亡天下之地步。

其次,說這話的人是将着眼點放在軍力對比上的,不可否認,依當時的湘軍對抗滿清當時能調動的兵源那是綽綽有餘,天下能打之兵80%是他直接或間接帶出來的。要學那趙匡胤來件黃袍披披,至少在理論上是可行的。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但我們要看見另一面,即使曾國藩有想法,而他手下那些人,個個都是忠君之人,肯定不會同你曾大人一起來做這叛逆之事的。而他本人對此也屬禁區,唯恐避之不及。

據野史記載,當時俘獲李秀成時二人有過交流,忠王提議以太平天國全部力量加上湘軍,合力驅除鞑虜,恢複中華;此事真僞難辨,我們隻知道曾國藩在捕獲李秀成16天後,沒有請示上友善匆匆将其殺害,從這點看,也許真有此事,因為,這觸及了曾國藩的底線。

至于說到曾國藩殺人如麻,這個就屬于戰争哲學的問題了,如果我們能了解當年白起和項羽為何要坑殺那麼多放下武器的士卒,也許就能了解曾國藩所為了,戰争是殘酷的,玉石俱焚是戰争中最容易發生之事,何況對手是兇悍的,以宗教興軍的太平天國。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這點曾國藩也從不掩飾自己的觀點,他在給弟弟曾國荃的信中說:“雖使周孔生今,斷無不力誅滅之理。既謀誅滅,斷無以多殺為悔之理”,想想也是,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那白起難道會将那四十萬降卒放回,重新拿起武器來對抗秦國嗎,不可能嘛。

曾國藩是在兩江總督任上離世的,離世前一年卻又因被調去處理天津教案落下了賣國的罪名,這其實是怪不得他的,此時的清政府早已是内憂外患,為了不得罪西方列強,一個終身都以聖賢之道嚴格要求自己的曾國藩終于又替朝廷檔了槍,他本人也很是不爽,在上書朝廷的奏折中寫下“内疚神明,外慚清議。”之句,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在他身後的不同時期,一直都是被世人關注的重要人物,他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作為一個無論是家世及才情都十分平庸之人,如何能在那個年代崛起,從一介布衣做到肱骨大臣,是以,他一直是被作為一部成功學的教科書被後人仔細地研讀。

曾國藩:修身律己勤儉廉勞,組建湘軍攻滅太平天國的湘軍統帥

無論站在哪個角度研讀,曾國藩雖說都是見仁見智之人,但有一點應該是共通的,這就是要承認他是個成功人士,也許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最厲害的人物”的意思吧,尤其是他内聖外王,内方外圓的處世原則,這怎麼說也是對人生有益的,盡管有人說他是老奸巨猾也好,僞君子也好,如能學得一二,必将有益一生。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曾國藩是哪樣都不缺,他修身齊家,治軍治國,用一生的時間做到了三立,此番毅力和膽識令人激賞,是以,後人将他稱為聖人,這是有道理的。

至于說曾國藩從不懂規矩到懂規矩,其實是說他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對盛行于世的各種“法則”有了寬容之心,且不給人難堪;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是有限,關鍵是要看如何能調動同他一切相關之人的能力,一起為共同的目标奮鬥,我想,這才是曾國藩成功的根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