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有一位平凡的湖北老農拿出了一張80多年前的欠條,驚動了當地的民政部門,這是一張紅軍曾借款400大洋的欠條,經過多方的研究和審查,證明了這張借條的真實性,那麼,這麼一張80多年前的400大洋借條,如今需要還多少錢呢?有關專家經過研究和商讨表示,這400塊大洋根據當時的物價來說,正是相當于如今的4萬元,拂去曆史的塵埃,我們看到的更應該是那個感動的軍民齊心的故事。

1927年在河南,湖北等地,相繼建立起紅軍部隊,他們統稱為紅一軍,部隊建立之初,十分的困難,裝備匮乏,吃飯也是問題,上級上司經過思慮過後,決定向當地的百姓們請求幫助,老百姓對紅軍的印象很好,他們紛紛慷慨解囊,當時紅軍也有紀律,不能白拿群衆的一針一線,因而隻要從一家百姓借錢,紅軍就會留下相應的欠條。
1930年,紅一軍第一師第七大隊孝感縣特務營要參加陽平口戰鬥,因而打仗的必要,部隊需要擴招,這下,上司也有很憂慮,為此他們找到了當地的楊長銀老人,楊家在當地經商,略有産業,紅軍登門拜訪後,楊家楊長銀表示很支援,他當即就拿出300多塊銀元,不僅如此,他還去親戚家湊錢,最終是湊夠了400銀元,交給了紅軍,時任特務營第一分隊的隊長塗杏親自給楊長銀老人留下一張欠條,這張欠條就是2015年老農拿出的那一張。
建國以後,各地政府互相發放通告,希望他們能夠将欠條從老百姓手裡收回,并且兌換成相應的錢财或是物資,不過因為時間久遠,或者是其他一些原因,國家并沒有收完當初留下的欠條,楊家三代人的這張400銀元的欠條,一直存放在家裡,他們并沒有選擇拿出來,直到2015年,楊明榮老人将這欠條拿出來,也讓人們了解了80年前那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跨越時光,我們都會老去,而作為當事人的楊長銀也已經逝去,但是這個欠條留下來,它所代表的的含義已經遠遠的超過了這400銀元本身,在那個時代,我們看到的更多是老百姓的選擇,紅軍是唯一能夠救老百姓的軍隊,軍民一家,這也是那個時代最為真實的寫照。
如今,我們能夠享受到和平安甯的生活環境,也一定不要忘了,當初曾有那麼多人為了建立新中國而浴血奮戰,我們現在伸腳就能觸碰的地方,在那個時候,是他們遙不可及的詩和遠方,向他們緻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