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作者:烽煙濁酒話古史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

赤壁之戰的這場大火無論功在周瑜還是諸葛亮,至少此刻的曹操肯定是敗了,輸得一敗塗地。

手下的殘兵敗将加起來不足三百,曹孟德帶着手下丢盔卸甲地亡命奔逃,一路風聲鶴唳。待到華容道時,曹操等人早已被張飛趙雲等人神出鬼沒的伏擊吓得膽戰心驚,絕無再戰之力。

華容道,逃出生天的鬼門關。逃離這裡,就是海闊任魚躍,天高任鳥飛!曹操壓抑着心中隐隐的不安,不斷地催促着早已疲憊不堪的手下。

然而,算無遺策的諸葛亮再一次破滅了曹操不切實際的幻想——關雲長橫刀立馬地出現在了曹操的面前!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見攔路的竟是關羽,曹操心頭一動,電光火石間就明白了諸葛亮的用意:

看來,自己應該不會狼狽地客死江東了。甚至從此刻開始,他都不必再提心吊膽的擔心保命就可以安然無恙地回到許都了!

曹孟德一直緊繃着的神經終于松弛了下來。這一刻,他感覺到無盡的倦意和幾近絕望的挫敗感。諸葛亮這樣的安排,是在告訴曹操:他現在可以不死,但在眼下,他必須接受諸葛亮的安排才能活命!

性命已確定無虞,但此刻的曹操感到無比的屈辱與無限的憤怒!他這樣的人,怎能甘于被他人玩弄于股掌之間!

執子者,此刻終于變成了他人手中的棋子!

諸葛亮:赤壁之戰必須赢!曹操也絕不能死!曹操若死,劉備必亡!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發動赤壁之戰的決定性主導權雖然在曹操一方,但這場戰役實際的發動方式、戰役格局乃至前後發展過程管理,實際上是由諸葛亮與周瑜的組織謀劃的(以演義情節為準,不糾結真實史實)。也就是說,赤壁之戰展開之後,所有的決定權在孫劉兩家,一直是諸葛亮和周瑜在帶節奏。

特别有趣的是,在赤壁鏖戰前期,一直是曹操處于攻勢而孫劉兩家處于守勢的對陣态勢。而真正決定這場戰役勝負的決定戰火燒赤壁中,确實孫劉驟然發難而曹操疲于應對處于守勢。這說明,戰争是由曹操引起的,而實際的戰役走向,根本沒按曹操的意願打。

諸葛亮是這場戰役的決策者之一,他想要的戰役結果一直很明确:

曹操必須敗,但曹操絕不能死!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赤壁之戰

赤壁戰役,對于參戰的曹操、劉備、孫權來說,意義各不相同。對曹操而言,赤壁之戰是決勝之戰。若勝,曹操即可在有生之年一統華夏,實作畢生霸業,功彰千秋。對孫權而言,赤壁之戰即是格局之戰,也是立威之戰。統一北方的曹操一直對江南虎視眈眈,一統天下的長江之戰勢不可擋。今天不打,明天肯定也得打。那就晚打不如早打,早打已定格局!此時發動赤壁之戰,如若取勝,必能确定南北對峙的格局,一戰挫殺曹操銳氣,至少可確定江北數十年安定格局!另一方面,孫權更需要一場名震天下的輝煌戰績來證明自己的能力。孫權掌權,得位不正(孫策有子孫紹),孫權矯位,雖是孫策因“國賴長君”的意願與江東各大勢力妥協的結果,但于禮于制,仍有非議。孫權急需用赤壁之戰的勝利向世人證明自己兄長的選擇是明智的。自己有能力、有實力繼承孫氏在江東的政治遺産!退一萬步講,就算戰敗,江東孫氏仍有大幾率與曹操單獨媾和。

相比于孫曹兩家,赤壁之戰對劉備集團來說,就是根本沒有退路的生死之戰。此時的劉備已經沒有了任何的軍事資産。一直無奈地秉承“留人不留地”的劉備集團,雖然具有些許的實力,但卻一直沒有一塊能夠供他滋養軍力的立足之地。此時聯合孫吳對戰曹操,如果戰敗,必然損人失地導緻勢力滅亡,萬劫不複。

是以,赤壁之戰,諸葛亮隻許勝不許敗!

另一方面,如果曹操在此刻兵敗身死,孫權必然會立即調轉槍頭,倒戈相向,與劉備形成不死不休的局面。以劉備目前殘存的軍力,沒有實力更沒有準備立刻與東吳決戰。兩方一旦死鬥,劉玄德毫無勝算。曹操若亡,則天下大勢已定,孫權絕不會放任劉備再次逃命,劉備一旦落敗,勢必死無葬身之地!

是以,從劉備方勢力利益角度出發,諸葛亮必須要打赢赤壁之戰,但與此同時,諸葛亮必須保全曹操的實力不能過早地滅亡!正因為如此,華容道上橫刀立馬的才是關雲長!

孫權:敗曹不可亡曹,否則我将重蹈父兄覆轍!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與曹袁之争的官渡之戰以及孫劉兩家反目的夷陵之戰這種局部戰争不同,赤壁之戰在當時而言,可謂是未來的魏蜀吳三大勢力預先開啟的一場全面戰争。

表面上看,如果曹操一方在戰争中過早地滅亡,在毫無懸念擊潰劉備之後,孫吳将是這場戰争最大的獲益者。然而,無論是孫權還是周瑜,都不想在此次戰役中真的擊殺了曹操。在這點上,孫權與周瑜有着不足為外人道的難言苦衷。

江東孫氏,據傳春秋軍神孫吳後裔,自孫堅讨逆戡亂起勢,雖終成一方豪強,卻難稱士族門第。嶄露頭角的孫氏集團剛剛踏上稱霸之路,卻不料想孫堅竟慘死沙場,孫氏一門的崛起之勢,戛然而止。

自古江南多豪門,士族的勢力在江南盤根交錯。當時江東士族的利益代表,是袁術、嚴白虎等名門淵源的望族子弟。

孫伯符典玺借兵,短短的幾年便成稱霸江東的氣色,霸道至極令江南士族紛紛側目。隻可惜,正該孫策一展雄才偉略之時,突遭暗算,不得已含恨九泉!

外敵環伺,士族觊觎,内憂外患,主幼國疑。孫策臨終前萬般無奈之下,隻得力排衆議推舉孫權為孫氏共主。沒辦法,與一門興旺相比,整個孫氏集團的生死存亡更為重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若舉江東之衆,決機于兩陣之間,與天下争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使各盡力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創業之艱難,善自圖之!”

當時的東吳,内患更危于外敵!孫堅可以通過武力締造孫氏一門豪強;孫策亦可以用霸道打造孫氏稱霸一方的氣色。但作為繼任者的孫權,内治更甚于外進,施政的重心在于與江南士族共融共處,制衡同存。

赤壁之戰,孫權必須要勝,此乃立威之戰。對外,重挫曹操可定格局之勢。南北雙雄對峙,可保江北數十年無太大戰事;對内,赤壁一戰而成,孫仲謀名震天下,内安廟堂,外懾宵小,可保孫吳國祚長治久安。

然而,隻敗曹不亡曹才更符合孫權的治吳方略。

江東士族林立,各懷心志。曹孟德亂世奸雄,雄霸至極。江東世家皆将此人罵做“漢賊”,提及此人無不憤懑切齒,恨不得生啖其肉,飲其血,抽其筋,挫骨揚灰!可是,曹操隻需一紙信箋,竟吓得江東百官噤若寒蟬,聞之色變,恨不得卑躬屈膝的俯首稱臣!

孫權既可在赤壁大敗曹操,就可保江東無虞。守江東門戶,靖一隅之偏安,非孫氏一門不可。有曹操在,則江東士族絕不敢造次。假以時日滲透,江南世家盡在孫氏一門股掌之間。

曹操若死,江東士紳蠢蠢湧動,人心浮動則時勢變,時勢變則僅需英雄出。現在天下紛争,當下最不缺的就是英雄問世。江東時勢一變,各路英雄輩出,江東士族又一直在磨刀霍霍。這樣的結果,絕非孫權所願。

相比之下,曹操的存在更容易震懾江東士族的野心。敗曹而不亡曹,才能使孫權避免重蹈父兄的覆轍!

周瑜:曹操政權可敗不可亡!曹操若死,鳥盡弓藏!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赤壁之戰前,江東政局突變。孫策驟死,孫權猝不及防!

孫堅死,長子孫策再興孫氏,挽狂瀾于既倒,創江東霸業。孫策與孫權兄弟二人,早年喪父,相依為命,孫權自然無一心謀圖他想。孫策成就霸業後,孫權自然被排除在王序之外,以二人兄弟情深,加之敬兄如父,孫權從未想過取孫策而代之,自然沒有必要培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孫策死而孫權立,雖有悖禮制,卻實屬萬般無奈。孫權亦隻能接受父兄留下的文武班底。

“内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這是孫策臨終時留給孫權的忠告。然而,手握整個江東兵馬的東吳大都督周瑜真的會讓孑然一身初掌極權的孫權推心置腹的信任嗎?

在周瑜的心中,恐怕沒有明确的答案。

孫權曾在孫策死後幾次三番地試探過周瑜,周瑜一再婉拒。

高手過招,何須明言?孫權越是敬重周瑜,周瑜越是惴惴不安。這樣謙遜甚至有些卑微的敬重,從骨子裡透露出猜忌與不安。

手下的将軍皆是從孫堅起兵就開始追随孫家的父輩老臣,自己的主公卻又是剛剛上位,暧昧不明的搖擺之君。周瑜的手中的兵權,稍有差池,必令自己萬劫不複!

周瑜很聰明,他善妒、他忌能、他甚至可置孫劉聯盟的大局于不顧,處心積慮地使用那些上不得台面的陰謀詭計圖謀諸葛亮,狹隘得幾近愚昧。他是在不停地用行動告訴孫權:除了那個雄霸北方的曹操,孫吳身畔的諸葛與劉備亦是東吳一生的勁敵!

倘若曹操死去,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滅劉備、殺諸葛。撲滅了劉氏集團以後呢?周瑜手中的甲胄必是孫吳吞吐天下的利器。天下太平,周公瑾何去何從?須知,周瑜這把刀,可殺敵,亦可反噬。

此時此刻的周瑜,與數十年後,在西城下裝傻充愣甘願中了空城計的司馬懿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隻能敗敵,不可滅敵,否則鳥盡弓藏!

細思三國:華容道上,除了關羽,沒有任何人想真的殺死曹操

華容道,至忠至義的關雲長仍在殺與不殺曹操之間糾結。而看似已成俎上魚肉的曹操卻早已看破了這一切。他隻能聲情并茂地配合諸葛亮演完這場戲。

高手博弈,棋在局外。曹孟德知道,眼前的對手與馬超、張繡那樣的莽夫不同。他們想要的更多,魏蜀吳三分割據的格局,才是他們最終的目的!

(本文所有描寫及品讀均源自于演義情節,不糾結真實史實,敬請諒解!)

(本文所有圖檔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通知速删!)

繼續閱讀